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23-09-09 17:16:40
蒋翊武人生轨迹图。制图/沈思桐
英雄地标:青年蒋翊武和他的“革命朋友圈
撰文/常立军
长沙岳麓山,半山处有翊武亭。
亭上有蒋翊武墓。爬山到此的游人,多会在墓前休息,敬拜一下,再继续向上前往麓山寺。这是岳麓山清风峡的景观极佳处,民国三位湖南革命家的墓葬依次沿山排列。
岳麓山上的蒋翊武墓。图/记者钱烨
1500公里外的北京,有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作为中国革命史的重大事件被雕刻于碑座之上。“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作为“武昌首义第一人”,蒋翊武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蒋翊武离开我们已经有110年了,牺牲的那年他甚至还未满29岁,却完成了大多数人百年人生亦不能完成的事业。蒋翊武留给世界的,永远都是年轻时朝气蓬勃的模样。
岳麓山:见证了湖南人为辛亥革命洒下的热血
长沙,是与广州、武汉、南京并列的辛亥革命主要纪念城市。然而,武昌首义虽然发生在湖北,根基却在湖南。岳麓山,就是见证。
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源于岳麓山上遍布的近代革命志士墓葬。这些墓葬,贯穿了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早期愤而自杀的陈天华和姚宏业,1906年便被安葬于此。萍浏醴起义牺牲的刘道一,在革命胜利后迁葬于岳麓山。蒋翊武牺牲于桂林时,革命形势依然严峻。直到1916年,反袁取得重大胜利,蒋翊武墓才能迁葬于此,1917年,黄兴、蔡锷以国葬礼埋骨于此,与生前的战友,同埋岳麓。
他们是蒋翊武的“革命朋友圈”。岳麓山实际已成为民国安葬湖南籍革命烈士的最高礼遇。漫山遍野的辛亥革命志士墓葬,背后是湖南人为辛亥革命洒下的热血。
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唯一可以冠以地域荣誉的群体。湖南人有一种特殊的“历史责任感”。国家的兴衰,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在民风颓丧的清末,可谓是奇迹般的存在。湖南人既有对理想主义的信仰,又有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浸润,两者的完美结合,推动着近代中国摆脱旧的体制,向着现代化中国狂飙突进。在蒋翊武的身后,是震烁历史的湖南革命群体。在蒋翊武之前,有谭嗣同、唐才常等一批维新派先行者;在蒋翊武的身边,有宋教仁、刘复基等一大批革命志士。
这些湖南辛亥革命志士,牺牲时普遍都很年轻。蒋翊武29岁、蔡锷34岁、黄兴42岁、宋教仁31岁……还有在武昌首义和二次革命中援鄂的年轻战士们,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生命的长度,在他们心中,远不及生命的意义。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归葬于故乡的岳麓山。
故乡的青山,守护着他们青春的躯体和精神。
桂林:英雄的最后挽歌
桂林兴安,清秀的岭南山水地。
自秦始皇令人在此开凿灵渠,征伐百越,这里就成为中原与两广间的重要通道。1913年,蒋翊武在被袁世凯通缉后,为了避险没有选择走长江水路,而是选择穿越南岭,走潇贺古道,前往广西。
桂林市榕湖北岸,有一条翊武路,路边有“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纪念碑,碑体为方尖碑。
在兴安,蒋翊武被广西桂系军阀陆荣廷手下秦步衢抓获。陆荣廷本着邀功的心态,迅速将蒋翊武被抓的情况通报袁世凯,并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将蒋翊武押解至桂林丽泽门杀害。蒋翊武临终前不卑不亢,于红毯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29岁。他在死前留下四首绝命诗。其中第一首写道: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终无了,空余古剑作寒鸣!
