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赴长沙县安沙镇调研范旭东祖居地

    2023-12-12 10:17:21

范旭东祖居地土地湾

12月8日上午,长沙文史专家、长沙县统战部原副部长黄柏强,长沙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船山学社副社长、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湘商文化首席专家黄守愚等专家一行赴长沙县安沙镇调研范旭东及其家族遗迹。

据1937年出版的《产业界》“现代实业家汇志”记载,范旭东1883年出生于长沙。1946年《科学》第5期《追悼专辑:范旭东先生年表》,范旭东出生于长沙。在许多书上,记录的是范旭东出生于长沙东乡。

1937年出版的《产业界》“现代实业家汇志”记载,范旭东1883年出生于长沙

据光绪二十年(1894)刊刻的《范氏家谱》(九卷)与光绪三十二年(1910)刊刻的《范氏家谱》(六卷)、《范氏家谱(添政公房)》(七卷),长乐范氏出自范仲淹之后,元朝初年迁来长沙湘春门外开福寺附近的黑水塘,明朝初年迁到汉家山东北麓,属湘阴一都,之后向四周扩散。汉家山距当时长沙古城北门40多公里。殊不知,汉家山北属于湘阴(今为汨罗),西和东南在长沙县北山镇、安沙镇境,山势突兀,沟壑纵横,自古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据光绪三十二年(1910)刊刻的《范氏家谱(添政公房)》(七卷),范旭东的玄祖、太祖住在汉家山下,而高祖父范瞻霖在岳阳经商,生葬皆在岳阳。范旭东的曾祖父范骥(1797—1870)住在长沙县淳化都四甲土地湾,他于道光八年(1828)中举,当过直隶(今河北、北京、山东)高阳县、新城等县的知县,加同知衔。同治九年(1870),74岁的范骥去世,曾国藩特地嘱咐儿子曾纪泽赠送礼金100两银子。许多介绍范旭东的书籍都说范旭东的祖父当过北京大兴县县令,是错误的记忆,实则为范旭东曾祖父范骥当过县令,而范旭东的祖父范章敏没有当过县令,是“由俊秀捐纳,奉旨以县丞归部选用”。因范骥有功名,做了官,范旭东的祖、父辈分的人讲究门当户对,娶长沙有功名之家的女儿为妻。范旭东之父范嗣琛,第一个妻子长沙袁氏,出身湘军将领之家,第二个妻子谢氏,出身长沙河西白泉谢氏,父亲、兄长都是有功名的太学生。

据长沙地方志的记载,淳化都在今长沙县安沙镇,而黄柏强先生比较分析地方志和族谱后认为,瞿真庵在淳化都四甲集龙山,遗址在今安沙镇政府内,离瞿真庵近1公里有新华村土地湾,因此推定四甲土地湾即安沙新华村土地湾。范宇先生是新华村的几户范姓之一,据他介绍,听说土地湾葬有范姓祖宗。他还说,他祖父范润泉是从范家坊迁徙过来的,买下离土地湾只有200米距离的戴家屋场,在长沙从事盐务或律师行业。他祖父娶妻妾四房,活了80多岁,去世的时候,父亲才6岁,叔叔是遗腹子。他对家族的历史不太清楚,其妹妹在微信上给他留言说,范源廉(范旭东兄长)是他叔爷爷。不过,范宇先生及其妹妹的说辞,有待考证。在范宇先生的带领下,专家们来到了土地湾。这是一座小山丘,山丘前面有平地,如今有十多所房屋,前面有一口比较大的池塘,池塘下面是水田。依据古代的风水理念,房屋前有水塘,土地湾符合世家大族的居住条件。

在土地湾池塘前看土地湾的民居

考察完土地湾后,专家一行来到了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下湾组。据史料记载,范旭东的妹夫章克恭曾捐赠安沙夏湾私产给隐储中学创始人、岳母许黄宣祐,在此创办隐储小学。章克恭曾任湖南银行行长、湘雅医学会董事长、湖南第一纺织厂厂长等,与范旭东都是隐储的校董。据和平村村干部介绍,其中一栋房子的主人曾说,其宅基地就是隐储小学,引起了他的关注和了解。据当地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下湾本名夏湾,上湾本名尚湾,因时代的变迁,夏湾变成了下湾,尚湾变成了上湾。他从小在夏湾小学读书,听说这里原来是隐储小学。夏湾在山丘之下,地势宽敞平坦,前面有一口大水塘,符合风水的理念。据这位村民介绍,夏湾原来是大户人家的房子,四进,有两座门楼,其中一座门楼在水塘边上。

经过对族谱、地方志与现场的堪比,范旭东曾祖父范骥家在淳化都四甲土地湾,而土地湾一带可住下十多户,其后人住在土地湾是成立的。那么说,范旭东出生于此,居住在此,也是成立的。土地湾离汉家山范家坊十多公里,是范氏家族的自然扩散。离大贤都捞刀河一带十多公里,与范旭东读私塾的吴镜蓉馆距离不远。

附:

据光绪三十二年(1910)刊刻的《范氏家谱(添政公房)》(七卷),范旭东的玄祖范承槐,葬在汉家山下螺蛳山。太祖范新缜,过继给范承槐的次兄范承梅,葬螺蛳山,太祖母葬花屋场。范新缜七个儿子,都在岳阳经商,第二儿子范瞻霞晚年回老家,住在高冲。花屋场在高冲右岸。

范新缜第三个儿子范瞻霖,即范旭东的高祖,在岳阳经商,住在岳阳南门外柴家岭,葬在南门外雷锋山霞鲁家坡。

范瞻霖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都有功名,生葬岳阳。三子范骥(1797—1870),是范旭东的曾祖父,于道光八年(1828)中举,当过直隶(今河北、北京、山东)高阳县、新城等县的知县,加同知衔。同治九年(1870),74岁的范骥去世,曾国藩特地嘱咐儿子曾纪泽赠送礼金100两银子。

