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 2023-12-10 16:13:18
雨花经开区将立足产业链,打造最优环境,让更多创新资源要素涌向园区、集聚园区,形成科创向心力
贡献雨花力量,助建科创长沙
湖南工业4.0创新中心成立后,不断提升园区智能制造水平。
雨花经开区推出“小步快跑”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驰众机器人落户园区7年来,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雨花经开区全景图。均为雨花经开区供图
9月的雨花经开区,成为长沙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9月1日,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举行,40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揭牌、签约或开工,其中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研究院意向落户雨花经开区。
9月3日上午,副省长、市长周海兵调研雨花区经济社会发展,实地调研雨花经开区8家重点企业及项目。
9月5日,全市园区制造业提升项目观摩暨工作推进会议召开,接受现场观摩的比亚迪焊接二期生产线项目等6个项目全部位于雨花经开区。
据统计,今年1至7月,雨花经开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02.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5%,位居全市园区第一。
面对新突破、迈上新征程,雨花经开区没有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对前路和目标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在雨花经开区2023年度冲刺三季度、决胜全年度工作部署会上,雨花经开区主要负责人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上级的要求,与企业和群众的期待相比,相关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的压力还是很大。
如今,首开式已打响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第一枪。未来可期,雨花经开区是怎么想、又如何干?
雨花经开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将立足产业链,打造最优环境,让更多科创平台、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涌向园区、集聚园区,形成科创向心力,助力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引育科创平台,夯实创新基础
创新平台,是创意的迸发地,是创新的策源地,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一个研发平台可以创造一批创新成果,一批创新成果可以催生一批企业,一批企业可以形成一个产业。
多年来,雨花经开区始终把培育科创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通过场景应用、政策扶持、奖励申报等优质服务提升园区科创平台的集聚度、含金量。
目前,雨花经开区集聚了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湖南工业4.0创新中心、大族激光研究院、中机申亿检测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0个,一批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4年前,由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长沙市政府和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建的湖南工业4.0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几年来,这家创新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已助推多家企业迈向智能化和数字化,不断提升园区智能制造水平。
“我们将搭建创新平台载体作为提升创新水平的重要举措,超前谋划、积极筹备。”如今,站在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新起点,雨花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平台的搭建要引育并重。
当前,雨花经开区正在积极推进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研究院、厦门大学长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研平台入驻。这是园区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筑就的科创新基底,擘画的科创新蓝图,以载体平台融通创新链,对接人才链,串起产业链。
引,凸显高端化。像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是国内顶尖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也是国家级平台。
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研究院落地后,未来将给雨花经开区带来“三重惊喜”。
第一重惊喜,将聚焦生命科学、新材料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中试,推动科技成果在长沙转化。
第二重惊喜,以雨花经开区为依托,将进一步在长沙设立“粤港澳科创产业基地”,作为科技项目产业化的重要承载平台,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长沙。
第三重惊喜,持续与长沙高校合作,按“3+1+1”和“1+2+1”的模式培养创新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不断增强长沙创新后劲。
引,注重实效性。厦门大学长沙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园区后,将面向长沙重点产业及领域,建设成为具备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含企业)引进、人才引进、学术交流、产业化管理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育,聚焦本地化。一是鼓励本地企业设立研发平台。当前,园区正推动重点企业长步道、乾康科技、创研智能分别成立智能光学研究院、阿尔兹海默技术产品研发实验室、智能制造中心实验室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长沙基地等科研平台。二是成果要用于本地。雨花经开区依托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长沙分院、商用车研究院、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等企业科研机构,探索更多科技成果的孵化,加速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
壮大创新主体,激活创新动能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有一个核心至关重要: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园区才有发展动力。
一直以来,雨花经开区注重雁阵式科创梯队培育,既成长出撑起产业脊梁的大企业,也涌现出特色鲜明的“小巨人”企业。
大企业顶天立地。长沙比亚迪是园区的龙头企业。“多年来,比亚迪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颠覆性创新,掌握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比亚迪是集团重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之一,相继成立的汽车工程研究院长沙分院、商用车研究院等,不断探索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加速推动行业技术变革,助力比亚迪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小巨人”铺天盖地。园区累计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206家,近年来以年均增长30家以上的速度增长。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33家。长步道、菲尔斯特、晓光模具、驰众机器人和申亿精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这一梯队将持续“增员”。今年来,雨花经开区完成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70家,力争全年新增40家以上;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61家、市级上市后备企业申报25家,“雁阵”式科创企业梯队逐步构建。
