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历江山只此楼 ——古代诗词中的岳阳楼赏析

  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14 11:34:53

郭光文

“遍历江山只此楼”是宋代诗人郑民瞻《重修岳阳楼写怀》诗中的首句。句中的“遍”字囊括了天下名楼,“只”字更是道出了岳阳楼的举世无双。

是的。千百年来,岳阳楼,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于世,而且以其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震古烁今,尤其以其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享誉中外。既没有哪个能与她比高低,更没有谁人敢与之论雌雄。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雄伟壮丽的英姿和高深莫测的意蕴,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诵不绝,从而使岳阳楼显得更加博大精深、更加璀璨夺目和更加令人景仰。

岳阳楼之所以能够获得“遍历江山只此楼”的美誉,与其在地址选择上和建筑风格上的别具匠心是密不可分的。

当代作家汪曾祺说:“岳阳楼是直接从洞庭湖上长出来的。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的确座落在岳阳古城西北隅城楼上的岳阳楼,地面海拔54·3米,加之驳岸巍峨挺拔,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岳阳楼总是以其绝无仅有的地理位置和恢宏博大的壮观气势汲引世人。这其中既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又借助了自然世界的神韵天成。

岳阳楼座东朝西,俯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境界开阔。南侧的仙梅亭,北侧的三醉亭,东北侧的小乔墓和东南侧的鲁肃墓,都以岳阳楼为中心呈现出众星拱月之状,与岳阳楼组成前后两片“品”字形布局,彼此映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特别是南北对称的牌坊、东西相通的门头和古朴的岳阳楼、秀巧的石碑廊,把岳阳楼的建筑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岳阳楼的建筑除了其不可多得的地理位置和呕心沥血的谋篇布局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她本身的造型庄重,工艺精湛。四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负荷重力,三层飞檐尖端饰以龙凤,昂首翘尾似欲腾飞而出。整个楼阁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尤其是楼顶酷似古代将军的头盔,气度非凡,使人拍手叫绝。

岳阳楼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不仅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而且为历代诗家赞不绝口。在这里,我们读着宋代诗人姜光彦“岳阳楼高几千尺,俯视洞庭方酒酣。万顷波光天上下,两山秋色入东南”和元代诗人傅若金“崔嵬古庙压危沙,飘渺飞楼入断霞。南极千峰迷楚越,西江众水混渝巴”等诗句,就能从视觉上目睹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壮阔远景;在这里,我们读着唐代诗人贾幼邻“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杳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和明代诗人李东阳“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等诗句,就能从听觉上闻到岳阳楼的悠扬笛音和洞庭涛声;在这里,我们读着宋代诗人吕蒙正“百尺危楼倚杳冥,凭楼回首不胜情。风吹楚水光摇汉,浪飐君山翠入城”和宋代诗人陆放翁“天风忽吹不得住,东下巴峡泛洞庭。雄楼岌嶪镇吴楚,我来举手扪天星”等诗句,就能从触觉上感受岳阳楼的伟岸身躯和威武雄姿。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代诗人李太白的“楼观岳阳尽”、元代诗人高克恭的 “一楼名古今”、明代诗人魏允贞的“岳阳天下楼”和清代诗人杨先铎的“千古此高楼”等诗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岳阳楼地理位置和精美设计的夸赞。

岳阳楼之称始于唐朝。唐代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对城楼进行扩建,并取名为岳阳楼。她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风云变幻中,写满了人间风雨的凝重,饱经了古今岁月的沧桑。风雨的侵蚀、洪水的肆虐和火灾的吞噬、战乱的破坏,她都无一幸免。据史书记载,岳阳楼屡圮屡修竟达32次之多。正如民国诗人李藻芬在《重修岳阳楼赋》中所云:“迄今千载,久镇一方,世变频惊,沧海年深,屡削风霜。”

古代诗词秉笔直书地记下了岳阳楼见证的风霜雪雨,同时也满怀深情地记下了岳阳楼经历的浮沉起落。

岳阳楼真正闻名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楼阁和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文武兼备的滕子京对山水名胜颇有见地,他认为“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者不为显。”并赞叹“君山、洞庭湖杰杰然为天下特胜,”只可惜原有楼台不甚壮观,不能尽显江山之美。于是便在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开始重修岳阳楼。这一举措得到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一年后,楼台落成,魏然耸立,焕然一新。正在陕西邓州戍边的范仲淹应邀为之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从此楼以文名,名扬天下。

