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甘醇 至真至善——读龙泽巨散文集《一碟盐菜》有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25 11:35:54

曾致

龙泽巨先生的新作《一碟盐菜》今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散文集以新颖的视角,运用传记的笔法和独特的语言,映射出作者对家乡、对父母、对师长、对友人、对后学的那份质朴的情感,深沉而隽永,清新而凝练,显出一种朴实甘醇、至真至善的人文情怀与美学品格。

书的封面,大气简约,如同作者本人一般。几棵刚刚拨出菜地的胡萝卜,几支鲜艳的红辣椒,似乎散发着淡淡地泥土清香。拿到新书,我迫不及待地开卷阅读,一章章、一页页、一节节、一幅幅湘北农村的生活画卷徐徐铺开,乡情乡音、乡人乡韵、乡风乡俗,充盈着浓厚的地域气息弥漫开来,似乎渗入到了我们血脉中的乡恋与乡愁里。

在龙泽巨的作品中,有着明确而实在的描述对象,他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身边故土乡贤、行业专家、高校学者等各阶层人物一一倾泻于笔端,特别是从古至今活跃在常德的乡贤形象,在这部散文集中占据了主要篇幅。如《流传不息的孟姜女传说》一文,让我们看到了秦代孟姜女的忠贞、善良、耐苦、刚烈,如《寻觅读书台·洗墨池·囊萤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少年时代随继父、母亲流寓到澧水河畔兴国观发奋读书和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囊萤夜读的情形。如《林伯渠的马灯》一文,告诉人们小小马灯曾在漫漫长征途中照亮红军战士前进的道路,今天,马灯灯芯虽然已经干枯,但它焕发出的时代精神,仍然引领着人们向着远方、向着胜利奋勇前行!

龙泽巨是一位乡土题材作家,也是知识分子题材作家,还是革命文学题材作家。书中的《寻党记》,讲述了几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白色恐怖中失去了党,如同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失去了母亲,焦灼、失措。但他们很快从痛苦中抬起了头,同时从心底发出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定要找到党。于是,这几个年轻人从浙江来到湖南,又以湖南为基地,辗转江西、湖北、河南,整整6年,历尽艰辛而矢志不渝,终于以其坚贞的心,收获了希冀的果实。

《一碟盐菜》的文学性非常强。文集分为“澧阳平原”“华夏风流”“镜外影像”“滴水留痕”四个篇章,内容丰富,题材多元,视角独特,可读性强。他用质朴的文字,告诉我们“故乡”的定义:繁华之中也能见荒凉,温暖之中也能触寒霜。写到家乡,他感言“那里隐藏着已知的地球上唯一的史前(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群,那是世界考古学家向往的热土,我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写到他所景仰的人,他感叹“我每了解一位优秀中华儿女的生平业绩,每观赏一处祖国的山川风物,心灵深处都要生出山呼海啸般的震撼!”作者所写到的各地名城、旅游胜地、田野乡村,并没有把目光仅聚焦于山川大地,而是巧妙地在自然与人文的芬芳中,探寻日常生活的真谛,咀嚼天地大道,品味人间真情。

文以载道,我写我心。龙泽巨先生用人性的灯塔守望心灵家园,字里行间充盈着人世间的缕缕真情。他的笔下,有的是对长辈的缅怀与思念,有对是师友的感激与关切,有的是对女儿的自豪与期待,还有的是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全都是情深切切,义重笃笃。因而他的散文中,不仅蕴含着浓厚的感恩意识,而且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回望。

这本书问世后,社会各界好评良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岳凯华教授评价,龙泽巨的散文,叙事、记人、抒情,都有自己的特色,朴实而隽永,别致而独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伍益中教授认为,龙泽巨的散文中,不仅蕴含着浓厚的感恩意识,而且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回望。那些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曾与之有过交集的人和事,他也一直深怀感激之情。这种社会正能量,如一缕阳光照进我们美好的现实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希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一碟盐菜》这本书语言清新,雅俗并陈,写人,尊重事实,个性鲜明;写事,叙述流畅,注重细节,既关注过往,也关注现实;既关注生活,也关注生命。内容丰富,文风隽永,它让人感知:故土是温暖的,家园是温馨的,世界是温情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它唤醒了沉睡的往事,勾起了家乡的味道,洋溢着人间真情。

我想,作者那生生不息的热情,定会将《一碟盐菜》印记在岁月深处,历久弥新,散发恒久的芳香。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