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士路与湖南巡抚刘崐其人其事

白杨     2024-01-15 16:56:35

刘崐

文/ 白杨

“他对湖湘文化传承起到了建设性作用”

刘崐(1808——1888)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湖南学政、顺天府尹、湖南巡抚等职。

刘崐何许人?

熟悉长沙的人都知道,在长沙河西有一条路,叫学士路。但关于学士路的来历,知者甚少。这条路就与刘崐有关。

刘崐,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31岁时离开家乡,历经宦海沉浮。他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湖南学政、顺天府尹、湖南巡抚等职,人称“刘学士”。

垂暮之年,刘崐念念不忘桑梓,毅然变卖朝珠凑够回乡之资,可终未成行,死后葬于长沙。后人因对他的怀念,将其墓地附近的一条路命名为学士路。

他是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在清代200多年的历史中,湖南先后有106任巡抚。

清同治六年(1867年),刘崐任湖南巡抚,时年57岁。当时的湖湘大地,虽然距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已有3年时间,但仍是满目疮痍,文物古迹毁于兵燹,会党活动此起彼伏。这对于新任湖南巡抚刘崐来说,可谓形势严峻。

上任伊始,刘崐除采取弹劾地方贪官污吏和镇压会党起事等措施使大局稳定、民生复苏外,他做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大修岳麓书院等文化传承地。他深知,人才才是湖南持久发展的根基。

彼时,岳麓书院因太平天国军队进攻长沙时遭到严重毁坏,刘崐很是痛惜,他亲自上书朝廷请拨银两。1868年,也就是他上任巡抚的第二年,主持了清代最后一次对岳麓书院的大规模修建。其结果是“因旧制而修复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十之三”。 也就是说,当时岳麓书院有百分之五十是由刘崐主持修建的。刘崐还亲自撰写了《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弘扬经世致用思想,稳固了湖南士人经世致用的学风。

书院乃育才之所,关乎百年发展大计。从岳麓书院走出去的名人不胜枚举,一代接着一代。

刘崐任湖南巡抚4年半时间,不仅大规模修复扩建了岳麓书院,还使城南书院、湖南贡院等湖湘文化重要传承地焕然一新。此外,天心阁、谷山汉墓陵园、云麓宫、爱晚亭、风雩亭、牌楼口、邓禹墓等人文古迹也在刘崐主持下修葺一新,至今仍为湖南风景胜地。

事实上,刘崐重视湖湘文化建设,推崇湖湘先贤,致力培育经世致用人才始于十余年前,1851年至1853年,他就与湖南结缘,任湖南学政3年。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最高长官,其大兴地方学务,将孔孟奉侍为贤圣的同时,也把贾谊、杜甫、辛弃疾、胡安国、胡宏、张栻、王夫之、陶澍、贺长龄、魏源等列为乡祠对象,极大地提高了湘人的文化自信。

此外,刘崐对湖南地方文化研究也很重视。在出任湖南巡抚第二年,他就积极倡修《湖南通志》。该志书先后由曾国荃、郭嵩焘和李元度担任总纂,前后耗时18年,囊括湖南几千年的历史。

担任湖南学政和湖南巡抚期间,刘崐不仅培养了曾国荃、谭继洵(谭嗣同之父,官至湖北巡抚)等知名学子,扶持和保护了彭玉麟、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郭嵩焘等能吏,更是克己复礼、用行为作士林表率,甘于如蜡烛般默默奉献,为湖湘名家铺垫平台。刘崐曾自题联:“养身好守中和气,经世还抒磊落才。”这无疑是其精神的自我写照。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