范骥与妻子孔氏安家在长沙县淳化都四家下五区土地湾,范骥葬在“长邑淳都四甲下五区土地湾反背过垅与刘管冲相近,价值黄仁宗之山,坤山艮向,碑记”,孔氏葬在土地湾屋后。淳化都,即今长沙县安沙镇。

范骥三个儿子,长子范廉敏,次子范章敏,三子范维敏。范廉敏、范章敏“长邑淳化都白塘冲左手王姓祖坟山下手反背郭姓山内”。白塘冲,待考证。

范章敏(1826—1868)是范旭东的祖父,妻子邹氏,是江西分宜县知县邹武安的女儿,道光七年(1827)十二月出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去世,71岁,“葬长邑大贤都十甲盐丰坝过桥白庙子、易家冲吴姓后山内,辛山乙向,为茔十字穿心二丈。”“系吴卓勋出笔,例封宜人。”据范旭东的回忆,安葬之事,由范源廉操办。

范章敏有一个女儿,邹氏所生,终身未嫁,即范旭东的姑妈。同治四年(1865)八月出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初六去世,43岁,葬在其母之墓的右侧。“系吴镜秋出笔,旌表贞孝。”

长沙县大贤都,原属北山区,今析为长沙县北山镇和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街道。

据余啸秋的回忆,范旭东在姑妈的资助下,在长沙县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读私塾。范旭东的祖母邹氏、姑妈范氏,都与吴姓有关,葬于吴姓后山,由吴姓出笔。范旭东读私塾于吴镜蓉馆,可知范旭东在大贤都捞刀河一带有活动,是否有住所,待考。

范章敏的长子范嗣琛,即范旭东的父亲,字志和,号彦瑜,册名范琛,邑庠生(秀才)。咸丰元年三月出生,光绪十五年五月初二去世,39岁,“葬范家塅野鸭衝尾下手山内,价买族叔占化之业,横一丈六尺,直二丈五尺。碑记。”

范琛的第一个妻子袁氏,长沙人,扎拉哈巴图鲁、安徽即补按察使司筱亭公之女。咸丰元年八月出生,同治十年正月去世,21岁,“葬祖母山内,丁山癸向。”从族谱记录来看,未有生育。

范琛的第二个妻子谢氏,即范旭东的妈妈,长沙白泉谢氏,善化太学生柘村公之女,咸丰五年出生。生四子、一女,长、四夭折。

谢氏有一女,范旭东的姐姐,光绪六年八月出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去世,20岁,“葬善邑南门外距城八里红花坡右岸,辰戌向,有碑。旌表贞孝。”

红花坡,在今长沙市雨花区赤岗冲。据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社科院万里研究员说:“旧时,长沙民间的丧葬习俗中,对逝者的安葬有所区分。如幼儿死后,便有专门草草安葬贫病致死之儿童的地方,还有将其尸体焚化后放进专门的收存处,此即殷夫《孩儿塔》诗所述之事。旧时习俗,女人不能进族谱。已婚妇女逝后,便安葬于夫家的墓地;但未婚少女的安葬便是一个问题,既没有夫家的墓地可以安葬,又不能安葬于自己所在之家族的墓地,当然富裕家庭可以另外购买墓地,但贫穷家庭则没有这种能力,故民间将没有其他经济利用价值的一些无主荒山无偿提供给贫病家庭用以安葬早夭的儿童与少女。‘红花坡’就是一处专门安葬未婚少女的荒山坡,因未婚少女俗称‘红花姑娘’而得名。”(万里《难忘十年——我所知道的彭燕郊老师》)

据范旭东《先兄静生先生行述》一文,范琛“授徒省垣”,即在长沙城内教书为生,去世后三年的冬天,由范源廉葬之“邑之祖茔”。1898年,范旭东在长沙县北乡捞刀河一带读书,“戊戌国政维新,吾方就学乡间,于新政一无所闻,知兄于其时,力却刘氏之续聘,毅然投考长沙时务学堂,是实吾兄毕生事业之权舆,亦即其富于活泼进取精神之表现。”到了中元节,范旭东从捞刀河私塾回到长沙家内,“中元,吾归省,兄谆谆以湘中情形相告,坚属勿为无益,断送难得光阴。” 到了中秋节后,范源廉去上海,范旭东就读长沙城内私塾,“秋节放学归,决计舍师从兄,孰意兄适以时务学堂停办,行即偕林述唐、郑舜卿诸君去上海,吾则就学省城私塾。”19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范源廉、范旭东,“吾兄弟遂亦不敢久住长沙”。范旭东离开长沙的时候,“行时近黄昏,吾母送之门外,兄前行数步,吾挥泪与母别,依依不忍遽离。”

范氏兄弟去日本之后,姑妈被过度惊吓,得了精神疾病,于是派范旭东回到长沙,送母亲、姑妈去武汉居住,“其后噩耗频传,湘汉间同志之就义者,不下二十余人,而吾母及姑母日处忧疑震骇中,姑母竟因是得狂疾,吾兄弟亟思移家去湘。其年冬,兄遣吾还长沙,奉母及姑母赴汉傍许氏姨母以居。”

1905年,范源廉出任学部主事,迎母入京居住,“舍馆初定,即还湘迎母入都就养,溯自庚子冬间,老母避地汉上后还长沙,今复由长沙北迁,五年之间,奔波道路,至是始获宁居焉。而吾母与兄以姑母同罹忧患,独前逝,不得共一日安乐居,恒引为深憾。”可知,谢氏先在武汉居住,后来又回到长沙。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