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日课13条:曾国藩的成事心法

  科教新报   2024-01-15 17:05:34

娄底市第四中学 梁建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在一封给诸位弟弟的家书中,提到:“余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廿一日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信中提到的“自立课程”,是曾国藩给自己订立的13条功课。有人说,曾国藩从一介农家子崛起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秘密就藏在这13条功课里。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首先跟弟弟们分享自己体会到的读书三“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学问大,有识则学问深,有恒则学问久。有志,不是为名闻利养而读,是为传道济民而读,因此学问才有大格局;有识,窥到学问之无涯,看到自己之狭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才算是“有识”,才会一门深入,精研覃思,将学问做深做细;有恒,学问才可长久,日积月累,铢积寸累,聚沙成塔,久久为功。

这封家书写作之时,曾国藩刚刚立定“做圣贤”的志向,急需用实际行动来将志向落到实处。换句话说,辨志、立志的环节已经完成,开始践志、行志。然而,纵观当时情境,他的“践志、行志”之旅,充满了种种制约。

首先,年事较高。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已算是历代年高而向学的典范。而曾国藩立下自新之志,已是三十出头。

其次,体质较弱。家书中多次提到自己不能苦思,一苦思就头晕;也不耐久坐,一久坐就犯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学问的本钱。如果说天分不足,身体来补,曾国藩这身板的本钱,也实在是有限。

再次,经济拮据。身在京城,花费不菲,但翰林检点收入又实在微薄,于是靠朋友赠金,左支右绌,一年到头数着账户紧巴巴过日子。

虽则如此,志向已确立,如果有口号而无行动,志向就是一纸空文。曾国藩这个人,典型具有湖南人的霸蛮性格,一旦认准方向,绝不回头。正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么,他是怎么行动的呢?

他强调要依赖外力。即过去提到过的“师友夹持”。曾国藩很会识人,据说早年初见江忠源,就断言此人“将立名天下,但必以节烈死”。后来江成为湘军重要将领,果然在庐州城破后投水自尽。写此封家书时的曾国藩,也已经展现了不凡的识人能力。在信中,他描述京中各位朋友的学问性情,十分精到:有的躬行心得,行动力强;有的穷经知道,学问深厚;有的才气奔放,有的志大神静。但他评论人物,并不像《世说新语》中那样为风雅而品鉴,而是致力于取人之善,广泛吸收他人的长处,比如学倭艮峰写日记,学唐静海做反求诸己的功夫,并且推荐给弟弟们作为榜样。之所以在日记中详加描述这些朋友,便是希望弟弟们能见贤思齐。

他特别指出,不要学英气逼人的黄子寿,因为才气天分非人力可为,是不可学的;可学的是有志、有恒的功夫,如吴世兄每天写日记,何世兄每天早晚温书。这些笨功夫,是常人最易忽略、最易看轻之处,但在曾国藩看来,恰是可学、值得学之处。他反复强调“有恒为作圣之基”,又感慨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几分勉强,才能成功,“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在最困难、最容易放弃的时候再勉强一下、再坚持一下,打落牙齿和血吞,就是他的“成事心法”。

更重要的则是以“日课”来自律。世人皆知道曾国藩日记,却可能不知日记只是他的修身方法——日课的一种。这封信后附上了曾国藩给自己订立的13条日课,内容如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九、谨言。刻刻留心。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13条日课,一旦确定,他终身都在努力实行,直到去世前一天。日课的作用何在呢?

 人的志向,就如同行路时的终点,从始点到终点,路程可计量,但时间也有限。怎么办?古人有个词叫“计日程功”。算着路途,每天赶一段路。日课便是一种计日程功的方法,将志向落实到人生中每一天的行动里,以终为始,化整为零。将一个看起来遥远缥缈的志向,转化为日复一日具体可见的努力。

 如果说人的生命以每日三餐来维系,那么人的“性命”(《中庸》:天命之谓性)——天所赋予的使命,便需要以每日固定的日课来维系。对于不仅仅将生活理解为生存、不仅仅将性命理解为生命的有志之士来说,日课与三餐同样重要。

