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村:勾蓝瑶民的传统古寨

谷显明   《文萃报》   2023-10-18 11:35:50

文/谷显明

兰溪勾蓝瑶寨所在的江永县位于潇水流域上游,东与江华县、南分别与广西富川、西与广西灌阳、北与道县接壤,属南岭山脉的山地丘陵区,都庞岭和萌诸岭环绕四周,中部地势平坦,山间盆地相连,属喀斯特地貌。兰溪勾蓝瑶古村位于江永县城西南35公里的石灰岩山峦中,由上村、下村和大径村三个自然村落组成,是江永县四大民瑶族之一的勾蓝瑶祖居地。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上村鼎建戏台碑刻载“予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漏,溪水伏流,色蓝于靛,因名勾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寨中有蒲鲤生井、山窟藏庵、犀牛望月、天马扫槽、石窦泉清、古塔钟远、亨通永富、岩虎平安等“勾蓝八景”,形成一道方圆数里、层峦起伏的古老城堡式瑶寨。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村寨历史与聚落形态

据有关史料和地方文献记载,兰溪瑶寨的形成时期是从蒋姓宗族始祖起至明洪武年间。兰溪勾蓝瑶寨在汉魏时期就有瑶族先民在此居住。东汉建武初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后,其九子避难四方,第四子临湖侯蒋曜乃迁入勾蓝,居于现在大兴村雷姓族人居住的地方,立寨而居,曰上寨,为勾蓝瑶寨最早的居民。后因该处为通往广西的交通要道,盗窃事件屡发,安全感不足,蒋姓于唐元和年间迁到上村定居,而上寨故地的蒋家井则沿用至今。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正堂示谕》碑曰:“溯余兰溪、大迳(今大兴),僻处邑之西南隅,穷谷深山、水浅土薄,盖因宋末避寇难而侨居焉。元季各姓先后来此,遂至人烟稠密。” 具体来说,杨、韦、毛姓在宋元之际迁入兰溪,黄、李、雷是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逃离千家峒后到此安居。周姓宋初始迁居上界头(进江永允山镇黄姓所居地),旋迁上甘棠(今江永夏层铺周姓所居地),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移居兰溪。至此,其他各姓先后来此繁衍生息,兰溪瑶寨人口不断增长。在清以前,勾蓝瑶寨有蒋、雷、何、田、曹、周、杨、欧阳、毛、苏、黄、李12姓,后来苏、毛两姓陆续外迁,其住址遗迹尚存。

自明洪武二十九年四大民瑶形成以后,数百年来经济、文化、社团组织,内部治安都相对比较稳定。这一期间,勾蓝瑶民不断拓展文化、建筑、娱乐、信仰等方面的成就,并由此创造了瑶寨深厚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兰溪勾蓝瑶寨整个村落呈龟形,四周群山环绕,布局错落有致。兰溪明清时期,村寨周围每相邻的山与山的隘口建有石寨墙,设有9座坚固的寨门,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出入口分设在东西两个方位,村东面有通往广西的古驿道。整个村落以一条Y字形东西主干道将上村和下村串连起来。上村以石鼓登凉亭、旗山庙、白竹井为起点向东延伸,下村以相公庙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兰溪河由北向南从村寨中间穿过。兰溪是典型同姓血缘聚族而居的村落,聚落布局以各族的门楼和祠堂为中心展开。同时,聚落布局体现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特点。从村寨内部形态看,上村呈东西向带形分布,是沿道路形成的不规则线型聚落群体;下村呈南北向带形分布,是沿溪流形成的不规则线型聚落群体。另外,兰溪主要采用脊椎式的道路体系,村寨民居自由地沿着道路布置,无整齐的排列,无统一的朝向,形成以血缘为主脉的居住格局。聚落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和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这是兰溪瑶寨聚落与湘南汉族传统聚落最显著的区别。