蒋翊武就义的岭南之地,离他的故乡澧县,已是如此遥远,这里的河流,一条流向他故乡的洞庭湖。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
蒋翊武牺牲后的第二年,湖南同乡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开始,不久后袁世凯即在称帝登基的梦碎中死去。
1921年,在广东蓄积力量已久的孙中山誓师北伐,并在桂林设立大本营。他专程去往当年蒋翊武牺牲的丽泽门外凭吊,并让人修建纪念碑,亲自撰写碑文“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由胡汉民作记“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这是绝无仅有的高度评价,是对蒋翊武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并取得重大贡献的深度认同。
蒋翊武伟大在何处?没有他的策划和领导,就没有武昌首义的成功,辛亥革命的胜利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他艰苦卓绝的努力,就无法捍卫武昌首义的胜利成果;没有他率先打响第一枪,“二次革命”的巨浪就无从掀起。
三大功勋,赫然在目。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群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重写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没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奠基,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革命之路:从小镇青年到民国“开国元勋”
津市市翊武中学。
蒋翊武短暂的一生,是一个小镇青年的“革命之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荡着民族和个人的命运。蒋翊武生逢其时,让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出无尽的华彩。他的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历史责任感,又有现代革命者深厚的民权思想,自青年时代起,他就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从此一生为革命奔波。这样的一生,虽短暂,却永恒。
澧县
做出一生的坚定选择
澧县是个丰饶的地方。这个湖南最大的平原,从不曾亏待勤劳的人们。蒋家人靠着在县城里经营豆腐坊,过着基本温饱的生活。澧县老二街的“蒋兴发号”,就是他们家的微薄产业。
百年历史沧桑,如今这些地方都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然而县城中却随处可见和蒋翊武有关的地理信息:翊武影院、翊武大道、翊武广场、翊武公园以及蒋翊武雕塑。蒋翊武是澧县人的骄傲。其实,不止澧县,旁边的津市也享受着同样的荣光。蒋翊武生前与好友刘复基过洞庭湖时,曾发誓革命成功后要在津市渡口镇的东山上建一所学校。这就是今日津市翊武中学的由来。
蒋家原是城北蒋家庙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靠着自己的勤劳忠厚,继承了打工老板的产业,完成了这个家庭的城市化进程。然而时代的洪流不曾遗忘任何一个地方。长大成人后的蒋翊武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就是:读新学还是读旧学。几乎没有人能猜到,中国科举制度即将寿终正寝。
这是祖辈们从不曾面对的选择。然而蒋翊武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有纠结。“奴隶功名,要它何用?”这句话已经充分标明了他坚决的态度。澧县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尊重读书人。虽然蒋翊武的行为在乡人眼中过于“特立独行”,但身为当地学霸的他,享有着大多数不曾有的社会宽容度。蒋翊武在澧县,不但成功进入新学堂,并且还娶妻生女,完成了诸多人生大事。妻子唐芝兰虽然认字不多,却贤淑懂事,俩人感情甚佳。
和很多与故乡社会决裂的革命者不同,参加革命后的蒋翊武依然数次回过故乡。除了1912年那次,算是“荣归故里”之外,大多都是在革命形势极为不明确的时间回乡暂避。其间最痛苦的回乡经历,是1907年结发妻子唐芝兰的病逝。
常德
建立了广泛的革命朋友圈
每往前走一步,蒋翊武的世界就变得更为广阔。
1903年,蒋翊武以澧州高等小学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常德的玛瑙巷,地名由来据说是和藩王府有关,是今天常德一中所在地,当年,这里是赫赫有名的西路公立师范。
