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03 10:13:57
文/彭志文 彭业忠 田东风
八面山山麓遗存的众多土家语地名,真实记录了土家族先民向大自然拓荒、逐步走向文明的足迹,这些地名不仅具有地理标识功能,而且更具有文化传承价值,是八面山山麓地名文化的核心内容。
八面山燕子洞 曾祥辉 摄
一、记载了土家族先民生产方式发展历程。几千年来,土家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从渔猎到农耕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八面山山麓的土家语地名中有清晰的地记载。
八面山西麓酉阳县可大乡中坝河与酉水河交汇处,有个自然寨叫宋家,经调查此地不是姓宋人家居住的地方,宋家不是汉语地名,而是土家语地名的汉字记音。土家语“宋嘎”因音调不同含义不同:一是“宋嘎”作为一个音节,是指碓,也叫石臼。二是“宋嘎”作为两个音节,“宋”指鱼,“嘎”指吃,“宋嘎”就是“鱼吃”,也就是“吃鱼”。此寨处于中坝河与酉水河交汇处的河岸边,其含义是指“吃鱼”。
八面山东、西山麓叫石堤的地名较多,如秀山县的石堤镇、石堤社区,酉阳县酉酬镇的石堤寨、可大乡的石堤寨,龙山县咱果乡的石堤村、石堤河。土家语“石”(si21)汉语意指“肉”,泛指“兽”,“堤”(thi21)汉语意指“得到”或“得”,“石堤”即“得肉(兽)”。酉酬镇的石家坡,是“石姐坡”的音变,“石”指肉或野兽,“姐”指赶,即赶野兽、赶仗,坡是汉语,“石姐坡”即打猎坡。
“宋嘎”“石堤”“石姐坡”等土家语地名,是土家族先民原始渔猎生产方式在八面山山麓留下的深深烙印。因狩猎要许多人共同协作,因而在八面山山麓土家族聚居村寨,至今还有“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风俗习惯。这是十分典型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在现代社会的遗俗。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生活在八面山山麓的土家族先民从原始的渔猎时代向农牧业文明时代进发,从遗存的土家语地名中可以发现蛛丝马迹。如龙山县里耶镇,“里耶”是一个古老的土家语地名,即“拖土”“肥土”,是八面山山麓土家族先民最早开发的地方,是土家族重要发祥地。八面山山顶的“三把刀”“五把刀”“六把刀”等汉语地名,是土家族先民“砍火畲”(即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印记。里耶镇长春村有个土家语小地名叫“利布湖”,“利布”指稻谷,“湖”指山沟,“利布湖”即稻谷沟,是土家族先民种植水稻的地方。
畜牧业的发展,在土家语地名中也留痕迹,如大溪乡的石龙坡,里耶镇半坡村的指者湖、大板社区的五旗坡,内溪乡的咱竹湖、五官庄,酬州镇的沙达府等。石龙坡是土家语地名的汉字记音,“石”指野兽,“龙”指养,坡是汉语,“石龙坡”即养野兽坡。“石龙坡”是土家族先民驯化野生动物向畜牧业过渡的化石性地名。“指者湖”是“指(tsi53)惹(ze53)湖(xu53)”的误记,“指”即猪,“指惹”即猪圈,“指惹湖”即猪圈沟,就是养猪多的地方。“五旗”是土家语,“五”指“黄牛”,“旗”指“大”,坡是汉语,“五旗坡”即大黄牛坡或大牛坡,就是此地黄牛养得好,大黄牛多,故名。五官庄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土家语“五”指“黄牛”,“官”“庄”是汉语,“五官庄”即官牛庄,也就是专门为头人或土官养牛的地方。五官庄邻近有个寨叫那中坡,土家语“那”指“路”,“宗”指“土官”“头领”“大王”,“那中坡”即官路坡。官牛庄与官路坡肯定有一定的联系。“咱竹湖”是纯土家语地名,土家语称“鸡”为“日阿”,但“日阿”无对应的汉字记音,一般用“日阿”相拼的近音“咱”记音,“竹”指出或生产,“湖”指山谷或山沟,“咱竹湖”就是产鸡沟。沙达府是sa53ta21xu21的汉字记音,“沙”是“鸭子”,“达”是下(水玩),“府”是“湖”误记,指山沟,沙达湖即放鸭沟。
