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松桂 2024-01-15 17:19:37
文/汪松桂
临湘茶
方逢时,字行之,号樗野,别号金湖,生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四月二十八日,以书经中庚子科举人,登辛丑(19岁)进士。曾任常州府宜兴县、广东府曲周县县尹,南直隶宁国知府,广东按察副使,兵备惠州。隆庆三年(1569年),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大同巡抚,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万历辛巳(1581年)致政旨准暂回调理。
方公一生有平寇之略,战守之功,封贡互市,恩布茶道,已试之成效,吟咏之逸志,班班可考。皇帝独鑑深嘉其劳苦功高,特恩赐御书“靖忠”二字,又赐对联“丹心葵向日,劲节竹敲凤”以示褒奖。
方逢时一生最大贡献,莫过于大同任上促成了“隆庆和议”,与蒙古俺答约定明蒙之间的“封贡互市”,对中国政治和商贸,特别是茶叶贸易,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史称“俺答封贡”。
方逢时虽然祖籍湖北省嘉鱼县,却时刻惦记方氏迁湘祖的忠魂掩埋在湖南临湘小源堡。据方氏族谱载:迁湘世祖方萏,字雷塘。世居睦洲桐庐白云源,仕吴越为光禄大夫。时吴越地滨大江,当寇冲要,五代之乱,家族谋欲避祸,泛舟客遊湖湘间,因鄂岳属邑,宋太宗至道二年丙申,以巴陵之王朝场分为临湘县,公是年人为编户,止天井村小源堡鱼梁港(今临湘市五里小源村)长虑,却顾见有源头活水,遂家焉。数年后,方氏宗祠也建在临湘市聂市镇东岳村。时至,方氏迁湘第六代方瑗公,生二子,长子德,次子和。德公的后裔仍在临湘境内发展;和公迁徙湖北嘉鱼县。至八世祖岳公,就在嘉鱼繁衍生息。方逢时出生于鄂邑嘉鱼,在总祠为十八世祖,分祠为十一世祖。
明万历辛卯(1591年),方逢时应临湘知县张明儒之请托,特为临湘县最早的县志作序(《万历临湘志》已佚失),充分体现方逢时的首丘情结,故土之恋。中国杰出诗人屈原在《哀郢》中写道:“曼余目以流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见逐兮,何曰夜而忘之。”“狐死首丘”这个沉哀入骨的艺术形象,深深根植于胸中。意谓丘是窟穴之根本,所生之地,虽狐狈至死不能归,犹且首向此丘。这一惊心动魄之举,不知感动了天下多少仁人志士,天涯游子。方逢时把“狐死首丘”的情结,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方逢时在万历辛卯《临湘县志》序中写道:“临湘岳州之属邑,荆楚奥壤也,表里江湖,风气愿塞,往来之令者,不惠其民,不缘其俗,而好为操切徼讦之行,以绳其下,民亦以是而应其上。如是,而乃谓民之弗友,岂其然乎。万历已丑阳湖张公来令于斯,端本善则,以临其民,岁值凶荒,民阻饥困,公赈穷乏,蠲逋负,问疾苦,穷乡下里,躬行阅历,政孚慧流,民乃太和。劳徕之暇,观山川之形胜,辩疆域之广狭,稽赋役之轻重,考古今之藏否,求诸往牒漫无所考,乃慨然叹曰;临湘亦南土之岩邑也,而政纪之大者废缺如此,吾有司者之责,奚可逭哉,乃询之里巷,咨之故老,参之时世,诹之文学,检往牒,录新闻,勒为是编。”完全证实方逢时的首丘情节,思念故里之情,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惟民是命,为民请愿的博大胸怀。虽然,当时临湘“风气愿塞,不惠其民,不缘其俗”,而民众则:“好操切徼讦之行,以绳其下,民亦以是而应其上。”针对时弊,当权者更应冷静地思考,总结历史教训,教化民众,开放市场,大胆地接纳新思想、新思维、新举措。于是,方公“端本善则,以临其民,岁值凶荒,民阻饥困,公赈穷乏,蠲逋负,问疾苦,穷乡下里,躬行阅历,民乃太和”。他认为从政者要想方设法解决民众疾苦,放政减赋,培植税源,鼓舞民众发展经济,扩大茶叶生产种植,提高茶叶的产值,增加民众收入,逐步走上富裕之路。方公采取“询之里巷,咨之故老,参之时世,诹之文学,检往牒,录新闻”。通过礼贤下士,深入调查研判,深度地掌握临湘发展之要务,深谙临湘发展之症结,推进临湘发展之动力。这才是方逢时为《临湘县志》作序的真正目的,也是方逢时首丘情结的真正体现。
方逢时曾任大同巡抚期间,深谙家乡的茶叶有着清毒解热,和胃消胀,明目醒神,医治头痛等药用价值,千方百计,促成“封贡互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岳州巴陵特产“㴩湖含膏茶”作为饼茶(含临湘饼茶),随着文成公主入藏,销往吐蕃,成为“和亲”的民族茶。陆羽《茶经》的《三之造》记载:“得之茶饼,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茶之干矣。”说明饼茶是通过茶叶的采、蒸、捣、拍、焙等多道工序,而形成的饼状干茶。唐代毛文锡《茶谱》记载:“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进而说明茶叶的药用价值。正好临湘又处在岳州与蒲圻交界的龙窖山区域。据考证:龙窖山由于瑶族先民的徙居,早在唐代太和年间抑或以前,就广植茶树,漫山遍野生长着绿色茶叶。