当前,长沙上下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氛围正浓,雨花经开区决策层也深刻地认识到,谁在创新的赛道上抢得先机,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用“抓大不放小”的理念去壮大创新主体群体。下一步,雨花经开区将持续构建“雁阵”创新企业梯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扩充“金字塔尖”的企业数量,争取在重点产业链上培育出地区龙头企业,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提规模、上台阶、强创新。
用“以需为引”的方式去为企业找准攻关方向。园区将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联合高校院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短板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用“主配结合”的模式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广泛应用。推动一批优势企业以“主机+配套”“生产+研发”的模式,进入中车、三一、中联等具有全球影响力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形成集群创新的良好生态。
招引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那么,雨花经开区如何才能吸引招纳更多高精尖人才入园,并且“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创得了业,安得下家,养得了孩,是最为朴素的答案。
邹攀,湖南驰众机器人的创始人,专注于研发、生产工业移动机器人(AGV)。2016年,驰众机器人落户雨花经开区,“85后”邹攀便将所有心思放在技术创新上。
从第一台湖南工业移动机器人零的突破,再到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驰众机器人上演了机器人领域的“速度与激情”。就在今年7月,驰众机器人成为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驰众机器人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雨花经开区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园区始终坚持“人才兴园”理念,以大格局引才、好机制用才、优服务留才,坚持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总盘子”。
建立好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用得好。近年来,为了让人才在园区发展更顺畅、事业更成功、生活更舒心,雨花经开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园”战略,从人才引进、使用、服务、兑现等方面,构建“产业扶持+人才奖补”“1+3”政策体系,发布《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扶植奖励办法》,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并设立优秀人才奖、新落户青年人才补贴、技术工人购房补贴、创新型专家团队奖等一揽子人才激励机制。
兑现好政策,提升人才归属感获得感。近三年,雨花经开区本级政策兑现资金4760万元。涉及高端人才及工匠类有374人获奖,奖励资金682万元。其中优秀企业家60位,奖励资金300万元;科技带头人30位,奖励资金150万元。
完善好配套,让人才成长有空间。园区与晓光工匠学院联手打造长沙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立足区域服务产业,为企业及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提供服务。公共实训基地与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11家“一主一特”特色产业链企业,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汽车工业学校等11家院校签署“终生职业教育生态联盟”框架协议,进一步强化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沟通联系,促进专业共建与人才共育。
目前,雨花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共有人才4600多名,其中,高层次人才71人、管理型人才800余人、技术型人才1200余人、技能型人才2500余人,主要分布在智能制造、生物医疗、传统行业等领域。
“在用好用活市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出台园区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雨花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创新无止境,人才高地的底座需要不断筑牢。
蓄好高层次“人才池”。雨花经开区将持续培育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人才交流创新发展平台,进一步发挥晓光工匠学院、比亚迪三大研究院等“人才孵化器”作用,争取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人才。
创新人才引用模式。园区将鼓励和探索柔性引才、靶向引才模式,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优化园区服务,构建科创生态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从要素、投资向创新的转变,创新范式也在向3.0时代演进。相比创新1.0时代强调企业内部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这种线性创新模式,创新3.0时代则强调创新要遵循生物学规律,重在培育和营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近年来,雨花经开区在构建创新生态方面,一方面强化政策引领,另一方面强化要素保障,探索出了特色,也呈现出了实效,不断推动创新主体的高效联动、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
先看政策保障,既齐全又专业。园区先后出台“1+N”政策。“1”是综合性政策,即园区产业政策,从面上聚焦实体经济,给予全周期的支持。“N”是专项政策,如人工智能专项政策、人才公寓管理办法、支持工业地产管理办法、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的支持管理办法等,在企业创业孵化、人才集聚培养、金融体系支撑、科技创新升级等方面进行研究完善。去年,雨花经开区创新推出“政策快车”企业服务APP,为400家企业精准匹配全年申报规划。2022年,企业获得各类政策扶植超10亿元。
再看要素保障,有创新有更新。创新是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注入。为解企业“融资之苦”,雨花经开区推出“小步快跑”金融服务,以小规模、高频次的银企对接沙龙等活动,实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今年来园区继续创新,以金融竞赛“揭榜挂帅”的方式,推出雨溆共建、飞地园区、实体经济腾飞、知识产权、沙龙活动5个金融服务榜单。今年来,园区已举办“金融赋能·科创兴企”等7场金融沙龙活动,服务园区企业近400家,授信27.29亿元,放款15.95亿元,搭建起了相对稳定的银政企交流平台。
服务无止境,保障无边界。
未来,雨花经开区将继续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创新创业、安家落户、子女教育等服务配套力度,为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工匠提供精准精细优质服务。依托湖南省知识产权(雨花经开)综合服务分中心,举办知识产权活动,全面提升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意识。通过金融竞赛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对接科技型企业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个以项目为王、创新为要的园区,它的征途一定澎湃着活力与激情。
一个以企业为先、人才为重的园区,它的未来一定充满着希望和光明。
雨花经开区,正在成为培育创新研发的“温床”和“福地”,为助力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而不懈奋进。
责编:封豪
一审:欧阳倩 封豪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韬
来源:长沙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