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07 08:52:33
熊劲松
《青莲》是一部充满粤剧韵味、具有浓厚岭南地域特色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以靓少德为主的一群热爱粤剧的人,在历经社会变革和人生动荡之后始终怀揣着对粤剧的热忱,在坚守与传承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故事。无论是在传统粤剧的赓续,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都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民间艺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不舍的追求和执着的爱,在粤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无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的老家在湖南湘潭,距离东莞680公里,驾车回去有多条高速可供选择。广连高速通车后,我就认定,粤湘南北过境通道中行车条件最优的高速公路非它莫属了,尤其是穿越南岭一段,两边的风景犹如一部电影大片。经过大湾服务区时,我都要在这里驻停一刻钟,养精蓄锐,因为从大湾开始到青莲的大约半小时行程,正是这部大片最为经典的一段,风光旖旎,美丽如画,徐徐展开,惊喜不断。高速公路紧紧沿着连江东岸蜿蜒伸展,穿过隧道便是桥梁,桥隧比超过80%。遇上云雾缥缈的天气,感觉处于仙境之中。看上一眼,铭记一生,这就是南岭青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夏初,应东莞市社科联张卫红主席的邀请,参加东莞社科智库专家聘请大会。还没走近会场,东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李志良就堵住去路,顺手把他沉甸甸的一套新作《青莲》送我。一看书名,我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竟然是南岭之中盛开的那一朵仙气飘飘的美丽青莲。虽然早已过了迷恋小说阅读的年纪,但我还是一口答应下来,一定好好拜读一番品评一回。毕竟,彼此都是在广播电视界摸爬滚打、奋斗消磨30多个春秋的战友了。
这是一部充满粤剧韵味、具有浓厚岭南地域特色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以靓少德为主的一群热爱粤剧的人,在历经社会变革和人生动荡之后始终怀揣着对粤剧的热忱,在坚守与传承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故事。一众“伶人”历经岁月沧桑,经过长途艰苦跋涉,终于抵达精神家园,共唱一台“月是故乡圆,情是故乡浓”的大戏,确实是好戏连台,欲罢不能。应该说,近代中国是一个多元混杂的奇特社会,其中既呈现着畸形的腐朽,也孕育着诡异的新生。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台,一般的知识分子都感到无所适从,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活下去就成为人生的最大目标。《青莲》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青莲古镇80多年的沧桑巨变,以及粤剧在这数百年间的风云流变,以娓娓道来的笔调,记叙青莲几代人跌宕起伏的生活,以及粤剧在时代变迁中盛衰流变的全过程。靓少德、温葱莲和柳依依等人对粤剧的热爱、坚守、传承与创新,其背后折射出与之依存共生的中国近代现实社会的沧桑变化、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叙述具有很强的粤西北地区风味,具有浓郁的风土人情。其中所涉及的“担英阳”“青莲避难”“连州购盐”“深夜逃港”“重办豆豉厂”“万神台神会”等情节,都融入了粤西北南岭山区独特浓厚的本土生活特色。不时可以看到情节里边穿插着一些广东俚语,如“睇戏辑狗窿,爬光窗”“石屎楼,冇板冇钉”“湿水棉花,冇得弹”。这些口语化的方言运用,在推动情节发展时显得更加顺畅自然,使其更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性。《青莲》还紧扣着“乡愁”二字展开文本叙述,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人选择逃到青莲这一偏僻之地避难,在异乡开启新的人生,并且生活下来就是几十年,青莲之于他们就是第二故乡。随着后期社会的变迁,青莲小镇渐渐没落时,人们却始终不舍离去,因为这里承载着他们太多的苦与乐。人依旧,岁月流转,愁绪望斜阳;多少风霜,多少辛酸,都付风中飞扬。风依旧,吹遍黄粱,留不住斜阳;几番思量,几番惆怅,此情永不能忘。古镇青石,悠然踏步,心中乡愁,化作一捧温暖阳光。小说还讲述了何念祖夫妻对于青莲古镇尚书祠几十年的坚守,以及港归的何浩刚选择回乡重办豆豉厂的故事。这,体现了他们淳朴与善良、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这个暑假,校园特别清静,两万多学子倾巢而出,一群小鸟欢喜地在映月湖畔尽情歌唱。远离城市的喧嚣,笔者深度阅读《青莲》,脑海里不时浮现着《边城》。是的,从乡土情韵生发出田园小说的灵感,大成于沈从文。在都市的体验中反观湘西,用湘西的世情烛照都市,文学大师笔下的湘西世界宁谧神圣,悲欢离合,凄馨冷暖,几多思量。沈从文以对人性的深沉思索、自然美的真情描绘、湘西风俗民情的生动展现,执着真诚地追寻精神的皈依,为读者构筑一个宁静祥和的湘西化界,用一种宽泛的正义和人性美的憧憬,诠释湘西的人性美好,吹响了一曲净化俗世人心的牧笛。《边城》犹如一首美妙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边城”已经成为魅力湘西的代名词。伴随着现代化大潮对乡村的不断冲击,湘西千年不变的民风民俗也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消失。走过吊脚楼,趟进沱江水,人们发现,充满负氧离子的空气中,似乎散发着浓浓的商品经济的气息。唯其此时,人们更加怀念沈从文和他笔下的“边城”,以及行走在茶峒的湘西妹子——“哎,翠翠,你给我回来! ”