八面山日出 徐正祥 摄
二、反映了民族居住特征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民族居住的显著特点。八面山山麓是土家族聚居区,随着民族迁徙交往交融,苗族、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和土家族相互杂居,因土家族人口占多数,按照名随主人的地名命名规律,八面山山麓大部分地名是用土家语命名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征在土家语地名体现得比较充分。如里耶镇的树木洞。土家人称“祖先”为“su35mu55(树木)”,“洞”通“峒”是汉语,“树木洞”就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树木洞是里耶镇树木村所在地,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又如内溪乡的干溪沟、上干溪、下干溪,可大乡的干溪河、干坝等。“干”是土家语ka21un21(嘎翁)紧缩拼合,ka21un21(嘎翁)原本是两个独立音节,在长期语流音变中,人们将ka21(嘎)un21(翁)紧缩拼合,un21翁又处于轻音下行,ka21嘎un21翁就变成了一个音节kan55(干)。ka21un21(嘎翁)汉语意指“安家”或“定居”,指土家族先民安家的地方。又如可大乡的客寨村、咱果乡的克寨村。“客寨”“克寨”是土家语“卡”寨的音变,土家语“卡”指毕兹卡,即土家人,“寨”是汉语,“客寨”“克寨”就是土家人居住的村寨,而不是客家人居住的村寨。又如秀山县石堤镇的白家坡、大溪乡的白窝。“白家”是土家语pe35kha21(白卡)的汉字记音,土家语称苗族为pe35kha21(白卡),坡是汉语,“白家坡”即苗族坡。“白窝”是pe35kha21(白卡)o55lu35(窝路)的简化记音,土家语称苗族为“白卡”,“窝路”指“菜园”“园埔”,“白窝”即苗族菜园。 还有里耶镇太平村,土家语名“卡巴湖”,即芭茅沟。按理应是土家族人聚居的村寨,但现在却是以吴姓苗族人为主的村寨。据史料记载,清政府在乾嘉苗民起义后,将乾州厅苗族安置到永顺府所属的龙山县,所以,八面山麓就出现了苗族聚居的村寨。
八面山山麓土家族与苗族、汉族等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往交融、团结合作,这种和谐的民族关系在土家语地名中也有体现。如秀山县大溪乡的下大溪、上大溪。上、下是方位词,属汉语,“大溪”是土家语“达ta53西ci53”的音变,“达”指“互相”,“达西”指互相帮忙或互相转工,即相互帮忙的地方或互相转工的地方。又如龙山县咱果乡的大仙场。“大仙场”是土家语“达西场”的误记,“达西”汉语意指“转工”“互帮”“互助”“互相帮工”,“大仙场”即转工、互助的地方。还有里耶镇锁湖村的大溪、内溪乡洞坎村的大溪等叫大溪的自然寨,都是土家语“达西”的音变或误记,体现了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记录了土家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显著特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居住的房屋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八面山山麓土家族先民使用的一些古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居住的房屋,在地名中有遗存。
