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何绍基:此心非梦亦非禅

万汝青     2024-01-18 17:05:49

何绍基画像

文/万汝青

他是一个传奇,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他的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是一个传奇,父亲高中探花,居一品大员,兄弟四人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其何氏家族第8代至23代477年间人才辈出,中探花1人、进士5人、举人16人,出一品官21人、二品官14人、三至七品官85人。

他叫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道州(今永州道县)人。治学、诗词、书画、金石皆为所长,以翰墨著称于世。

情牵故里的北漂儿

嘉庆四年(1799),何绍基出生在道州东门乡的一个耕读之家。

父亲何凌汉(1772-1840)是当地一个年轻的“课徒”先生,家境贫寒,“家有四壁立,粮无三月赊”。3岁时,何凌汉赴京应试,何绍基三兄弟随母亲投奔邻村舅父廖辑侯家艰难度日。舅父且耕且读,家富藏书,教何绍基读书识字,“演露开蒙”,打下扎实基础。以至何绍基后来怀念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舅耶!”

何家家运的改观,从嘉庆十年何凌汉高中探花开始。嘉庆十二年,8岁的何绍基被父亲接到了北京。在北京,何绍基得到许多良师益友的眷顾。16岁开始与北京诸才士交游。先后拜阮元、程恩泽、包世臣、吴荣光、许瀚等为师,与张琦、龚自珍、魏源、王筠、梅曾亮、李元度、曾国藩等为友。在京工作生活也算惬意,居京期间平日主要是三件事:上馆,逛厂肆(琉璃厂),以字会友。

京城虽好,却是他乡。何绍基对故土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以“东洲山人”“东洲居士”自号,人称“何道州”。作为道州的儿子,他回湘应试6次,归故里4次。

第一次,道光元年(1821)秋天,23岁的何绍基与三弟何绍祺一同归湘应湖南乡试,“乡试发榜未中”,回故乡。在家乡他得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一日设三餐,把酒劝儿饮……长安有美酒,逊此山中杯”。

第二次,道光八年(1828)春,而立之年的何绍基与四弟何绍京第二次归道州探望。

第三次,咸丰元年(1851),年过半百的何绍基回道县住了半年。他出资邀集族人重修祠堂及先父“鹤鸣轩”书塾(即“东洲草堂”)。可惜的是,一年后太平军进驻道州,何绍基费心修建的东洲草堂建筑物全部毁于战火。

第四次,同治元年(1862),64岁的何绍基主讲长沙城南书院,花甲之年的他回乡扫墓,“至鹤鸣轩旧址,唯环秀亭在,屋庐林木荡尽”,十年前构筑的田园化为梦里的悲歌,令其唏嘘不已。

同治十二年(1873),75岁的何绍基病逝苏州,葬于长沙南郊。

三生梦悟的“官二代”

何绍基是一个“多梦的诗人”。少年时“残月有魂随梦落,灯花如病捧心开”;晚年时“无端野性随春发,万叠奇山入梦多”。

他40年追逐仕途梦。家学深厚、得遇名师、少年成名,这个清朝学霸级的人物本有自恃至高的资本。然而其科考之路充满艰辛,仕途之梦并非圆满。

何绍基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18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考考了20年,38岁时,殿试本可中得头名状元,因“语疵”被刷到二甲第八名。中进士之后,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仅做过国史馆总纂、提调、武英殿总纂等文职官员。48岁,在国史馆编史期间,他建议补办三品以下名臣各传,总裁穆彰阿执意不从,何绍基即辞职而去。54岁,被咸丰皇帝召见委任为提督四川学政。刚直的何绍基不避权贵,遇事直陈,任职三年被责“肆意妄言”,降调免职。何绍基写下“三生梦悟图”五个行书大字,喟然长叹:“吾生往事过眼空,三四十年真梦中。”从此以书院讲学为业。

他一辈子痴心书法梦。何绍基出生的年代,是碑学兴起的时代。他一生寻碑访碑,“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或取其势,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体,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何绍基强调“书律本与射艺同,贵在悬臂能圆空”,独创“悬臂回腕法”,执笔写字通身力到。

△永州美术馆馆藏何绍基作品

何绍基行、草、篆、隶、楷诸体均有精深造谐,其书法以颜体为主体特色,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早年取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清刚之气,字体秀润畅达;中年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专攻篆隶,用篆籀笔法将碑帖打通,人书俱老,独创一体。

对何绍基的文学和书法成就,永州知府杨翰所撰挽联可窥一斑:“风雅本吾师,合韩杜苏黄为一人,七百年来无此客;云烟留宝墨,从颉籀邕繇留八法,五千里外丧斯文。”

率真好游的畅饮者

“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如白居易所言,何绍基是性情中人,是酒中豪杰。他诗文中“酒”“酌”“饮”“酣”“醉”比比皆是。

唯朋友与酒不可辜负。何绍基朋友圈甚广,因而经常与朋友畅饮。何绍基年谱载,何绍基罢官后曾国藩聘其主持苏州、扬州书局,经常“招饮”深谈。曾国藩与何绍基同为湖南老乡,与何绍基亦师亦友,道光十八年(1838)27岁的曾国藩结识了39岁的何绍基,两人诗文往来甚密。曾国藩特别钦佩何绍基的才学,说:“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诗亦远出时人手上,而能卓然成家。”

扁舟载酒历名山。何绍基一生徜徉山水,四方游历。青少年时随父游,壮年时期奉史游,老年时期闲暇游。特别是在四川任上降职后,在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书院讲学,足迹遍及各地,直至72岁高龄还应约赴吴门游玩。“日把青山当书读”,何绍基游到哪酒香飘到哪,诗联写到哪。名山揽胜,喝!“西山载酒云生屐,南浦寻梅雪满舟”“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行车泛舟,喝!“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喜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春花秋月,喝!“争得大裘长万丈;曾为梅花醉几场。”喝罢酒,便赋诗写联。“酒酣兴至,一日可尽百余联。无懈笔,无倦容。”

“千愁坌如积,一醉倏已忘。”开心喝到尽兴,不快喝至忘忧。其实纵便真名士,岂无酒入愁肠时?科考仕途不顺,家园毁于战火,至亲相继离世……桩桩件件都需何绍基借酒浇愁!“平生无酒亦萧然,软饱三杯得静眠。长日不醒仍不醉,此心非梦亦非禅。”

这便是何绍基,有清两百余年一人,湖湘文明传奇一人!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