当朝诗人郑民瞻在其《重修岳阳楼写怀》诗中用“遍历江山只此楼,名传自古今又修。却观湘水浮新景,重对君山记旧游。风月依然如故友,轩窗今复冠南州。远追张相滕侯迹,幸蹑前规壮胜游”的诗句记下了人们的喜悦。

元、明时期,岳阳楼屡遭水患兵焚,多次倾毁,多次重修。特别是明末清初,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硝烟弥漫,岳阳楼更是灾难横生。明朝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岳州推官陶宗礼重建的岳阳楼,再次因战争遭到破坏,其状惨不忍睹,明朝诗人郭青来“万古波光一叶秋,眼前不见岳阳楼。青枫摇落江城在,白莽依释麋鹿游。天地无情空昼夜,古今有恨任沉浮。月明今夜还闻笛,曾否仙人在上头”的《吊岳阳楼故址》诗,就是当时楼貌现状和人们心情的真实写照。

岳阳楼在清朝受毁频繁,维修不断,修了毁,毁了修,前后竟达18次之多,其中被战火破坏最为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清朝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9年,吴三桂部吴应麟占据金鹗山,“筑垒穿壕,自下山绕城北九龙堤,周二十里许,城垣多颓圮。”以致吴三桂战乱平息后,“屡加修补,卒难完固。”清朝诗人张垚和周耀祥用“荒烟颓碧认苍茫”和“楼阁精心举劫灰”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凄凉景象。另一次是清朝咸丰中期,清兵与太平天国军在岳阳数次交战,致使岳阳楼破坏甚烈。透过诗人郭崑涛“楼台遗迹留丹火,江汉迥波散翠澜。几处溪山有旧物,哀歌拔剑倚栏看”的诗句,使人感到作者的悲愤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进入近代后特别是从辛亥革命起,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军阀割据纷争,山河狼烟四起,给岳阳楼招来了深重祸患。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岳阳沦陷后,岳阳楼则成了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场所,楼台上的一石一径浸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山川洒泪,草木含悲,岳阳楼在凄风苦雨中哭泣。杨昌济先生登上岳阳楼,面对满楼萧条,悲从胸来,愤然写下了“大地龙争日,英雄虑变时。苍凉万里感,浩荡百年思。日月自光耀,江山孰主持。登楼一凭眺,此意竟谁知”的诗篇。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伴随悠悠岁月,顶着绵绵风雨,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春光明媚的新中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岳阳楼披上了金色的霞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经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大修,岳阳楼以其前所未有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高楼巍然耸立,景区绿树环绕。檐牙高啄,汲天地之灵光,窗轩洞开,纳宇宙之精华。

今天,恰逢盛世的我们置身岳阳楼前,倍觉心潮起伏,顿生感慨万千:那美轮美奂的装潢,无不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那雄健遒劲的书法,无不昭示出我国艺术水平的精湛;那大气磅礴的诗文,无不绽放出中国悠久文化的辉煌。

岳阳楼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云集的重要场所和英雄辈出的非凡舞台。因此,在历代诗人笔下,岳阳楼自然成了英雄豪杰的壮志楼。

早在三国纷争时期,国家分崩离析,各地群雄并起,天下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是时东吴大将周瑜病死于巴丘,素有“好为奇计”和尤善水战的鲁肃接掌水军。为了西御关羽,北防曹操,于公元215年在洞庭入长江的咽喉之地构筑了险固的巴丘城。然后,因城为楼,修筑了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高达数丈的阅军楼,这便是缘出不凡的岳阳楼前身。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阅军楼被称为巴丘城楼,但仍为军事训练重地。南朝诗人顏延之“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经涂延旧轨,登闉访川陆。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却倚云梦林,前瞻京台囿。清氛霁岳阳,曾晖薄澜澳”的诗句,最先写出了岳阳楼的地形之险峻气势之磅礴。站在城楼上远望长江与汉水分流在楚国的土地上,衡山、巫山临南而立,湘、资、沅、澧四水如同四条巨蟒奔入浩瀚的洞庭湖,云梦七泽滋润着荆州一片沃野,江山如画,川原入目,置身高楼,人们无不惊叹:岳阳楼实属无可替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唐朝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襄州守将康楚元和张嘉延叛唐,攻破荆州。正在游历岳阳的唐朝诗人李白,渴望迅速平定叛乱,他面对“岁宴天峥嵘,时危人枯槁。思归阻丧乱,去国伤怀抱”的战乱纷扰局面,发出了“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的深沉感慨。当其重阳佳节再次登上巴陵山,看到洞庭湖上正整齐而又有序地排列着时刻准备讨伐叛军的战舰和水兵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浮想联翩,诗兴大发,挥笔描绘了“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的壮阔场面。