秀山县大溪乡的龙梯,龙山县咱果乡的连界湖就是用生产工具命名的地名。“龙梯”是土家语“日翁梯 (zun55thi53)”的音变,指“笮笼”,是背笼的一种,是土家族用竹篾编制而成的运输工具,主要特征是形状上大下小,装的东西多,主要用来背包谷。此地笮笼好,故名。“背笼”土家语叫o21sa21(窝沙),是土家族最常用的运输工具。背笼有四种,上山劳作用的叫柴背笼,走亲戚用的叫细背笼,背小孩用的叫窝背笼,背粮食用的叫笮笼,都是用竹篾编制的。“连界湖”是土家语地名,“连界”是“连该”的误记,“湖”指山沟,“连界湖”即连该沟。“连该”是用4-5根细油茶树条捆绑成木排,上端用木轴与手柄相连,可360度舞动,用于打麦子、大豆、油菜的脱粒工具。
里耶镇的巴沙湖、塔果坪、节竹坡,大溪乡的坝竹、小坝竹,咱果乡的石科都是土家族先民用生活用品命名的地名。塔果坪是塔枯或塔科的误记,指锅子,塔果坪即锅子坪。“巴沙湖”是土家语地名,土家语将用南竹筒制成的叫水壶“pa35sa53(巴沙)”,多用于夏天盛凉水。xu21(湖)指山沟。“巴沙湖”即用竹筒盛水的地方。巴沙湖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以向姓土家族为主的古村落,村中有一口几百年的古井,井水冬暖夏凉,以前夏天,村民常用南竹筒制成的水壶从古井中盛凉水喝,故名巴沙湖。坝竹是土家语pa35tsu35(坝竹)的汉字记音,“坝”指茶盘,“竹”即出或出产,“坝竹”即产茶盘,此地生产的茶盘很有名气,故名。“小坝竹”是距“坝竹”不远的自然寨,是“坝竹”的派生地名。石科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指量具“升”,也称“升子”,一般用梓木制作,主要用于生活中计量米、玉米等粮食。此地生产的升子质量好,故直接用“石科”命名。“节竹坡”,“节竹”是土家语,指土家族男女包的头帕,坡是汉语,“节竹坡”即头帕坡,此地地形像包的头帕。
里耶镇的岩冲、丰火、月吾、印子塔,咱果乡的卡撮,就是用房屋命名的地名,反映了土家族不同时期不同的房屋建筑,体现了不一样的居住条件。“岩冲”,是土家语“阿撮”的汉字记音,“阿”指“岩”,“撮”指“屋”,“岩冲”即岩屋。咱果乡的“卡撮”,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卡”指树木,“撮”指“屋”,“卡撮”即木屋。“丰火”,是土家语xun55xo53(封火)的音变,汉语意指“火砖”,实际指火砖屋,也叫“封火桶子”。“月吾”,是土家语“月撮”的误记,“月”指“神”,“撮”指“屋”,“月撮”即神屋,就是土家族敬神的房屋。
八面山 谢明 摄
四、记载了八面山山麓客观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土家族先民在开拓八面山山麓的过程中,对其客观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主观的认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语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地名群,把很久以前八面山山麓良好的生态环境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从地名的专名来看,八面山山麓土家语地名中反映自然生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地名:
