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与邹汉勋:一山两毓名世贤

陈扬桂     2024-01-17 16:37:48

△魏源画像

文/陈扬桂

位于隆回县境内的望云山,古称首望山。自明代诗人张文解《秋日登望云山》称“仙都不改秦时旧,久向卢侯叩隐踪”以来,该山一直被誉为“仙都”。因其居于湖南中西部佛教圣地之首,故又称“小南岳”。

清末郭昆焘诗曰:“首望之山高穹然,一山两毓名世贤。”“两毓”魏源、邹汉勋,与何绍基并称“湘中三杰”。除何绍基生于道州外,魏源和邹汉勋,同属隆回县人氏,分别诞生于望云山的南、北麓。 魏源字默深,隆回司门前镇人;邹汉勋字叔绩,隆回罗洪乡人,他俩不仅同为望云山之子,而且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人生际遇,彼此交往颇频,交情很深。

魏源是我国近代思想家,他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在舆地学方面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关系,在舆地学方面的造诣,邹汉勋比魏源更胜一筹。当时,人们对“三湘”的解释,纷纭不一。有的说,“三湘”是指湘乡、湘潭、湘阴等三个县名;有的说“三湘”是就湘江的上、中、下游而言的,分别指漓湘、潇湘、蒸湘;也有人采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说法,以潇湘、蒸湘、沅湘为“三湘”。当时的权威人士陶澍则以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并称此为不可改变的定论。魏源提出过“善治民者不泥古”“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对大儒朱熹,当然不会盲信盲从。而陶澍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且是魏源的幕主和世交,他也断然不会轻易否定陶澍的“定论”。为了弄清“三湘”到底所指为何,魏源决定作一番周详的考究。通过考证,他认为“潇湘”即指“资湘”,但一时又没有十足的把握。此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老乡、舆地世家出身的邹汉勋。他给邹汉勋寄去一封信,专门请教这个问题。收到魏源的信后,作为音韵学家和舆地学家身份的邹汉勋,从《山海经》《水经》的注解,以及武冈方言乡音,考定“潇湘”与“资湘”名实相同,二湘实为一湘。为此,邹汉勋以《与魏默深舍人论潇水》行文,指出“潇即资水也”。见邹汉勋的结论与自己的想法完全吻合后,魏源在1830年前37岁左右,考察湖南水利时写的《三湘棹歌》中,推翻了至交好友陶澍“不可改变的定论”,认定古代大儒朱熹的说法,正式以资湘(或称“潇湘”)、蒸湘、沅湘为“三湘”正名。

邹汉勋塑像

其实,在这前后,魏源与邹汉勋有较多的文字交往。他俩同为望云山之子,对哺育了他们的望云山饱含深情,都吟咏过这座人文仙都。魏源写有《题望云山禅寺联》:“丘壑怡神,烟外青峦添画意;江山入韵,天边白鸟助诗情。”邹汉勋也为望云山写了不少诗作,留下“我家住山麓,十季始一游”“清风荡白云,残碎依山椒,知能豁远目,中途莫滞留”等诗句。道光十年(1830)秋,西北局部地区发生骚乱,朝廷派杨芳等率军前往征剿。当时,魏源正在杨芳身边工作,便随同杨芳一块西征。邹汉勋得到消息后,写了一首《闻魏默深之征西幕府》,为老好送行。诗中有“大儿要执夷矛柄,貔貅百万頫从命。一麾回纥无只轮,那教小丑遂强横。功成约法书铜柱,更使要荒永绥靖”“忽闻祖生先著鞭,使我通宵不能瞑”等句。故人之情,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道光十九年(1839),邹汉勋与魏源的另一好友邓显鹤主持王世全“湘潭王氏守遗经书屋”,刊刻《船山遗书》。此时,魏源正在著作《诗古微》,需要借鉴王夫之《诗广传》的相关内容。在邹汉勋的帮助下,魏源对尚未印行的船山著作,得以先睹为快,从中获得殊多收益。事过两年后,魏源闭门谢客,潜心著述《海国图志》《圣武记》等鸿篇巨制,一度与邹汉勋失去联系。书成后,为了听取邹汉勋的意见,他特意写信给邓显鹤,托他把书稿转赠给邹汉勋。

当时,学界有句顺口溜“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可见魏源和邹汉勋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学者。但他俩命运也差不多,虽然有极好的学问,也都早早就声名盖世了,但都长时间厄于科举。魏源52岁才中进士,分发江苏,做了个七品知县;邹汉勋38岁才补廪膳生,46岁才中举人。正因为遭遇相似,他俩交流起来便多了共同语言,交情也就越发显得真诚无猜了。诚如民国时期湖南《大公报》主编李抱一所言,魏源和邹汉勋“交最厚”。

咸丰元年(1851),魏源由兴化知县升任高邮知州。第二年,原湖北巡抚罗典奉朝廷之命帮办湖南军事,并邀邹汉勋同行。行到半路上,邹汉勋临时提出告别。罗典对一向守信重诺的邹汉勋不解,问他为何临时变卦。邹汉勋毫不隐讳地回答:“我想去高邮拜访好友魏默深。”罗典早就闻知他俩感情深厚,知道挽留不住他,便让他只身一人往高邮去了。在远离家乡的高邮州署,两位志同道合的老乡故友相会,自然格外高兴,各自拿出自己的著作,请对方提出批评意见。这一次,邹汉勋在魏源任所留居了好几个月,为他的著作《海国图志》绘制地图。同时,他们还合作完成了《尧典释天》一书。魏源还把自己刚写好的《辽史稿》也拿了出来,请邹汉勋参订;请他为《书古微》一书,绘制“唐虞天象总图”“璇机内外之图”“玉衡三建”等插图。其他如星相、堪舆方面的图解及专业术语,邹汉勋一一予以审核校订。

咸丰三年(1853),东南各省战火连绵,邹汉勋准备回家乡湖南。魏源因守土有责,不能离开高邮,为免遭不测,他将所著《辽史稿》及《书古微》未定稿,托付邹汉勋带回家乡珍藏。这年夏天,邹汉勋抄小路到达长沙。此时,江西南昌已处于战火之中,邹汉勋之弟邹汉章随楚军首领江忠源,被太平军围困在南昌城中。邹汉勋闻讯后,与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淑率所募楚勇千人,赶往南昌解围。邹汉勋随突围出来的江忠源逃到武昌,后转移到安徽庐州。12月16日,江忠源部再次遭到围攻,庐州城被太平军攻破,江忠源投水死,邹汉勋也死于战火之中。

魏源听到邹汉勋的死讯,潸然泪下,仰天号哭:“天丧斯文,天丧斯文啊!”在《书古微列言下》中,魏源深情地表达了对邹汉勋的怀念和哀悼。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