南宋德佑元年即公元1275年,元兵南侵,攻破岳阳。当地平民徐君宝之妻才貌双全,长于词作,清人称她的词是“至今烟雨江天暮,犹似哀吟续《九歌》。”元兵将其虏到杭州,但她宁死不屈,饮泣题写了《满庭芳》词。在词中她面对“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的元兵和“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都休”的惨状,发誓“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随之投水殉国。其家国情怀,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明朝兵部尚书毛伯温文武兼备,才智过人,深得朝廷赏识。当安南地区图谋叛乱时,明世宗朱厚熜命其挂帅出征,并赠上《送毛伯温》诗曰:“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鼉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毛伯温受命之后,实施军事攻势与政治谋略相结合的战略,他调集两广、福建和湖北等地12万多官兵,分三路包围安南地区,同时向安南官兵宣传“揖让”政策,终于不费一刀一箭平定了安南,创造了明朝有史以来兵不血刃的战绩,扩大了明朝版图。随之,毛伯温又围绕固边安疆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巩固明朝江山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其凯旋时,明世宗朱厚熜不仅为其摆宴接风,而且还封其为太子少保。后来刘伯温登上岳阳楼时挥笔写下了“湖边楼阁欲凌空,春日登临有客同。漫说滕王遥拟胜,回看黄鹤近争雄。一声铁笛凤帘外,几叶渔舟烟渚中。巨浪洪涛撼天地,屹然砥柱是谁功”的《岳阳楼》诗,其春风得意和踌躇满志的形象跃然纸上。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党早期几位革命家在关于岳阳楼的诗中体现的壮志是前人无可比拟的。风华正茂的熊亨翰烈士,早年投身民主主义革命运动,1913年在赴日本途经岳阳时忧国忧民地写下了“风雨暗神州,男女争国仇。哪来诗酒兴,吟醉岳阳楼”的《过岳阳》诗;气宇轩昂的邓中夏烈士,1921年为革命奔走于长沙和汉口之间,在途经岳阳时壮怀激烈地写下了“问今为何世?财狼满道路。禽狝歼除之,我行适我素”的《过洞庭湖》诗;雄姿英发的郭亮烈士,1922年在岳阳从事革命活动,坐船横渡洞庭湖时豪情万丈地写下了“潇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见头。龙君送我洞庭水,何时洗尽人间愁”的《过洞庭湖》诗。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这些英雄豪杰以天下为己任,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们岂止笔底汹涌着时代的波涛,整个战斗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首极其壮丽的诗篇呢?!

在众多歌咏岳阳楼的诗词中,赞颂清官廉吏情系百姓和关爱民生的份量不小。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和革新派人物滕子京,自幼研读经史,博学多才,但仕途坎坷。庆历二年即公元1043年被人诬告贬至虢州,庆历四年即1044年又被人诬告贬至岳州。滕子京一生为官清廉,“好施与,及卒无余财,”后来发掘其和妻、妹及小女四座坟墓,内中陪葬品仅有砚一方、玉兎两只和瓷罐两个。他之所以一贬再贬,缘于他主张改革,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和“负大才,为众所嫉”。面对人生厄运,滕子京的过人之处和处世高招就在于他虽一再遭贬,但却能面对现实,主宰命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敢作敢为。在主政岳州三年中,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围绕改善民生办了四件实事,即一是修岳阳楼,加强城市建设;二是架三眼桥,加强城乡交通;三是筑偃虹堤,加强水患防治;四是建文庙祠,加强教育事业。由于其“治为天下第一”,使得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特别是在重修岳阳楼时经费不用省库银,更不敛于民,而取之于“民间有宿债不肯修者,官为督之。”百姓对此欢声载道。