土家语命名的动物地名。以老虎命名的地名有石堤镇的力坪,内溪乡的苦力坡、累古坡,大溪乡的力大村,酉酬镇的古田村。“力坪”是“利坪”的音变,土家语“利”指“老虎”,“力坪”即老虎坪。苦力坡的“苦”指“山”,“力”是土家语“利”的音变,指老虎,苦力坡即老虎山坡。累古坡是“利古坡”的误记,“利”指“老虎”,“古”指“上”“上来”,利古坡即上老虎坡。“力大村”是“利达村”的音变,土家语“利”指老虎,“达”指“下”,利达村即下老虎村。以山鹰命名的地名有里耶镇半坡村、班竹园、大溪乡半坡寨,酉酬镇班竹园,可大乡班竹坷,咱果乡斑竹科,内溪乡的伴住村。因为“半”“班”“伴”都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指“山鹰”,土家语“竹”“住”指“出”,都是山鹰多的地方。以野猪命名的地名有里耶镇麦子坪、洛子坪、酉酬镇麦子村、麦子坳,都是以野猪命名的地名。土家语“麦”指天,“子”指猪,这里指野猪,“洛”指玩,即野猪晒太阳或出没的地方。以猴子命名的地名,如舍家寨。土家语称“猴”为“舍”,“家”是“嘎”的音变,指“吃”,此地猴子多,经常吃农作物果实,故名猴吃寨。土家人称野猫为“猫儿”,以野猫命名的地名有猫儿坪、猫儿溪、猫耳滩。以蛇命名的地名如窝列苦(土家语“窝”指“蛇”,“列”指“踩”,“苦”指“山”,即踩蛇山),以老鼠命名的地名如热洞(土家语“热”指“老鼠”,即老鼠洞),以鱼命名的地名,如坡松(土家语称鱼为“松”,即鱼坡)、宋家(吃鱼)。
八面山麓生态好,适宜蜂类生长,故以蜂命名的地名较多。土家语称“蜂”为“马”,马石堡(即蜂肉堡)、马落(即蜂玩)、马拉福(即放蜂沟)、马鹿坝(即放蜂坝)等,都是以蜂命名的地名。
土家语命名的植物地名。如猛虎溪(是土家语“母湖溪”的误记,“母”指“竹”,“湖”指“山沟”,“母湖溪”即竹沟溪)、撇且湖(土家语“撇且”指火棘,也叫救兵粮经,“湖”指山沟)、草果洞(土家语“草果”指“花椒”,洞是汉语)、白果树(即银杏树)、西眉峡(土家语“西眉”指青皮香树也叫豆腐木)、毛鸡坐(羊奶子树多地方)、沙子坝(李子树坝)、白腊崮(梨子山)、树西堡(板栗堡)、咱果坪(黄连木坪)、土车沟(茨秋树沟)、岔哪溪(烂篱笆树溪)、兔吐坪(是土家语“妥地坪”的误记,“妥”指“蕨”,“地”指挖,即挖蕨坪)、夕坡洞(土家语“习婆”指“茅草”,即茅草洞)、卡巴湖(芭茅沟)、哪咱(夜火木或山合欢树)、扒洞老(虎杖多的地方)、拍拖坡(黄花菜坡)、西拉布(是土家语“西阿不”的误记,“西”指“草”,“阿不”指“葛”,“西阿不”即“葛草”“葛藤”)等等。
高山出好水,八面山山麓河溪相连,土家先民依山靠水而居,故以土家语命名的水文地名较多。以“河”为通名的地名有14个,主要河流有中坝河、干溪河、龙洞河、梅麦家河、长潭河,都是酉水河的支流。中坝河因中坝村而得名。土家语称官长为“送”“冲”“踵”“从”。“中坝”是“踵坝”的音变,中坝河即官坝河。干溪河是土家语地名,“干”是土家语ka21un21(嘎翁)紧缩拼合,汉语意指“安家”或“定居”。梅家河是土家语“麦家河”的音变。《秀山县志》(清光绪版)记载:“岸东为麦家河,水源出八面山之武功田......传云,明时土目彭相坤生九子,散居溪洞,各长一溪,其第五子立纲驻此溪中,后乃改从麦姓,子孙蕃息,故水受此名也。”这种传说不可信。土家语“麦”指“天”,“家”是“嘎”的音变,指“干”,梅麦家河即天干河。长潭河是汉语地名,该河发源于内溪乡西媚峡,沿途有吴家溪、沙湖溪、干溪、穿洞河、桃竹溪、梓木溪、清江溪(应为青㭎溪)、吴家溪汇入,在麦茶注入酉水。八面山麓以“溪”为通名的地名有30个,以沟为通名的地名有20个,沟溪相连,汇流成河。八面山麓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名缺水,与之相对应的地名较多,如车竹岭(出水岭)、沙湖溪(冷水沟)、水车湖(水沟)、灭贼湖(锈水沟)、禁捎(深水潭)、水井头(位于长春村的梓木溪沟边,该水井四季不干,冬暖夏凉,清澈透明,味道甘甜,是里耶、长春、月吾几个村寨居民泡茶必用之水。其实,“水井头”是土家语“扯孟图”的误记,“扯孟”指“水井”,“图”指“旁边”,“扯孟图”即水井边)、曹家坡(干漕坡)、甲湖(干沟)、曹家(干漕)、胡家坡(湖嘎坡,干沟坡)、树车(找水)等。
