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报》 2024-01-29 16:34:11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对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和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了表彰。湖南有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正高级工程师万步炎、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正高级工程师易小刚和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胡建华3人以及中联重科起重机械技术创新团队入选。
万步炎:让中国深海钻探更有“深度”
2021年4月,万步炎团队研制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海底成功下钻231米,远超日本海底钻机的钻探深度的同时,刷新了世界海底钻机钻探深度新纪录。那一日,团队欢欣鼓舞,万步炎扬眉吐气。
▲ 万步炎在《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现场
他打破了业界的“傲慢与偏见”
1964年1月,万步炎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大学毕业后,万步炎进入长沙矿山研究院。1992年,万步炎受邀去日本开展海洋技术合作研究。那是一段改变了他此后科研“路径”的经历。因在研究中表现出创新见解和超强动手能力,日方想以高薪留下他。他们的“劝说词”里,透露出当时中国海洋技术研究实力薄弱,“配不上”万步炎的才华与实力,甚至可能影响其科研生涯的想法。
“中国不行”的傲慢与偏见,让万步炎极度不适。而此后在中国远洋科考船上见到的进口钻探装备,更激发了他强烈的“中国造”激情。
1999年,在国内深海探测装备基本全靠进口、研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万步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没日没夜攻关。他先后主持研发出了我国首台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首台深海底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装备与配套深海地质钻探技术“从0到1”的突破,以及从“浅孔到中深孔”的突破。
海底钻探,中国还能更深更“牛”
尝到了自主创新甜头的万步炎,开启了一“牛”再“牛”的人生。
针对我国深海海底工程地质勘察重大战略需求,他主持研发了我国首台海底多用途钻机系统(海牛号)及高品质低扰动地质取芯工艺,开创了我国利用海底钻机开展海底工程地质勘察的先河。
在万步炎看来,没有什么事是发奋图强不能解决的。
团队科研从租赁资料、自学成才开始,他们最终研发了世界首台全孔全程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海牛Ⅱ号)及复杂地层自适应智能钻进取芯工艺。据记者了解,“海牛Ⅱ号”的勘探成本仅为目前国际同类工程普遍采用的海洋钻探船的1/5,母船使用成本降低40%以上,勘探效率更是海洋钻探船的4~5倍,也达到同类海底钻机2~3倍。
“海牛Ⅱ号”不是终点站,万步炎和他团队开始研制“海牛Ⅲ号”。
“我的理想中,‘海牛Ⅲ号’能够‘全球达’。它能去海底的任何一个地方钻探,包括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钻探过的地方,因此,它的钻探必须更有‘深度’。”万步炎说。
目前,万步炎团队拥有150多项国家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将相关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易小刚:“振臂”扬威 永不言弃
1963年9月,易小刚出生于湖南武冈。大学毕业后,易小刚前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在这段工作时期,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的两个项目,分别获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 易小刚(左一)在生产一线
1995年,刚成立不久的三一重工遭遇发展困境,90%的混凝土泵市场和拖泵核心产品液压控制系统被国外垄断。那时的易小刚临危受命,选择到长沙县星沙镇“拓荒”。面对亲友的不解,他说:“国家和行业有需要,我义不容辞!”
与三一重工结缘后,易小刚开始向难题发起挑战。当时,身为“外援”的他一个多月就攻克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阀组技术,不仅解决了三一的产品积压问题,还攻克了长期困扰行业的泵送堵管难题。
1998年,三一依靠拖泵在工程机械行业站稳脚跟,年收入超过2个亿。
同年,易小刚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37米长臂架混凝土泵车,打破了“臂架加长一米比登天还难”的魔咒,彻底摆脱国外垄断。2002年11月,三一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创下单泵垂直泵送406米世界纪录,三一被誉为中国泵王……纪录不断被刷新,三一重工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随着三一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又被摆了出来。高强度材料研制,势在必行。研究并不熟悉的材料领域,对于擅长液压技术的易小刚来说,是个相当大的挑战,但他从不放弃,“如果不创新,只是模仿,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创新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胆量”。
凭借这股创新精神,在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集团杀出一条血路。易小刚主持和指导21大系列120多个规格产品的开发,突破了混凝土高压泵送、超长臂架设计和工程机械核心液压部件等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发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核心产品。打破了国外混凝土机械长期以来的技术及价格垄断,改变了我国混凝土机械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多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
虽然已经成为很多核心技术攻关破题的“金钥匙”,但易小刚学习的脚步却从未停止。步入数字化时代,易小刚积极投身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肩负起三一“灯塔工厂”升级改造的重任。如今,这一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成为三一混凝土泵车的总装车间,被称为“最聪明的厂房”,代表着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
胡建华:只为那一轮“中国的圆月亮”
湘西崇山峻岭之间,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2012年3月建成通车。曾经需要1个小时才能穿越的德夯大峡谷,从此仅需1分钟!
▲胡建华(右一)在桥梁建设现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矮寨大桥时称赞:这就是中国的圆月亮。
这一轮“中国的圆月亮”的背后,是1966年出生的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胡建华40年的躬耕与付出。
矮寨大桥以创新的技术、凌空飞翔的身姿,被海内外专家称为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路标,“将入选每一本桥梁工程教科书”。这,不得不提大桥结构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为了寻找“美美与共”的答案,胡建华带领2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在峡谷深处安营扎寨,夙夜不懈。最终,他在世界上首创了一种桥塔与桥面分离的桥梁结构体系,既避免了山体上百万方的破坏性开挖,又使得桥梁结构如同自然生长于天际,与峡谷浑然天成!
胡建华常说:桥梁建设不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该能承载技术的精度、时代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
1996年,岳阳洞庭湖大桥开始建设,多塔斜拉桥建设方案被他提了出来,当时国内还未有人涉足。胡建华坚定地说:“中国的斜拉桥建设,不能仅仅停止在传统的两塔,时代需要我们去创新、去跨越!”他带领团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洞庭湖大桥建设中,主桥11号墩桩基施工时,设备故障造成浇筑中断,在河床下27米处出现断桩。为了弄清具体情况,时任项目负责人的胡建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顺着内护筒第一个下到水下断桩处作业。
进入21世纪,作为专家组组长,他还主持了数十座长江大桥、跨海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咨询与审查工作,如港珠澳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深中通道等,细节总是一抠再抠,方案一磨再磨。
胡建华坚信,经过一代代工程师们的不懈奋斗,必将有更多“中国的圆月亮”惊艳世界!
《文萃报》3316期综合《科技日报》、澎湃新闻等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