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10 18:34:16
谭毅挺
从母校长沙市第三中学(现明德中学)毕业已经59年了,在回忆校园里那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的时候,耳边往往响起阵阵的歌声。
校园里传出欢乐的歌,是当时我们三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时我们很多同学们爱唱歌,不仅参加文艺会演的时候唱,没事的时候常常聚在一起唱。初一到高一的那个阶段,大家爱唱苏联歌曲,晚自习一结束,教室里、校园里甚至在同学回家的路上,总有人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灯光》《喀秋莎》《三套车》……
讲到这些苏联歌曲,不由得想到我们敬爱的外语老师李贻定,李老师是位长得极帅的“美男子”,精通英、俄两种语言,但我们读初中的时候,他只能上俄语课,因为学校开的全是俄语课。李老师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俄语,他有时教大家用俄文唱苏联歌曲,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同学会唱俄文歌。
在我的记忆里,学校组织过多次俄语歌曲比赛,各年级各班都集体用俄语唱苏联歌曲。大概是1962年冬季的一个晚上,一场俄文唱歌比赛是在四中(周南中学)礼堂举行(那时我们学校没有大礼堂)。记得舞台上突然站出一位“苏联姑娘”,我们学校是男子中学,“哪来拱(长沙方言,钻的意思)出来一扎(长沙方言,一个的意思)妹子”?大家先是一愣,然后笑得前俯后仰,原来有位高中的男同学披着假长发,穿着苏式裙子,打扮成“苏联姑娘”,他用女声唱一首俄语歌,好像唱的是《山楂树》。
我们班那天表演的是集体合唱《莫斯科·北京》,说实话,我是位俄语课差生,唱的俄文发音不太准,为了集体的荣誉,比赛赶紧找俄语尖子潘约礼同学请教,他一字一句地帮我把歌词唱准:“斯大林与毛,斯鲁刹那拉斯(倾听我们)……”演唱的那天,我应该唱得还不错。写这篇回忆文章时,我专门跟潘约礼同学通视频核实当年的情况,他记得我向他请教俄语学习的一些往事,但教我唱歌发音这事记不清楚了,说着用俄文唱起了《祖国进行曲》,一口气唱了一大段。至于那场比赛,潘约礼说:“那是一次外语文艺节目汇演,不是专门的唱歌比赛,我不记得‘苏联姑娘’表演咯(这)件事,但记得49班的郭胜利扮演了一位小姑娘在台上用英语表演。那是李老师发动这十几位学英语的同学用英语演出了小话剧《卖火柴的小姑娘》,郭胜利男扮女装主演那个小姑娘”。
郭胜利等十几位同学是从十三中初中考入我们学校的,他们初中学的是英语,学校为他们开设了英语课,上课的就是李贻定老师。李老师多次教郭胜利他们那些同学唱英语歌,曾教他们唱过美国废奴运动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这次歌雄壮动听,这些学英语的同学很爱唱,我很快熟悉了这首歌的旋律,至今都会哼那个曲子。至于说郭胜利他们在汇演中表示英语小话剧这件事,说实话,我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但我相信是自己健忘了,因为潘约礼是“学霸”,记忆力极好,他回忆的不会有错。
1963年3月,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之后,校园里经常响起《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这些歌曲。1963年下半年,学校举行了一次歌曲合唱比赛,我们高47班在李成浩同学组织我们班表演抗战歌曲小联唱。
李成浩多才多艺,不仅懂音乐,也是我说相声、搞双簧的搭档,很有幽默感的他对我说:“说我们弄点搞笑的歌来活跃气氛,你这位‘相声演员’来段《张老三》”。我问是《黄河大合唱》里的那个歌吗?他说不是,是首《张老三,你听我来告诉哟嗬你》。这首歌真是一首生僻的歌,现在网上查,介绍“张老三”的都是《黄河大合唱》里的那个《张老三,我问你》,只有李焕之的一篇回忆录中有句“张老三,你听我,告诉哟嗬你,我刚从山西哟嗬回来的”这么一句。这个歌别讲现在,就是那时也很少有人听到过,加上调子有些怪,我这个“搞相声的”一开口唱,就把大家惹得哄堂大笑。我们班的这个小联唱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中结束,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为我们这次表演伴奏的是一个铜管乐队,这个乐队有我们学校的同学也有外校的同学,是李成浩组织的,他是乐队指挥。我们的节目演完后,同学们喊“乐队再来一个”,李成浩便指挥乐队演奏了《我们是民主青年》,博得一片非常热烈的掌声。
1962年和1963年,一批电影歌曲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洪湖赤卫队》上演后,“洪湖水浪打浪”常在课间休息时响起。《刘三姐》上演后,电影大受欢迎,有位印尼华侨同学说他一连看了十几遍,电影里所有的歌他都会唱。一般同学哪有他这么好的经济条件,只是在由学校组织的一个集体包场上欣赏了这部电影,但很多同学从歌本上学唱《刘三姐》的歌,晚自习后响起的是一片《刘三姐》的歌曲。
《红色娘子军》上演后,我们这所男子中学里也传唱起“娘子军军歌”。有一次我们年级同学集体外出,走到街上不知谁带头唱起了“娘子军军歌”,大家跟着唱了起来,一连唱了好几遍,街头上不少人们看着一群小伙子迈着整齐步伐,唱着娘子军的军歌,都不禁哈哈笑了起来。
不记得是1963年还是1964年出版了《外国名歌200首》,这本歌集立即成了同学们争相购买的抢手书,好多欧美著名歌曲就是那个时候在同学中传开的。1992年我因病住湘雅医院中医科,科里年轻漂亮的护士詹小明很爱唱歌,她曾多次在医院活动中登台独唱。有次跟她聊天,知道她家住坡子街。不由得想起我在坡子街小学五六年级和我们三中六年的同学詹平和就住坡子街,就问她认识詹平和吗?她惊喜站起来了:“他是我老爸”!我又愣又喜,没有想到竟这样与老同学联系上了。我出院后,詹平和同学专门请我到他家吃饭。席间我说:“詹平和,你没有给我留下会唱歌的印象,小明怎么这么会唱歌?”话音未落,小明插话:“谁说我爸爸不会唱歌,他唱得很好,他唱《鸽子》,唱得那个好,真好”。《鸽子》是《外国民歌200首》中最受同学欢迎的歌曲之一。
1964年夏天,我们高中毕业了。离校的一个晚上,我们班在教室开了离别会。我们的班主任凌极老师主持了会议,凌老师是抗美援朝时投笔从戎的青年知识分子,转业到学校任政治课教师。在会议结束时,凌老师深情地唱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桃李劫》电影的插曲《毕业歌》。凌老师唱的这首歌,是我在学校听的最后一首歌!凌老师唱这首歌时充满激情,那嘹亮歌声既充满了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更是充满了所有恩师对我们的期望,充满了母校——长沙市第三中学对我们这些学子的深深的期望……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