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9-28 17:01:16
为流动党员点亮远方的“家”
——岳阳湘阴构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新格局工作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璇
9月,远在广东的917名湘阴籍流动党员有了共同的“家”;长居外地的湘阴各大商会相继建立流动党支部,高楼大厦间设立党小组;“湘”商回乡的脚步铿锵,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
今年来,湘阴县着眼农村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到位、服务难跟进、作用难发挥等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定向破题解难,创新实施“风筝”“安家”“雁归”三大工程,让流动党员有家有为、安心暖心,构建起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新格局。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
“听说家乡在佛山成立了党组织,正组织党员报到,我就来了。”9月1日,湘阴驻佛山流动党支部成立当天,易永红起了个大早,驱车从200多公里外的阳江赶了过来,“工作人员通过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信息比对,核实了我的党员身份,为我建档造册,纳入党组织管理。”
“要融入本地人的圈子、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有太多困难和不便,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听说要建流动党支部,大学毕业后就在佛山打拼的90后小伙吴杰难掩激动。
湘阴县建立了流动党员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扫“码”归队、《流动党员活动证》行前核发和返乡查验等,扎实推进“双找”活动,进一步澄清流动党员底子,引导督促流动党员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为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流出地“管得着看不见”、流入地“看得见却管不着”的矛盾,湘阴县从流出距离相对较远、流出人数相对集中的广东着手,先后在佛山、东莞、深圳等地建立驻外流动党员党支部,将广东917名流动党员有效纳入组织管理。
流动党员党支部的成立,让在外务工、经商和创业的湘阴籍党员异地有“家”,时刻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也标志着湘阴县流动党员管理由坐等上门“被动管理”走向积极靠前“主动服务”。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流动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强,教育管理面临挑战。“让每一名流动党员都能找到组织、融入组织生活、参与组织活动,是我们驻外流动党支部成立的初衷和使命。”湘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因党组织聚到一起,说家乡话、聊家乡事、话家乡情……浓浓的乡音,感觉家都近了。”刚刚参加完东莞流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东塘镇东南村流动党员戴钊感慨道,“从此参加组织生活不再遥远了,灵魂和精神也将在组织内不断得到净化。”
湘阴县依托商会建立流动党支部,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地设立党小组,为流动党员搭建就近就便学习活动的平台载体。推行“线上+线下”同步的教育模式,规范“指尖上的组织生活”,以“微党课”“云会议”破解工学矛盾。
在企业,“双培”工程的大力实施,将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务工能人培养成党员。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座谈交流,推动各类资源、市场、信息等共商共享。
从“流动党员”到“流动资源”
“有了组织的牵线搭桥,我们了解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的渠道就更宽更广了。”在广东打拼20余年的蒋虎在流动党支部座谈会上表态,“家乡不远千里为我们送来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我将发挥自身人脉资源优势,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穿针引线,积极参与家乡各项公益事业!”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近年来,湘阴县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健全流动党员回引、培育、使用、管理完整链条,建立起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项目信息库,持续推进“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鼓励引导流动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发展产业、领办创办项目,对带头返乡创业的流动党员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07年,在深圳创业时,团队均为老乡;2019年,返乡投资餐饮,经营收入全部用于员工分红及公益事业;今年,捐资认领150万元,用于改善家乡基础设施……”在东塘镇商会成立大会上,张雄兵骄傲地分享了他的“回乡之路”。今年以来,湘阴县共引进乡友投资项目28个,总投资额56.85亿元。
流动党员的返乡还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动力。2021年换届以来,全县从优秀流动党员中回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3人,75.2%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有经商办企业或外出务工经历,村“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占比34.3%,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00余人。
湘阴县持续探索建立流入流出地双向联动机制,依托商(协)会探索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对接、普法维权救助等平台,让流动党员党支部成为流动党员之家、人才之家。
责编:王相辉
一审:张璇
二审:颜石敦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