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02 08:43:07
刊载《湖南日报》2023年12月2日05版
一坛酱是如何酿成的
——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见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如兰
12月1日,记者驾车从107国道驶入临湘市羊楼司镇,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门楼映入眼帘。穿过门楼,园内青砖灰瓦,绿荫如盖,鸟鸣啁啾,花果飘香。置身古朴自然的绿植与古香古色的建筑之间,仿佛穿越到世外桃源。
“欢迎来到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迎面走来,“这里是岳阳市首个集三国文化、农耕文化、酱文化、道德文化于一体的3A级景区工厂。前不久召开的湖南省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我们分享了工业旅游发展经验。”
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厂房披满青藤。通讯员 摄
工厂还能成为景区?
漫步园内,不见烟囱高耸,没有机器轰鸣。厂房墙壁爬满青藤,藤上挂着铃铛似的薜荔果,目之所及,满目皆绿。
一坛酱是怎么酿成的?
推开地下古酱窖大门,记者找到了答案。
近2000米长的窖洞干燥洁净,8000多个酱窖坛顺着过道一字排开。揭开一个坛盖,坛内豆瓣酱色泽诱人,醇和芳香四溢开来。
“传统古法酿造不多见了!”记者感叹。
“十三村酱菜采用百年窖藏及独特传统工艺配方秘制,经过7个月洞藏发酵法腌制、发酵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李国武笑着介绍,十三村提升产品原生态品质,形成自成一体的辣中有麻、麻中有鲜、鲜中有甜的独特风味。
十三村非遗技艺“透明车间”,是了解酱菜文化的又一窗口。
透过密封透明的玻璃,游客可近距离观看“舌尖上的非遗”酱菜产品生产全过程,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原料都一览无遗。
为满足市场需求,十三村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现代生产设备,研究制定高质量生产标准。
“新设备会不会影响产品品质?”记者问。
“这点放心,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工艺标准不变。”李国武现场答疑,机器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把控更严食品安全标准的同时,保证传统酱菜的口感、口味不变。
凭借过硬的品质,临湘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三村香菇酱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金奖,十三村酱菜制作非遗工坊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非遗工坊省级示范点。
除了生产线,园区内笑脸墙、“德”字碑、农耕文化展示厅,处处自成风景。园区外,游客可在十三村乡村超市游购酱菜产品,见证酱菜从发酵坛、生产线到货架的“前世今生”,一站式、沉浸式体验工业旅游。
把酱菜制作生产场景、工艺流程、厂区人文等工业景观变为旅游资源,满足观光游、体验游、自助游需求,不仅让游客积累知识、增加见闻,还吸引消费者为舌尖上的非遗买单。
办厂17年,十三村坚持走高质量生态发展之路,以非遗工坊为载体,拓展“生态农业游+非遗游+研学游”的工业旅游新业态,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2万人吃上“旅游饭”,为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11月18日,临湘市100余名小学生走进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体验“第二课堂”魅力。和煦的冬日暖阳下,孩子们在园内各景点写生、跳舞、朗诵,“研”途皆风景,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诵儿歌《夸夸我们的十三村》,清脆稚嫩的童声在园区回荡。
责编:王相辉
一审:马如兰
二审:颜石敦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