 庄子有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赶路如此,追寻志向同样如此。志向低的,或许可以优哉游哉轻松到达,不需要做艰苦卓绝的准备;但对于立志成圣成贤的曾国藩,志向如此高迈,起点却又如此普通,现实中还有如前文所说的那么多限制。再加上,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一辈子忽忽就过去了。因此,唯一的方法便是,日复一日、奋起赶路,与时间赛跑,与命数赛跑,争取在阳寿尽之前离志向更近一点,因此,拼尽全力,蓦直前行,不敢有丝毫松懈。

 日课最重要的就是“日日不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最终往往就是不了了之。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不了了之的豪言壮语?有多少很久不见的豪情壮志?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反复勉励弟弟们:“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须带在身边”。日日不断,功夫不负,便会习惯成自然,到最后会养成一种肌肉记忆。借用柏拉图的话,人有金银铜铁之分,圣人是金子做的身心,而普通庸人如同废铜烂铁。王阳明也曾说,圣人是成色至纯的精金,毫无人欲之杂染。那么,日课就是将自身元素不断替换升级的过程,从铁到铜,到银,再到金——随着日课的进行,圣人的元素逐渐替换了俗人的元素,日久功深,气质转变,脱胎换骨。

 从内容看,他的13条日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进德,包括五条:(1)主敬。即严于律己,严肃整齐,时刻存有戒惧心理。无事时心在肚子里,应对事务专一不杂乱。(2)静坐。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静坐一会儿,体会沉静到极致时,阳气升起的那种仁德之心,身心端正,神凝气静,就像一座鼎立在大地之上镇定沉稳。(3)日记。必须用正楷,凡是自己白天的过错,不论是行为错、心念错、还是言语错,都要记录下来,终身不间断。(4) 养气。涵养正气。没有不可对别人讲的事,坦坦荡荡,气藏丹田。(5)谨言。刻刻留心自己的言语。

二、修业,即操练与科举功名相关的能力,提升谋生之术,包括三条:(1)日知其所亡。每天写《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学问、经营管理、艺术三个门类。(2)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和文章几篇,来检查自己义理积累的多少,浩然正气培养得如何。(3)作字。早饭后练字,凡笔墨方面的往来应酬,都当做是自己的练字的机会。

   三、养生,包括三条:(1)早起。天一亮就起床,不赖床。(2)保身。谨遵父亲大人的教诲,节欲、节劳、节饮食。(3)夜不出门。夜间外出会耽搁学业,使精神疲乏,千万要戒。

 四、读书,包括两条:(1)读史。二十三史每天看十页,即使有事也不中断。(2)读书不二。一书没有圈点读完,绝对不看别的书,东看看西看看的做法,都不是真的做学问,而是讨好别人。

 由上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日课,有以下特点:

 第一,作为一个传统读书人,曾国藩日课中,读书所占的比例却最少,只有两条,比修身、养生、修业都少。可见曾国藩的读书功课不在多,重在不间断和专一,日积月累,不断增益。

第二,修身最重要,有五条。而修身工夫,除了静坐和写日记两条,其他三条主敬、养气和谨言,并无固定时间,是需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留心存养的。

第三,作为一个京官翰林,不仅读书修养重要,爱岗敬业、提升业务能力也很关键。写诗、作字、以及写笔记等,都是分内之事,积累和磨炼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第四,由于先天身体禀赋不佳,所以他很看重养生。他的养生方式以节流为主,如早起、不睡懒觉、节制欲望、操劳有度、节制饮食,夜里不出门等,都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即杨昌济先生所说的“储能”。这些条目,看起来很简单,但真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必须每一天都死磕自己,每一刻都与人性的欲望搏斗,实在不容易。

 以上就是曾国藩每日持志、践志的功夫,其中有时代和个人的特异性,但也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之处。比如,写日记的做法、主敬和静坐的功夫、养生的要诀,以及读书的方法。每条都很具体简易,在生活中实际可行。大家可以参考自己的情况,开始立定一两条日课,最初不在多,贵在能日日坚持。读《曾国藩家书》的朋友,大多想学习曾文正公的家风家教,将其在家庭教育中应用一二。但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教育子孙,第一步当是“课己”,即家长的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不妨从日课入手。每日约束、每日检点、学养修养增加一点点,习气毛病减少一点点,以身立则,便是最好的家教,也是曾国藩翻转命运的诀窍。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