西路公立师范是湘西北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
1902年,常德知府朱其懿和被罢官在家的维新人士熊希龄,在常德城内北门玛瑙巷创办湖南西路公立师范讲习所,第二年改为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简称西路师范。从此这里便成为了湘西北的新学旗帜。
常德一中校内的蒋翊武半身像。
常德一中是个奇妙的地方。这里曾是明代荣藩盘踞135年之久的王府,却又在清末成为了沅澧流域最为先进的西路师范所在地。今天的常德一中内,有荣定王时期栽种的古银杏树,藩王府的建筑构件散落在校园的草丛中,而在学校进门最显眼处,则是重新仿造的西路师范校门。西路师范,是一中永远的荣耀。同样,蒋翊武也是。校园的名人榜里,蒋翊武的半身像赫然在列,他的旁边则是林伯渠、宋教仁、翦伯赞、滕代远诸多校友的塑像,西路师范为近代革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新学堂建立在王府废墟之上,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在旧世界上构建新秩序,却是当时任何求学者都要面对的现实。
在常德,蒋翊武开始真正接触革命者。沅江边的笔架山遗址,据说是当年蒋翊武与宋教仁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两个人相见恨晚。宋教仁只比蒋翊武大两岁,但已是老革命战士。其后多年,宋教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蒋翊武的革命道路。
在常德,蒋翊武也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
1904年秋,黄兴策划长沙起义,宋教仁负责西路(常德)事务,蒋翊武鼎力协助宋教仁在常德集结力量,以谋响应。1月,华兴会起义事泄,黄兴、宋教仁流亡日本,蒋翊武、黄贞元被学校开除。这次挫折,也让蒋翊武从一心求学逐步转向投身革命。
蒋翊武在常德建立了广泛的革命朋友圈:刘复基、覃振、宋教仁、林伯渠、黄贞元、梅景鸿……常德早期革命群体基本形成。
上海
加入同盟会
革命之路,充满坎坷。
在重大的挫败面前,有人义愤填膺,慨然赴死,有人动心忍性,继续前行。蒋翊武来上海的目的本是与好友刘复基一起在此东渡日本求学,却不料大病一场,无法成行。等到病好,却等来了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严厉禁止中国留学生进行革命活动的消息,同盟会会员陈天华悲愤蹈海,大批留学生归国。刘复基也回来了。
赴日留学计划的失败,让蒋翊武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但随之中国公学的创立,又燃起了他的希望。可惜中国公学创办之路极为艰辛,处处掣肘,新化人姚宏业抑郁之下,跳黄浦江自尽,后与陈天华合葬于长沙岳麓山。
此时的清政府,愈发腐败不堪。求学无门,革命之火在蒋翊武的心头重新燃起。在上海,蒋翊武加入了同盟会,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武汉
成为“武昌首义第一人”
武汉成就了蒋翊武人生巅峰时刻。1909年10月底,蒋翊武和刘复基同赴武汉,并化名蒋伯夔,经老同学黄贞元的介绍在天门投入第41标3营左队,从此进入新军系统,真正打入了敌人内部。武昌首义的成功,首先就要归功于蒋翊武在混乱的晚清革命乱局中,找到了一个真正可行的起义模式——从军队寻找革命成功的密码。
蒋翊武在新军中表现优异,很快取得了上下各级的信任,并成功加入了群治学社,先后改组为振武学社和文学社。听起来名字毫无威胁性的文学社在新军中迅速壮大,并在武昌起义中成为一支主导力量。1910年,千载难逢的机遇终于到来。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廷调动武昌新军前往四川镇压起义。蒋翊武在即将被调动至岳州(今岳阳)之际,促成与孙武的共进社的合并,壮大了革命力量。
蒋翊武在岳阳度过了人生中极为焦虑的时段。在清廷的警觉和干扰下,武昌起义的计划被一再推迟。在岳阳,蒋翊武在请假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强行离队前往武昌,做出孤注一掷,再无回头路的重大选择。
小朝街85号,是当年蒋翊武起义的指挥部。可惜10月9日,起义方案被清军知晓,起义指挥部被包围,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等人被捕。10月10日凌晨,蒋翊武从警察局后花园逃脱。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英勇就义。作为从小到大、情同手足的好友,刘复基的牺牲,让蒋翊武尤为悲痛。蒋翊武逃脱后,迅速从水路前往安陆避险。是夜,云深水急,浩荡的长江让乘船离开武昌的蒋翊武倍感迷茫。
