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06 17:22:28
绥宁县共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3765户15189人,20个集中安置区。“十四五”以来,绥宁县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管理难、增收难、就业难、办事难”等问题,从强管理、稳就业、抓产业、促融入等方面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实现安置点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用责任与担当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派强力量,保障经费,提升管理水平。从县直机关单位精准选派14支驻村工作队,实现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对安置人口纳入安置点所在村后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的村增加1-2名村干部固补职数;从安置人口或管委会人员中选配6名优秀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专职负责安置点管理。对500人以上的安置点,由乡镇择优选派2名干部组成5个工作组常驻,发放工作经费每人2.64万元/年,协助村(社区)和管委会加强安置点管理。根据管委会人员履职情况,动态调整8名优秀人员进入管委会,进一步调优调顺管理委员会人员。同时,在集中安置点安排43名服务管理员公益性岗位,月工资1000元,工作经费每人5000元/年,进一步夯实管理力量。
二、创新模式,依托资源,促进稳岗就业。创新“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就业帮扶模式,选聘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用心用情做好搬迁群众的稳岗就业服务。目前,全县234名劳务经纪人开展就业帮扶7200人次,完成搬迁劳动力信息采集录入8000余名,实现就业失业登记、创业优惠政策等就业服务“网上办”“就地办”和“就近办”841人次,协助完成搬迁群众职业培训622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5万元。引进湖南震宇工贸公司,在各集中安置点设立帮扶车间。目前已在盐井、红岩、鹅公岭等乡镇建成制鞋生产线30条,解决困难人员就业800余人次,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252余人次。在金屋塘、黄土矿等乡镇也均建立了帮扶车间,主要从事电子、制衣、楠竹加工等工作,解决搬迁脱贫户就业200余人。同时,拨付34个就业帮扶车间稳岗补贴62.6万元,鼓励车间尽可能多地为脱贫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增强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能力。目前全县易地搬迁户劳动力人口8336人,实现就业率100%,县内就业3764人(含公益性岗位426人),县外省内就业783人,省外就业3789人,保障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
三、探索路径,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建立“村(社)+致富能人+产业基地+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投资1340万元在武阳镇红旗坪等7个集中安置点屋顶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兆瓦,累计发电2754.36万度,发电收益1239.46万元。引进扶贫车间8家,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180余人“家门口”就业。引导创业致富带头人在安置点周边发展红提、罗汉果、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800余亩,形成了“产业基地+电商平台+搬迁农户”的产销一体化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带动1175户4561名搬迁群众实现受益增收,每户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
四、完善设施,强化服务,确保群众融入。2023年投入1620万元建成15个共800㎡安置区服务中心、1200㎡文化活动广场及“永和戏楼”,对安置点污水管网、化粪池、生活用水管网、入户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对各安置点住房、路灯、水表箱、办公设备和监控系统进行维护,及时将各安置点的消防设施进行升级,更换过期的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设备。各安置点均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进行物业管理、邻里纠纷调解、卫生整治、治安维稳以及政策宣传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全面融合所在地村(社区);同时配建了红白喜事场所,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在坚持服务不断档、政策有衔接的基础上,各安置点还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服务、就业指导、维修维护等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服务、医保社保缴费、低保代办等一站式办理综合服务,让搬迁群众办事“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刘仲九)
责编:金原
一审:金原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