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文 彭业忠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01 21:40:08
文/彭志文 彭业忠
【摘要】“酉水”之名最早出现在里耶秦简上。酉水源自湖北宣恩县七姊妹山,过仙佛寺,穿卯洞,入辰州,奔洞庭。千百年来,关于酉水河的别称、分河段称谓和源流说法很多,承载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酉水 地名 别称 源流
在中华大地上有两个叫酉水河的地名,一是汉水支流,一是沅水最大支流。本文所考之酉水河是指位于武陵山中,源于湖北宣恩县,流经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注入沅水,奔向洞庭湖的酉水河。千百年来,酉水、酉江、北河、北江、更始水、酉溪、受水、白河等称谓叠加在酉水河上,就像田野考古中的不同地层,承载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
“酉水”惊现里耶秦简中
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酉水中游的里耶溪口、酉阳笔山坝等酉水河畔台地居定、捕捞采集,商周时代人类足迹遍布酉水流域,留下了龙山三元、石羔、铧口丘、来凤牛摆尾、里耶刘家堡(烽火台)、里耶下码头、洗车河、永顺不二门等遗址。但当时的人们将酉水河叫什么名字,我们无法得知。
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根据中国古代地理名著《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的记载,在《广志绎》中认为“《禹贡》‘九江孔殷’释之者云,即洞庭也。沅、渐、无、辰、溆、酉、澧、资、湘皆合于此。故名九江”,推测酉水为洞庭湖水系的九江之一。
《汉书·地理志》:酉源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这是“酉水”之名在历史典籍中的最早记载。此后,汉桑钦《水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典籍中都有“酉水”的记载,清以后湘鄂川(渝)边区地方志对“酉水”的记载更为详细,生活在酉水河流域的土家苗汉人民一直称酉水河为“酉水”。
“酉水”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代典籍中,但得名时间应早于汉代。2002年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了38000多枚秦简,因是秦洞庭郡迁陵县府档案,所以记载了很多郡、县、乡、里等行政地名,我们可以从里耶秦简记载的“酉阳”这一行政地名中找到“酉水”的影子。里耶秦简12-1799:书一封,酉阳丞印,诣迁陵,以邮行。廿八年二月癸酉,水下十一刻刻下五,起酉阳县廷。“酉阳”是秦洞庭郡下辖县,县治在酉水河北岸今永顺县王村(现名芙蓉镇)。“酉阳”是因酉水而得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是古人命名地名的一个重要法则,洛阳、汉阳、衡阳、酉阳等地名皆是用此法命名。酉阳因县治在酉水北岸而得名“酉阳”。《舆地纪胜》(宋 王象之):辰州……而沅陵、辰阳(即辰溪)、酉阳、义陵(即溆浦)参属焉,大率皆以水得名也。《方舆胜览》(宋 祝穆):酉阳,以水得名。
里耶秦简中确有“酉水”之名的记载,并与“酉阳”之名在同一枚秦简上。里耶秦简8-543+8-667:□图酉水□,□酉阳图□□,□界不□事(《里耶秦简牘校释》陈伟主编)。因该简有的字残缺或难辩,无法弄清简文完整含义,但是可以确定此简上的“酉水”应是“酉水”之名在历史上的最早记载,充分证明了“酉水”之名在秦代就已存在,“酉阳”因“酉水”而得名。此简应是天下“酉水”第一简。
“酉水”得名时间应在秦以前。“战国秦汉时期,出于军事战略,酉水一跃成为西南战略前沿和军事要塞,洞庭郡、迁陵、酉阳等随着里耶秦简的出土,澄清千年史实”(《酉水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龙京沙 著)。特别在战国时代,酉水河成为楚国向西拓展进攻巴国、抵御秦国进攻和秦国灭巴从西进攻楚国以及川盐入湘的重要战略通道,秦楚在酉水河中游里耶等地争斗十分激烈。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流放期间著有《离骚》《九歌》等楚辞名篇,其中记载了“沅湘”“洞庭”“醴浦”“沅”“澧”“辰阳”“叙浦”“白水”(有人认为是酉水,误。指汉水支流白河。)等很多古地名,虽无“酉水”之名记载,但关于“沅”(即沅水)记载最多。酉水是沅水最大支流,其得名时间应与沅水相差不多。很多专家认为秦洞庭郡、迁陵县、酉阳县都是沿用楚国郡县名,因而战国时代酉水、酉阳等名就已存在。
