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昌 2024-01-25 15:56:00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文/雷克昌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文凭的湘西青年,曾经一文不名,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凭着一支笔,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1934年元旦,沈从文完成中篇小说《边城》,在《国闻周报》开始连载,分16次刊完,成为他的代表作。是年冬,沈从文得知母亲病重,告别新婚妻子,只身回凤凰老家探亲。到桃源后,舍车登木船,沿途将所见所闻,作了一批速写画。在一个多月的旅途中,沈从文几乎每天给妻子张兆和写一封家信,并将这批画逐一附在信中。这些书信,在沈从文回北京后,加工整理成比较完整的篇章,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36年结集出版了《湘行散记》。1992年,张兆和在沈从文去世后,将部分幸存的50多年前的信和速写画编成《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合集为《湘行集》出版。
沈从文何时与绘画结缘,不得而知。直到《湘行书简》中披露了他作于30年代的12幅湘西速写,才得知他原来也能绘画。这批速写,有的由铅笔绘成,有的用钢笔线描。其中《我的船舱一角》,是一幅近景的速写,水果、墨汁、书籍、烛灯构成了画面,形象地展现了途中的寂寞,让人看到没有三三(沈从文对妻子的昵称)的日子,他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烛光逐走了黑暗,沈从文就在这烛灯的陪伴下,在寂寞中借助画笔勾勒沿岸风光。他的速写简朴之极,没有重复的修饰,顺势几笔,鲜活的形象就出现了。而配在每幅画边的文字,写得很有韵味,如在“沅陵景色”一图中,作者写道:“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简直就是一首诗。
△沈从文绘画作品:我的船舱一角
沈从文对于绘画的浓厚兴趣,并未随着年岁的增长有所减退。闲暇时,他总爱用钢笔随手涂抹。1957年,沈从文出差到上海,住在黄浦江边上,他依照“五一”节早上从饭店窗口往外望的情景,画了三幅速写,并在画旁用文字做了描述。这组速写描绘的是:外滩白度桥上正在通过轰轰烈烈的游行人群,汇合成歌声的海,锣鼓的海,红旗的海。大桥右边有一只小小的船,船上的人在睡梦中。 六点之后,小船上的人醒来了,他拿来一个小网兜去捞鱼虾。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无疑是沈从文对自身与他当年所处时代的一种隐喻,那个小船里的“人”不就是沈从文自己吗?他“总而言之不醒”, 醒来后也并不加入到“一群人”的“动”中去,只是自顾自地去捞那小小的虾子——投入到后半生倾注无限热情的文物研究中去,这种坚守是相当不易的。
在20世纪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到了40年代末他被斥责为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长期被尘封土埋。50年代初,沈从文改行去做文物研究。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连他的“作家” 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文革初期,又受到冲击,极尽屈辱。
1988年5月10日,86岁的沈从文离世。多年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不无惋惜地透露:“如果1988年沈从文不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来当年沈从文已经进入诺奖评选的最终五人名单,由于他的去世,评选程序被终止。如今,现代文学史上一些曾经声名显赫的作家,其著作己乏人问津,沈从文的读者却越来越多。曾经远离潮流的沈从文,潮流过后反而声誉鹊起,“大师”的赞誉不绝于耳。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