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 2024-01-17 18:15:51
△《大唐中兴颂》拓本(局部)
文/莫晓
浯溪碑林位于永州祁阳县浯溪公园内,在连绵数十米的峭壁上,镌刻着1000多年来数十位文学、书法大家的作品,成为当地文化瑰宝。
唐代诗人元结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唐大历元年三月(公元766年3月),元结从潭州都督府办事返回道州,途经祁阳浯溪,弃舟上岸,流连幽游,触景生情,将一条“北汇于湘”的小溪命名“浯溪”,撰《浯溪铭》,该地因此得名。
△远眺浯溪碑林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元结的同乡挚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从江西抚州刺史卸任北归,绕道浯溪看望元结。元结拿出自己10年前的旧稿、文学革新典范之作《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作书,然后镌刻于浯溪磨崖。该文讲述的是安史之乱基本结束这年,历经离乱之苦的元结感到“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乘兴写下颂文。
作此书时颜真卿已63岁,因此,《大唐中兴颂》书法可谓其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唐以后历代书家也无不为之倾倒,“丰碑读一过,百拜不能休”。宋黄庭坚作诗:“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乾隆皇帝见到拓片,视为“天球拱璧”。明代王世贞在《贪州山人稿》中云:“字画方正乎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
《大唐中兴颂》碑面大,字径多在20厘米左右。点画圆浑厚实,注重书写时力量的充沛畅达,粗壮而不臃肿;字形以宽阔取势,四周向外拓张;外密内疏,中宫舒展,布白于字中;笔势缓缓而行,捺脚重拙含蓄。比起颜真卿中年时期的碑刻,此碑的字形和气势显得更为舒展和开张。放笔直写,一任自然,精严的法度已升华为平和的从容。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