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县:传承非遗文化振兴通道侗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3-11-27 10:37:2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7日讯(通讯员 李笛)通道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璀璨夺目,是全国芦笙艺术之乡,全国唯一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项,非遗数量名列全省前茅。

近年来,通道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厚植人才沃土,将非遗元素与县域旅游进一步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推动“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有效释放出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叠加效应。

完善保护机制,让非遗“留下来”。围绕“奋力建设侗族民俗保护示范区”目标,全面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加强地方立法。对全县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健全保护名录,提升保护水平。相继出台《通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推荐与管理暂行办法》《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文件,推进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领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健全组织保障。成立通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协调解决非遗保护等文旅发展重大问题。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联合保护措施,协调解决非遗保护重要事项。设立非遗办,专职负责非遗申报和保护传承工作。统筹社会力量。成立侗戏、琵琶歌、侗族芦笙等协会,动员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传承非遗。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招募民间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志愿者200余名,为11个乡镇162个村(社区)提供非遗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讲座、非遗技能培训等服务。

培育人才队伍,让非遗“传得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培养非遗传承力量,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以党建引领非遗人才。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非遗传承人纳入乡土人才队伍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作用,通过党组织关怀、党支部搭台、党员结对帮扶、走访座谈、文化培训等方式,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牙屯堡文坡村党委书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先后成立雄关侗锦坊、锦绣文坡旅游公司,培训学员“织女”3000多名。以教育培养非遗人才。在县内多所学校设立非遗“驻点工作室”,大力推动侗族芦笙、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唤起学生传承创新非遗的兴趣意识。坪坦中心小学、黄土小学两所学校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以文化汇聚非遗人才。充分挖掘乡村非遗资源,建设中国侗锦传承基地、湖南侗锦博物馆、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展示馆等非遗展示空间,拓宽非遗传承路径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举办“大戊梁歌会”“中国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侗年节”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打造文化品牌,让群众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主动参与进来。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8人、市级26人、县级150余人。

推动文旅融合,让非遗“走出去”。将非遗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中,打造非遗品牌,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推动非遗走出“深闺”。丰富文化创意旅游商品。与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团队合作,将侗锦织造传统技艺与现代潮流结合起来,打造抱枕、围巾、领带、手提包等特色产品,远销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发动萨岁文化旅游公司、锦绣文坡旅游公司、呀罗吔侗锦公司等县内文化旅游企业组建非遗就业工坊,紧紧围绕侗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芦笙、银饰等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发展链条。打造侗族特色文化演艺产品。深入挖掘侗族歌舞、曲艺和民间传说故事,融合侗族芦笙、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锦织造等非遗项目,编排适合游客欣赏的文艺演出节目,构建了皇都室内歌舞演艺、“让世界侗听”皇都实景演出、“邂逅神秘古侗寨”芋头游园式文化演艺、大型侗寨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歌等文化旅游产品,深受游客青睐,成为通道旅游的一张张靓丽名片。创新开发文旅新业态产品。挖掘申世遗侗寨民俗风情体验、农耕体验、“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产品等深度互动项目,打造非遗精品旅游路线和研学体验路线,培育研学旅行、养生度假、科考探险等新业态,有效释放了旅游消费潜力。通过“非遗+研学”融合新模式,吸引了省内外众多中小学校及高校的师生前来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非遗这张靓丽名片,不仅让通道的民俗文化“活”起来,更让乡村旅游“热”起来。春节期间,通道县接待游客24.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82万元,同比增长296.2%。

责编:黄俊

一审:李巧霞

二审:吴建广

三审:龙荣幸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