楹联里的湖南⑧丨人虽如客事如花 冰心一片千载传

朱晓华,姚茜琼,戴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24 06:44:53

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

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

这是怀化黔阳古城芙蓉楼门口的一副楹联,为晚清黔阳举人陈柄卓(字庆臣)所著。其联充满诗意,又富含哲思,观之者无不初为之震撼,继为之沉吟!

(怀化黔阳古城芙蓉楼门联)

6月中旬,记者特邀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符继成,一起品读这副名联。这位从湘西泸溪走出来的文学博士,对家乡风物如数家珍,将联、楼、人、城的关系娓娓道来。

楼与联

传说黔城的芙蓉楼,最早建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怀化黔城)担任县尉期间。王昌龄此前任江宁(今南京市)丞,被贬到这样的荒蛮之地,却并未气馁,坚持正直清廉的为官原则,爱民如子,于是便有了这座芙蓉楼。

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芙蓉楼重修,后辟为林园。它背廓临流,楼阁隽秀,重檐歇山顶最为灵动。因有感于“王龙标”的“玉壶冰心”,历代名家在此酬唱,楼因人显、诗以楼传。称芙蓉楼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确也名不虚传。陈柄卓这副联就挂在芙蓉楼主楼一层门口的楹柱上。

(怀化黔阳古城芙蓉楼主楼一层)

“这其实是作者与诗人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甫一开场,符教授便指出,这副名联与王昌龄名诗《芙蓉楼送辛渐》互为呼应,紧密勾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千余年前,王昌龄在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抵达吴地,天刚亮就送走好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孤独感”顿时袭满心怀。隔着千年时光,陈柄卓安慰诗人说:“天地不过是一处送别的大亭子,千古以来,人们来来往往,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文人们似乎都有着这样一种‘孤独感’。”符教授说道。唐代的诗人陈子昂曾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更是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所以陈柄卓似乎是在用上联劝慰王昌龄:“孤独的人那么多,受苦的不止您一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的后两句流传千古。王昌龄化用南朝鲍照的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形容自己为人为官高洁清廉。诗人虽将离情涂满孤峙的楚山,却没有将别愁寄予远去的江水,给亲友捎去的不是寻常的平安家书,而是自己坚持冰清玉洁、直道而行的信念。在下联中,陈柄卓半为诗人鸣不平,却也宽解道:“芙蓉花空有美丽颜色,却不能享受春天的繁华,品质高洁却位居花国边缘,古往今来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世间的事莫不如此!”

“这里的芙蓉花是指荷花。”符教授解说,“唐诗有云:‘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拿荷花与春花做比较,荷花生在水里,开在秋天,不在‘天上’不近‘日边’,却不怨不悔,如常绽放,跟诗人何其相似!”

符教授赞叹,这就是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里说的:“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芙蓉楼主楼)

赏读这副楹联后,虽有数不尽的清冷寂寥之感,却与静立江畔、离歌不绝的芙蓉楼十分相宜,亦切合相关的人和事。

“上联关合的是芙蓉楼的现实功能,即作为送客饯别的场所,下联对应楼中人王昌龄的精神品格与人生遭遇。同时,作者又进行哲理升华,将视角拉得无比高远,把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与事都笼罩在内,形成‘命运共同体’,极大地增强了这副楹联的艺术魅力与时代意义。”符教授表示。

人与事

符教授告诉我们,这楹联说的是作者的人生,也是王昌龄的人生。

王昌龄年轻时曾从军北上,戍守边关,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大气纵横的边塞诗,足见其安邦定国之志。而立之年考中进士,入仕后担任的均非重要职务,屡受打击,屡被排挤,犹如秋风中萧瑟的“芙蓉花”。后半生更是被一贬再贬,长年谪居,友人的酬答与慰藉给了他最后的温暖,促使其将“送别诗”推上了新的高峰。他现存近180首诗作里,送别诗占四分之一的篇幅。难怪有人说,黔城这座“芙蓉楼”,在唐诗中占据着奇绝的高度。

(龙标胜迹门)