土家语命名的气象地名。如锁湖(雾沟)、所多湖(雾沟)、锁把洞(雾洞)、茶锁(好雾)、那耶坪(土家语“腊耶”的音变,黄昏或傍晚或麻麻黑,即光线昏暗的坪)、麦茶(晴天或好天)、麦家寨(天干寨)、普车溪(土家语“普”指“龙”“虹”,“车”指“水”,普车溪即水龙溪或彩虹溪)、南溪(兰欺差的汉字记音,指夜晚,过去这里古木参天,日照少,好像夜晚)等等。
土家语命名的地形地貌和方位地名。如老夹湖(老夹是土家语lau55ka55(老嘎)的音变,指“大”“最大”,“湖”指“山沟”,“老夹湖”即最大山沟)、脉龙湖(脉龙是麦裸翁湖的记音,“龙”是lo53裸un21翁相拼的结果,“麦”指“天”,“裸”指“人”,“翁”指“住”“坐”“安居”,“湖”指“山沟”,麦裸翁湖即人住的天沟)、排拉(是帕拉湖pha55la55xu21的简化,是指狭长的旮旯)、哪八寨(土家语“哪八”指“旁边”,即旁边的寨子)、大土(是土家语“大妥”音变,指“横”,指这个寨子横亘在大山中)、哪寨(土家语“哪”指“路”,即路边寨)、董家(是土家语董嘎的汉字记音,指溶洞)、东瓜坪(是董古坪的误记,土家语“董古”指山沟的尽头,即山沟尽头的坪)、阿巴科(岩山坷)、矮洞坪(是阿洞坪的误记,即岩洞坪)、岩力坝(是岩列坝的误记,“岩”指汉语,“列坝”是土家语,指“板板”,岩列坝即岩板板)、苦吉(苦指山,吉指脚下,苦吉即山脚下。)、比条(平地)、惹崮里(2012年《龙山县志》将里耶镇长春村河东寨记为铧匠堡是错误的,因为铧匠堡只是惹崮里的一个小地名。土家语“惹”指“四”或“乖”“漂亮”,“崮”指“山”,“里”指“土”“地方”,“惹崮里”即漂亮的山寨或四堡寨)等。
八面山麓沟壑纵横、坡沟坪相连,因而八面山山麓很多地名都是用“坡”“坪”“湖”“沟”“堡”等语词作为通名,其中,“坡”类地名有42个,“坪”类地名有33个,“湖”类地名有28个,“沟”类地名有20个,“堡”类地名有15个。“湖”是土家语,指“山沟”,“沟”与“湖”实际上是一个地名类型,都是指山沟,所以“沟”类地名实际有48个,是八面山麓最多的一类地名。坡、坪、沟、堡等类地名往往又是以人、动物、植物、气象等为专名的,这种通名与专名的关系,反映了八面山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土家族先民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八面山山麓的土家语地名也中有体现。如里耶镇的吉巴骨(农林村境内)、细吉湖(原长潭乡桥上村境内)。吉巴骨是土家语xi21pha21khu55(习爬枯)的误记,“习爬”是指挂在树上的一把草或醮血的草纸,是土家族先民约定俗成的“禁止动用”的标志,“枯”指“山”,“习爬枯”即封了的山,也叫禁山。土家语“细”指“草”,“吉”指“挂”或“结”,“细吉”是土家语“细扒吉”的简化,指“挂草”或“结草”,“湖”指“山沟”。土家族风俗,凡是树上挂有草把,表示禁伐。细扒吉是土家族封山、禁山的标志。细吉湖即禁山沟。在这种生态理念支撑下,八面山麓土家族先民都视名木古树为风水树,禁止砍伐。因此,至今八面山麓的每个古村寨都还有几棵名木古树或成片名木古树林。如秀山县大溪乡丰联村龙梯就有一片10余亩、120余株、树龄多在300年以上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弹子古树林。
参考资料:
1.《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叶德书 向熙勤著)
2.《张家界土家语地名诠释》(上中下册)(尚立昆 尚立晰编著)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李寒露
三审:彭业忠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