滕子京的清廉品质和爱民事迹,不仅赢得了黎民百姓的交口称赞,而且受到了许多诗人的热情颂扬。宋代诗人郑民瞻在其《重修岳阳楼写怀》诗中,不仅满怀深情的赞扬道:“遍历江山只此楼,名传自古又今修”,而且发自肺腑地表示要“远追张相滕侯迹,幸蹑前规壮胜游。”清朝诗人潘耒当年登上被毁于火灾的岳阳楼故址,在发出“湖烟漭漭笼荒堞,江月亭亭照断碑”的感叹时,仍念念不忘对滕子京的称颂“好语使君重缔构,子京名迹至今垂。”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每当人们读到这首题为《岳阳楼》的诗时,总是忘不了对其作者、明代爱民清官魏允贞的怀念和赞美。魏允贞历任山西巡抚和兵部右侍郎等职,他为政清廉、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不慕权贵。大学士张居正回家奔丧,群吏争先恐后赶去,魏允贞不仅自己不去,而且还鞭打劝他去吊唁的仆人。并且奏报皇上,揭露张居正任人唯亲等以权谋私问题。特别是在任山西巡抚期间,他大刀阔斧地裁减冗官冗税,千方百计地减轻百姓负担;铁面无情地打击贪官污吏,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当魏允贞受到政敌诬告时,山西军民怕其遭遇不测,数千人到京城喊冤,两京御史也连连上奏救援。魏允贞告老还乡后,其工作过的地方百姓纷纷为他树碑立祠,去世之后皇上还追封他谥号介肃,成为中国历史上与包拯、海瑞和于成龙齐名的爱民清官。

官终工部郎中的明代官员张廷玉在其《明史》中评价魏允贞是“以卓荦宏伟之概,为众望所归。”正因为如此,后人将其“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诗句雕成楹联,悬挂在岳阳楼的大门两边,成为古今历史上褒扬魏允贞和宣传岳阳楼的绝妙广告辞。如今人们举步门前,就会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读诗的后两句“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这既是对岳阳楼绝无仅有地位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魏允贞忧国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因为,魏允贞是一个胸怀天下而又命运多舛的士人,他一辈子从来没有消沉过,始终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所以当他登上岳阳楼,目睹大好河山、千秋胜景时,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借酒消除胸中块垒,立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做一个超群脱俗的“天下士”的执着追求。

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或登楼远眺、泛舟洞庭,或把酒临风、交朋会友,或呕心沥血、吟诗作赋,或睹物思情、借景言志,留下了散见于历代文集和地方史志之中的数以千计的诗词,其中从战国至晚清时期屈原、张说、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欧阳修、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王夫之等诗词巨匠的优秀作品就有200多首。

这些诗词以独特的视觉和精炼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笔法抒发了作者的各自情怀。有的因山河破碎和报国无门而发出“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和“宿雁落前浦,晓猿啼远林。倚阑搔白首,空抱致君心”的仰天长啸:有的因忧国忧民和人生落寞而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泪泗流”和“岁宴天峥嵘,时危人枯槁。思归阻丧乱,去国伤怀抱”的深情悲叹;有的因怀才不遇和求官不成而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和“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的万千感慨;有的因仕途失意和命运坎坷而发出“事多改前好,趣有获新尚。誓耕十亩田,不取万乘相”和“细君知蚕织, 稚子已能饷。行当挂其冠,生死君一访”的遁世诺言。

有的因不白之冤和惨遭迫害而发出“草色虽云发,天光或未临。江潭非所遇,为尔白头吟”和“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断肠,凭崖泪如泉”的强烈愤懣;有的因触景生情和睹物思人而发出:“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的心中惆怅;有的因春风得意和心旷神怡而发出:“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和“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的无限喜悦。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我们生当岳阳这片文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处所,能够透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进而跨越千年时空,饱览激荡历史的风云雷电,回首岳阳名楼的荣辱兴衰,追忆伟人先哲的喜怒忧乐,品味迁客骚人的爱恨情仇,无不由衷地感到这是莫大的快慰和无尚的荣光!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