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创,“彼以茶来,我以皮往”,茶叶成为连接南方与北方民族的纽带与桥梁。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时任巡按陕西监察御史郭圻向朝廷提议:“茶户每采新茶,躧成方块,潜入番族贸易,致官市阻滞,宜行访治。”(《明世宗实录》嘉靖十二年二月庚子)躧指鞋子,作为动词,意为踩,将茶叶用脚踩成方块,应是砖茶。这段话可以得到两条信息:一是宋明时期,南方已经生产踩制方块砖茶,进入市场;二是砖茶很受北方民族的欢迎。由于管理混乱,茶叶私贩,造成砖茶的滞销。正好说明,“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唐代以来,南方的茶叶与吐蕃、北狄就开始贸易。“蕃以茶为命,北狄(蒙古)若得,籍以制蕃,蕃必从狄,贻患匪细。”(《明史·食货志四》)证实茶叶在北方民族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据《明史·食货志四》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湖南茶叶(含临湘茶)一直与蕃人实行茶马互市,由于管理制度滞阻,法律不健全,造成茶叶私贩严重,使明朝财力匮乏,国库亏损。针对这种弊端,方逢时及时向朝廷建议:加强边界团结,开放边贸市场,充分利用茶叶的药用功能,杜绝和减少茶叶的私贩,由朝廷主宰茶叶市场,并与蒙古俺答促成“封贡互市。”这一建议,得到朝廷重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强力支持,也得到明穆宗隆庆帝的赞赏。
方逢时所处的明隆庆时期,两大举措,震撼朝野。一是“隆庆开关”。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利用隆庆改元,政治布新之机,奏请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史称“隆庆开关”。月港乃至漳州就成为明朝试点改革的新区。月港的开放,使海外诸国与中原进行了文化与物资的大交流。同时,为国库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缓解了明王朝不善理财而造成的财政危机,一举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二是“隆庆和议”。方逢时冒着杀头之罪的危险,化解与蒙古为敌之大不韪,进行“封贡互市”。隆庆四年九月三十日,蒙古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向方逢时交来投降书,方公并不感到意外和惊奇,而方公最恨的就是俺答的心腹赵全。赵全是汉人,对中原的边关、军事情报了如指掌,曾帮助俺答多次成功侵扰中原,对朝廷来说,赵全才是构成侵扰中原的最大威胁。这时方公算准赵全会刺激俺答进攻,方公审时度势,妥善处理好把汉那吉与赵全的投降。方逢时大胆决策利用这有利时机,缓解边境上的紧张局势,“首谋受纳以承天休而纾边祸”。热情地接纳、款待把汉那吉,同时上奏朝廷。“庶虏中得衣食之急用,斯可永绝盗心,而客高岁得虏货之利,将源源自至,防范既严而通夷之夙弊可革,交易既广,而不均之骚扰可矣。”指出蒙古与中原的战争,是因为“需求物质”而诱发,重要的是妥善处理好茶叶的贸易,并提出改善蒙汉关系的上、中、下三策。其上策就是“若俺答不忘,来边索取,则明行晓告,许其生还,谕以祸福,令将板升叛逆贼首赵全等生擒,解送被掠人口,悉放南还,然后优加给赏,以礼送还。一以阴中其老牛舐犊之私,一以潜夺凶顽啖噬之气,彼虽愚昧,宁不知恩,昔逋獍枭,亦获正法,策之上”的蒙汉友好的合作策略。这个逆天大胆的举措,使朝廷立刻沸腾,分为两派。宣大巡按姚继可发难异议,弹劾主事者方逢时。幸亏内阁首辅高拱在《覆宣大巡按姚继可论巡抚方逢时等疏》中明确反驳姚继可的观点。内阁成员及时地游说于隆庆皇帝,也取得关键作用。隆庆帝决定:授把汉那吉指挥使,阿力哥正千户,各赐锦衣一袭,镇城安置。方逢时冒着被杀头的一着险棋,体现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雄才胆略;不顾个人安危,大胆决策,使“隆庆和议”落地生根。
“隆庆和议”之后,才真正实现蒙汉“封贡互市”。方逢时在“隆庆和议”后,才亲身感受到茶的魅力,茶对蒙古民族的渴切需求,茶被越来越多人喜爱和接受,茶叶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也随之开放。万历二十五年,正式认可湖茶以官茶的身份进入边市。湖茶因为口感好和价格优势,打败朝廷指定经营的川陕官茶,彻底占领万里茶道的市场,更使明蒙关系进一步友好,也带来了边塞经济的繁荣昌盛。时至,天启年间,宣大总督王象乾感慨地说:“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接,无异中原。”一条从“两湖”茶产区龙窖山连通蒙古直至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因为明蒙之间的共同需求,被方逢时、王崇古、高拱、张居正、隆庆帝等有识之士轰然打开…
摘自《岳阳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