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小气”

游宇明     2024-01-04 16:57:13


左宗棠故居——柳庄

文/ 游宇明

在晚清,左宗棠和曾国藩都属于那种对家里人特别“小气”的官员,有时甚至到了非常苛刻的程度。关于曾国藩,我写过不少文字,这里专门说说左宗棠。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出身寒门,从小缺衣少食,成年后不得不入赘湘潭周家,数次考进士都名落孙山,于是失去了直接入仕的机会。但这个人特别有才,在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手下做事,出的主意让两人无不佩服,实际上掌握了一省的决策之权。五十岁之后,左宗棠开始统领一支湘军,后来又做了浙江巡抚,陕甘、两江总督,手中的钱开始多起来。清代官员只有做到巡抚以上,正常收入便极其可观,巡抚、总督工资不高,每年只有一百多两银子,但公务员补贴(养廉银)数字却大得吓人,巡抚达到一万多两银子,总督可以达到二万。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他们真正的年薪每年有三四百万元之巨。何况,晚清腐败透顶,统兵将帅想从军饷里弄点钱易如反掌。左宗棠是清官,从不贪污受贿,从军饷中捞钱这一点可以排除,但他的正常收入可观,无须讳言,每年给家庭三五千两银子,半点困难也没有,然而,有一点特别出人意料:无论做多大的官,左宗棠一年寄回老家的钱都是固定的二百两银子,从不多给。

左宗棠从湖南出去时,老家的房子很破败,后来功成名就,儿子们觉得应该将老宅改建一下,他们知道父亲可能不会同意,就想将生米煮成熟饭,先改了再说。得知这个消息,左宗棠写了一封家书,将两个儿子痛骂一顿:“家中加盖后栋已觉劳费,见又改作轿厅,合买地基及工料等费,又须六百余两。孝宽竟不禀命,妄自举动,托言尔伯父所命。无论旧屋改作非宜,且当此西事未宁、廉项将竭之时,兴此可已不已之工,但求观美,不顾事理,殊非我意料所及。据称欲为我作六十生辰,似亦古人洗腆之义,但不知孝宽果能一日仰承亲训,默体亲心否。养口体不如养心志,况数千里外张筵受祝,亦忆及黄沙远塞、长征未归之苦况否。”

文章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左宗棠出身贫寒,忧患心强,将钱看得很重,但只要深入研究一下他的生平,看法会截然相反。

同治八年(1869),左宗棠的出生地湘阴发生水灾,左宗棠捐银一万两;光绪三年(1877),陕甘等地大旱,身为总督的左宗棠带头捐款救灾,捐给陕西一万两,甘肃庆阳三千两。光绪五年(1879),老部下、原陕西巡抚刘典逝世,家中老幼无以为养,左宗棠私人拿出六千两银子,为刘典治丧,并接济他的家人。这类事情,左宗棠做得很多,有资助老学者印书的,有捐助落第士子回乡路费的,有周济贫困亲友生活的,有救济同年科考者后代的……

左宗棠对钱看得很轻,却对家人“小气”,原因有两个。

不愿天下贫穷,而自己独富。在一封家书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境遇以清苦澹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最主要的是左宗棠特别看重后代的品性,不愿意他们养成纨绔作风,他觉得自己给的钱少,儿女便会自我奋斗;给的钱多,一定会坐享其成。左宗棠有次跟曾国藩聊天,曾这样说:“凡人贵从吃苦中来”,“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即收积书籍字画,亦未必不为子孙之累”。儿子们偶尔来官署小住,左宗棠总是不忘叮嘱:“在督署住家,要照住家规模,不可沾染官场习气、少爷排场,一切以简约为主。”一句话,在左宗棠看来,家人过得苦一点毫不要紧,关键是不能有人变坏。

播下种子,往往会有收获。因为左宗棠对家人的“小气”,其后代很有作为,儿子左孝同曾任江苏按察使、布政使;孙子左念恒曾任余杭太守;第五代孙女左焕琛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此外,还有后人外科大医左景鉴、杰出生物学家左坚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句老话,却也是被漫漫时光证明了的真理。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