《青莲》是不是深受《边城》影响呢?李志良是不是也崇拜沈从文呢?是不是也在通过书写故乡映照内心呢?这是读者可以尝试比较分析和思考的话题。在叙事的过程中,小说十分巧妙自然地融入了粤剧的元素,让读者在得知事情脉络走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到一些粤剧知识,体验一下以集唱作念打、乐师奏乐、舞台戏服、抽象形体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表演的艺术魅力,这是笔者最为欣赏的。粤剧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以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对于喜爱京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或其他地方戏曲的北方人来说,这个广东大戏还是蛮有意思的——广东人早已划定南岭以北为北方,搞得海南人居然把南北分界线划到琼州海峡,所以我作为湖南人都经常怀疑到人生:我是北方人吗?天生就不像;那是南方人?似乎也不是。广东人以开拓创新的自信底气,奠定了粤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小说《青莲》在讲述曾经的青莲小镇,每当上演大戏时都是千人空巷,这其实也融入了作者童年对故乡粤乐声响起时的美好记忆。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内心深处,对粤剧曾经的繁荣感到震撼,为后期粤剧的没落感到遗憾,更令他感到动容但又深感无奈的是老一辈乡亲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因此在他的笔下,用粗线条勾勒出了一群深爱粤剧传统文化的朴素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经历社会动荡之后却始终执着于心中的那个“粤剧”梦,即便现实很骨感,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制造麻烦与摧残,但他们始终不离不弃、无悔无怨。其实,文中的靓少德、程小桃等人不就像是现实社会那些默默坚守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老手工艺人吗?他们认清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使命,都希冀守正创新,凭借着余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古镇故事多,粤剧润青莲。正如小说作者所说的“集聚在青莲戏棚地的那些人,无论在戏台上还是在现实中,扮演生旦净末丑何种行当,都是活生生的人”。总之,《青莲》无论是在传统粤剧的赓续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民间艺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不舍的追求和执着的热爱,在粤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无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因为眼疾,国庆期间不得不在东莞市中医院住院疗养。每天望着天花板,难免想入非非,静心思考一下人生与哲学的重大命题,一时黯然神伤,不觉想起米兰·昆德拉。昆德拉一生写过很多经典小说,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仅此而已。诚然,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运用的却是大手笔。在《玩笑》《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代表作里,昆德拉从多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通过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生命中还能剩些什么?”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值得人们细细琢磨好好回味:“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在他看来,小说的第一性就是探索人的生活处境,抵抗对存在的遗忘,他戏称小说为“存在的探测器”。如此说来,人们就可以把小说理解为一种对生活的发现与唤醒。昆德拉毕生探索小说的艺术,这是他的使命与工作,他越是进入深度思考,就越相信小说在现世中的价值。
灵光一闪,笔者立时顿悟——从事新闻传播30余年还居然对理论研究情有独钟的李志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鬼使神差移情别恋跨界到一梦难醒误入歧途晨昏颠倒茶饭不思呕心沥血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排除万难直把葱莲当女神导致神魂颠倒耗费五年沉沦于70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而不能自拔呢?不是吗?在这个滚滚红尘、物欲横流的人世间,真正能够留存在人们记忆里深刻久远的,既有文学艺术世界中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还有生命里感受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善良和尊重、有情有义的品格和真实。时间验证了人心,生活见证了人性,懂得了真善美,明白了假丑恶,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只有解不开的心结;没有过不去的经历,只有走不出的自己。很多东西,是你的不用争,不是你的不必争,何必瞎折腾,命运不会偏向谁,更不会亏欠谁;很多感情,是你的不用留,不是你的不必留,何必太执着,缘来坦诚相待,缘去坦然对待。来过,又离去,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岁月不语,时光无言,《青莲》的魅力自然永在。
写到此处,耳畔仿佛响起电视剧《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的优美旋律:“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别我乡里时,眼泪一串湿衣衫。人于天地中,似蝼蚁千万;独我苦笑离群,当日抑愤屈心间。若有轻舟强渡,有朝必定再返;水涨,水退,难免起落数番。大地倚在河畔,水声轻说变幻;梦里依稀满地青翠,但我鬓上已斑斑。”剧中主人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如泣如诉,虽说是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曲,但听着听着,仍然感动莫名,视线再度模糊——莫非冥冥之中,就提前为《青莲》量身定制好了主题歌吗?
作者简介:熊劲松,1964年生,湖南湘乡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莞城市学院教授。曾深入云南老山、者阴山前线采访,荣获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称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奖章、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电视传播兴奋点》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比二等奖。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