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春华蹲点记

章资超     2024-01-10 11:21:19

△周立波(1908~1979),益阳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文/章资超

1964年早春时节,春风吹拂,周立波先生随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来到长沙县春华公社武塘大队蹲点。

周立波时任省文联主席。第一次见面,张平化就高兴地向社员介绍:“这位你们认得啵?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作家周立波先生!《暴风骤雨》大家看过么?他就是以这部小说获了斯大林文学奖!中国得这个世界大奖的,只有两个人,另一个就是丁玲,她也是我们湖南人呢,她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奖。”

当时,我只有十六七岁,在公社文化站工作,老家就在武塘大队。见我爱学习,也喜欢业余创作,写写画画,平化书记就向周立波推荐我:“这小章爱写作,你收他做学生吧?”见省委书记亲自推荐,周立波也笑着答应了。

周立波人精瘦,却挺精神。住进抛砖屋场,他喜欢到处走走。清早起来,到油菜花丛中呼吸新鲜空气;白天和社员们一起,去田垅做做事;晚上,他也和社员一样,喜欢到禾场去乘凉。

山村禾场大,凑到一起热闹。在禾场边,有人早早就点燃了一堆秕谷谷壳,借其烟火驱蚊;悠悠南风吹拂,满禾场散坐着的作田老少又开始天南海北地扯谈,只要碰到、或听到什么新鲜事,大家都争着一吐为快……

禾场边,周立波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静静地听着,从不插嘴。夜深了,曲终人散,社员打着哈欠往家走,周立波也静静地跟在他们身后……

终于有个晚上,一个小青年看到坐在禾场边的周立波,忍不住问了句话。面对社员的好奇,周立波笑着说:“我们爬格子的,在城市,要去坐茶馆,在农村,就要坐禾场。在这样的场合,能听到你们说的好多新鲜事,好多稀奇人,这样,我们才有东西写。所以,我只有这样来静静的听,悄悄的学!”哦,大家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作家就是这么当的!

周立波来了,省会好多文艺界人士也来了。周立波发现,这个小山村确实是个体验生活的好地方。于是,他和省文化局领导一起商量,干脆,省会的文艺、文化单位轮流来。这下可热闹了,省湘剧院、省歌舞剧院、省花鼓戏剧院、省戏剧学校、省京剧团、省木偶戏剧团、省曲艺团、省群众艺术馆等来了;享誉全国的大草原文艺团体“乌兰牧骑”也来了。

他们一来,都和当地社员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垅扮禾、插秧、歇气休息时,演员们就站起为社员唱歌、唱戏、唱弹词,社员乐得呵呵大笑,他们也趁机收集一些生活素材,进行新的创作,并和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数十年后,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钟宜淳(俩人系花鼓戏《补锅》中兰英、刘大妈饰演者)等看见笔者,都忙着问武塘的变化,问她们当年住的房东的情况,话语中是那么亲切,那么深情。

当时,省群众艺术馆还在武塘专门砌了一栋房子,将《群众艺术》编辑部搬来办公。他们在这里辅导农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培养了一批农民作者。直到“文革”开始,他们才撤回省城。“文革”结束后,他们把这栋房子送给了公社文化站。

1965年秋天,周立波跟我说,省文联想在武塘另外租一栋房子,让作家来体验生活,他也想在这里多住几年,晚年再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带他看了几处地方,他都不甚满意。最后带他进了武塘斋公冲,这里环境幽静,鸟语花香,他一下就喜欢上了。一栋古屋正门门楣上,悬写一幅老对联:鸡谈世业,蚁渡家声。他站着看了好久,沉思着说:“这幅对联,还有点意思。”

“文革”开始后,周立波再也没有回来过……

1979年9月,武塘农民在报纸上看到周立波的讣告,都不胜惋惜:“唉,又走了一位好老人!”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