当晚,各路起义军按照他事先的安排,一举攻占湖广总督衙门,控制了武昌城。清廷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摧毁了起义军指挥部后,起义居然还能继续进行并取得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的胜利,与蒋翊武在新军中创立了士兵代表制度是分不开的。士兵代表制度由士兵代表负责新军的联络和发动,保证了革命团体的组织严密性和战斗力,在后来的武昌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群龙无首的危急时刻,革命党人根据蒋翊武下达的起义命令,自觉推动了武昌起义的成功爆发,历史研究者因此称蒋翊武为“武昌首义第一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惊恐万状,启用袁世凯,调用最精锐的北洋六镇七八万人前往镇压。11日,得到起义消息的蒋翊武迅速赶往武汉,临危受命,毅然出任湖北革命军护理总司令。蒋翊武运筹帷幄,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胜利成果。虽然汉口、汉阳先后失守,但为其他省份的响应赢得了宝贵时间。如果没有蒋翊武,武昌首义的胜利果实将不保,全国的革命形势也将急转直下。
北京/长沙
“打响二次革命第一枪”
蒋翊武的北京之旅,是与袁世凯“掰手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开始拉拢蒋翊武。1912年7月,蒋翊武第一次赴京,袁世凯授予他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的职位。然而不久后,他就离京回到了武汉,组建国民党汉口交通部。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随之爆发。6月,蒋翊武以汉口交通部长名义,组织“改进团”,在湖北发动反袁倒黎的武装暴动,研究者称其打响了“二次革命”第一枪。暴动失败后,蒋翊武又转战湖南推动反袁斗争。湖南宣布独立,蒋翊武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欲取荆襄,捣武汉,进窥河南。然而,湖南的谭延闿消极反袁,“二次革命”接连受挫,蒋翊武被迫离开长沙,前往广西,准备策动桂军反袁,不幸被抓,9月9日,在桂林英勇就义。
长沙是湖南的省城,但蒋翊武来长的次数似乎并不太多。1906年的秋天,蒋翊武曾在长沙的水陆洲上,以同盟会会员的身份参与策划过萍浏醴起义。
九月的长沙,微有秋意。当年的水陆洲,已是今天热闹非凡的橘子洲景区。橘子洲头,湘江烟水茫茫。江水流不尽,百年英雄血,令人无限缅怀。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蒋翊武牺牲处修建纪念碑,亲自撰写碑文,由胡汉民作记。 组图/蒋翊武研究资料汇编岳麓书社
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为何被低估了?
——对话湖南作家徐志频
潇湘晨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革命,辛亥革命与众不同的意义在哪里?
徐志频:辛亥革命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传统革命的地方在于,它既是对旧制度的终结告别,同时又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革新的先声。其对旧制度的告别表现在,这不再是从秦到清的传统改朝换代,而是用崭新的共和制度取代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开启现代的文化革新又在于,数千年的传统贵族等级文化,逐渐开始向现代的平民文化转型、过渡。
潇湘晨报: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应如何评价?
徐志频:如果说,“武昌首义”是决定辛亥革命的关键事件,蒋翊武无疑是决定“武昌首义”的关键人物。
潇湘晨报:为什么蒋翊武发挥了如此关键的作用,他在革命史中的地位看起来反而并不突出呢?
徐志频:时至今日,功业如此卓著的蒋翊武,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光。蒋翊武和他所领导的文学社,在武昌首义中的地位,经常被淡化,其中原因很复杂。文学社成员革命中牺牲惨烈,革命后又被旧势力打压,长期没有话语权;国民党主政时代,部分民国史学家奉同盟会为正统,也鲜有提及文学社和蒋翊武的功勋;种种原因,都在加剧着记忆的退化,以至于今天的很多人,提到蒋翊武,只知是革命功勋,却不知这功勋究竟指的是什么。
责编:詹娉俏
一审:詹娉俏
二审:周红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