王昌龄在龙标任职时政绩如何,正史无明文记载。但方志是最好的佐证:他洞悉民情,为政以宽;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生活简朴,从江宁到龙标及至离开龙标,“往返惟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为此,百姓赞颂他:“龙标入城而鳞起,沅潕夹流而镜清。”直至今日,当地尚流传着“筑岩坝防洪水保龙标城”“蛮洞乞诗”“补靴”等动人的故事。虽处逆境而神情自安,屡受打击却坚守初心。龙标这片山水给他带来的慰藉,灼然可见。

可惜的是,安史之乱骤起,王昌龄从龙标离任辗转回故乡途中不幸丧命。大唐也由此从盛而衰。一千余年后,生活在多难频仍的晚清时代的黔阳举人陈柄卓,在外为官50多年,看淡世间纷扰,告老回乡后在芙蓉楼有感而发,写下这副楹联。

“他感慨不平的,是千千万万历尽红尘而冰心不改、有志有为却困顿以终者的人生。”符教授说。

(符继成教授在解联)

城与思

芙蓉楼所在的黔阳古城,是一座有着2200余年历史的古城,也是迄今为止依然“活着”的古城。

如今,古城内四千多居民正平静地生活着。他们九成是原住民,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两千余年时光流逝,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河一亭,无不惯看“千古浮生”“百年人事”,却静默无言、安然自适。

居民们乐此不疲地享受着悠悠的慢时光:阳光从窨子屋的古旧天井里射进来,落在新晾的艳色衣裳上;古老巷子里,人们挑着沾着露珠的青菜走过;一群小学生嬉闹着经过“状元府第”;古墙根下鲜花粲然盛开……古旧之中的缕缕鲜活,把历史和现实巧妙串联,清新高远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在这里以富有烟火气的方式展现出来。

浮生如客往,人事如花谢,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古岁月中的居民和游人,对于黔阳古城而言只是匆匆过客,但也正是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与事,铸就了她的文明和底蕴,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其人已远,其迹犹存。

回头再细品此联,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下联“百年人事尽如花”竟有笔锋一转之妙——从自然规律来看,花谢又有花开日,人生代代无穷尽,千百年的人事变化中,总会有一些东西留存下来,如鲜花盛开不败。重修后的芙蓉楼重放光彩,王昌龄的人格魅力常在此间。徜徉在时间的河流上,抚今追昔,谁能不感慨系之,被这联中的哲理与诗情所打动呢?

这联、这楼、这城,融汇了千年的智慧。

【记者手记】

活在真相之中,热爱生活

朱晓华

2007年,与家人同游怀化,初次见到这副楹联,震撼之余沉思良久,体味到旷达中的无尽悲凉。之后几次人生变故,总不自觉想起来:人生不过花一季,天地就一大离亭,花会谢,人会离开……尤其那年父亲病逝,我不止一次想起这副联。细听符教授解联,才发觉我之前仅仅理解了它的皮毛。这副看似悲凉的楹联,联系对应的人和事来看,表现得更多的是悲凉外的无限旷达。

采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符教授说的“这副联正切合罗曼·罗兰笔下的‘英雄主义’: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晚清时期的陈柄卓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罗曼·罗兰,分属两个国度,隔着空间,生发出类似的感慨;一如我们隔着百余年,品读这副楹联,关照千余年之前的王昌龄的一生,隔着时间,却能感受到一样的心情。活在真相之中,热爱生活,超脱出去,时间和空间又算得了什么呢?

套用一句网红之语:“生活向我抛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种了荷花采莲藕,采了莲藕卖钱花。”人生需要这样的“英雄主义”,即使身处泥泞,也要仰望星空,唯其如此,我们想要抵达的,终会抵达。

点评嘉宾:符继成

湖南泸溪人,文学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词及文化研究。目前已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朱晓华 姚茜琼

摄影/谢梓健 梁孝亮

剪辑/戴钺

设计/陈琮元

特别鸣谢:湖南日报社怀化分社、怀化洪江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胡泽汇

一审:周红泉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