二、古寨建筑与民居特色

兰溪勾蓝瑶自蒋氏定居以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此过程中建造了丰富的聚落景观。其中,在勾蓝瑶族最富有特色的建筑是多层级城堡式防御工事。第一道是村寨外围石城门及石城墙。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受朝廷招安后,勾蓝瑶民为把守粤隘,在与外界道路相连“主道”口,依山势建有9个石墙门及石城墙,寨墙高丈余,宽约五尺,上建有瞭望台、烽火台和警钟。第二道防御工事是村口的守夜屋。守夜屋建在主干道总路口处,是各自然村晚上轮流值守的处所。守夜屋分上下两层,下层有大门把住路口,上层有瞭望孔和枪眼,下层有供村民歇息的木凳或石凳。第三道防线是关厢。关厢建在守夜屋内并能出入到各自然村的道路口上,设有楼、门、瞭望孔和枪眼口。第四道防线是门楼和巷道门。门楼以各姓家族为主建立,与主干道垂直,并衍生出数条次干道,每条次干道旁有几个巷道门。勾蓝瑶寨不同等级的道路相接处都设有关卡,四道防御工事形成一个大大小小的箱形空间,构成一个多层级城堡式防御体系。兰溪勾蓝瑶建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景观。其中勾蓝瑶门楼是最富有特色、最精美的公共建筑。兰溪瑶民每个家族院落都有自己的姓氏门楼,门楼与自然村的“街道”垂直,并衍生出数条“巷道”,每户沿“街道”及“巷道”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形成以血缘为主脉的居住格局。

现存门楼大多建于明清时期,造型优美,制作精巧,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成为兰溪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兰溪众多的公共建筑中,还有寺庙、祠堂、古寨墙、守夜屋、关厢、凉亭、风雨桥、戏台、庄屋、私塾等,成为自然村落中最为常见最为典型的建筑。兰溪各姓氏均有祠堂,每祠有族长,总归瑶长管辖。现存有祠堂13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祠堂是黄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建筑主体与内部空间保存完好。现存21座明代民居、39座清代民居,其余均建于民国以后。兰溪院落组群最常见的布置方式以一个支族的姓氏门楼为核心,以家族主体合院为基本单位,围绕姓氏门楼逐渐向内扩散分布,相邻布置,组合成一个半封闭的生活区域,这与湘南传统的院落组群形式不同,具有鲜明的瑶族院落组群特色。民居装饰主要有木雕、石雕、陶雕、彩画等,主要装饰部位集中在建筑的门、窗、梁仿、雀替、栏板和柱础等处,装饰图案中动物题材有龙、凤、麒麟、梅花鹿、仙鹤、蝙蝠、鱼、喜鹊等,植物题材有松、莲、竹、梅、牡丹、芙蓉、兰花等。整个民居装饰精美、风格独特、典雅别致,在质感、纹理、韵味、风格等方面富有艺术表现力,成为明清湘南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仰崇拜与传统习俗

勾蓝瑶民自汉魏时期定居兰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信仰文化和民风习俗。勾蓝瑶寨建有庙宇43座,其间有庙、庵、寺、阁、观、宫其间有29庙、5庵、4寺、3阁、1观、1宫,现存有盘王庙、关帝庙、相公庙、迥龙阁、龙泉观、总管庙。可见,勾蓝瑶民信仰天地神灵,建庙祭神成为兰溪的一大特色。据调查了解,兰溪解放前有8位师公、6位巫婆,他们以道巫为业,成为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同时,兰溪勾蓝瑶作为盘瓠的后代,他们每年都要举行“跳盘王”,祭奠先祖盘王的功绩。在兰溪众多的庙宇中,盘王庙是兰溪规模最大的庙宇。始建于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后陆续重修。总管庙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庙内塑有兰溪武烈将军黄庭龙将军神像,每年元宵后勾蓝瑶三村都要齐集此庙商定当年各庙的庆典活动。另外,还建有关帝庙、相公庙、龙泉观等,由此可以看出,兰溪瑶民不仅信仰天地鬼神,还信仰祖先盘王、民族英雄,体现出勾蓝瑶民神灵崇拜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兰溪勾蓝瑶寨中,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民族建筑,还有保存着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个蛋子定终身”、男子倒插门等婚嫁习俗,盘王节、洗泥节、尝新节、敬鸟节、牛王节等节庆习俗,长鼓舞、瑶家女子拳、吹芦笙等民族技艺,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其中洗泥节是兰溪勾蓝瑶最负盛名的传统节日,成为勾蓝瑶寨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洗泥节又名苦瓜节,起源于唐代,是平地瑶每年春耕芒种之后的农历五月十三举办的一项农耕庆典活动,也是一项集历史、宗教、民俗、艺术、体育等诸文化内容于一体的瑶族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在湘桂粤瑶族聚居区流传了上千年,是瑶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节日之一。勾蓝瑶婚姻包括求婚、定婚、看屋、包蛋、婚嫁等过程,举行婚礼时男方和女方各有不同的仪式,最具特色是男家的“花筵”、女家的“歌堂”。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婚姻习俗,蕴含了社会经济、民族心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因子,成为其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