清代酉水河也称“酉江”“北河”“北江”“大江”,且与“酉水”之名同用。《辰州府志》(乾隆):酉江,今元陵县西里许,溯源千里……合于龙山保靖之间又谓之北河,中又受明溪、小酉溪诸水至县西入沅。《禹贡南条水道考异》(清 方堃):沅陵县有北河,即酉水。《保靖县志》(同治):保邑之水名北河。《古丈坪厅志》(光绪):北河即九江中酉江。“北江”之名见民国《永顺县志》:酉水……宋史曰北江。“大江”之名见《保靖县志》(同治):正德十四年分保靖大江之左五寨置大喇巡检司隶辰州府。“大江”指酉水。
“酉水河”之名出现在清代,且与“酉水”“大江”“北河”之名同用。《永顺府志》(同治):大江,酉水河也,又名北河。在县西北自湖北宣恩、来凤及四川酉阳州境经龙山、保靖东折本县,会列夕河而至王村,达辰州。……此永保沅陵间之所谓北河、北江、大江名正为酉水之总。
现代湘鄂渝边区地方志中多用“酉水河”之名,也称“酉水”“北河”,已不用“酉江”“北江”“大江”称谓。“酉水河”成为酉水的全称,“酉水”则是酉水河的简称和古称,“北河”是酉水河的别名。
“更始水”等别名系误传
酉水河是一条神秘的河流,除了“北河”这一别名外,还流传着“更始水”“酉溪”“受水”“白河”皆是酉水河别名的说法,把“更始水”“酉溪”“受水”“白河”与“酉水”的关系搞得扑朔迷离,使人一头雾水。
《永顺县志》(民国)载:酉水……一名更始水。《保靖县志》(同治)载:保邑之水名北河,即九江中的酉江,一名更始水。源分三支,中支……北支从湖北宣恩来,出卯洞即更始水。现在网络上和民间盛传“更始水”或“更始河”是酉水河的别名,实为误传。
“更始水”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更始河”是“更始水”之名在民间的演变。
《水经注》“延江水”条载: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东至牂柯鄨县,又东曲北流至巴郡涪陵,注更始水。又东南至武陵酉阳县,入于酉水。酉水东南至沅陵县,入于沅。《水经注》“延江水”条又载: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又谓之西乡水,亦谓之西乡溪。溪水间关二百许里,方得出山,又通波注远。复二百余里,东南入迁陵县也。《水经注》“沅水”条载:酉水……又东迳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
可见《水经注》关于“延江水”“更始水”“酉水”三者关系的记载较为混乱,说“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又东曲北流至巴郡涪陵(西汉时涪陵县,治所在今重庆市彭水县),注更始水”,又说更始水“即延江之枝津……东南入迁陵县”,说“更始水”既连“酉水”又连“延江水”,把酉水水系与“延江水”水系搞混了。但《水经注》只说“更始水”“又谓之西乡水,亦谓之西乡溪”,“西乡溪”是“更始之下流”,并没有说“酉水”又称“更始水”。同时“酉水……与西乡溪合”的记载说明“更始水”应是酉水的一条支流,上游称“更始水”,下游称“西乡溪”。
“延江水”是乌江的古称,“更始水”“西乡溪”是指酉水河的哪条支流?《保靖县志》(同治)载:保邑之水名北河……南支从贵州松桃厅来,出小江口,即西乡溪。《秀山县志》(光绪)载:其由他县入酉(即酉水)在保靖界有松桃水,旧曰更始水。《水经注》所曰“西乡溪”即同治《保靖县志》所曰“西乡溪”,在松桃县境现称松桃河,古称“更始水”,在茶峒、洪安段称清水江,下游称花垣河,古称“西乡溪”,在保靖县江口注入酉水。“更始”是汉帝刘玄在公元23年至25年间使用的年号,《水经注》为何将松桃河称为更始水,无法考证。
“酉溪”之名最早见之于南朝沈约《宋书》卷97《蛮夷传·荆雍州蛮传》:(荆雍州蛮)所在多深险,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舞溪,谓之五溪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条: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后人就根据《水经注》的记载认为古五溪中的“酉溪”即酉水。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蔵励龢等编,下同):酉水,即古酉溪。《永顺县志》(民国)载:酉水,水经注曰酉溪。《来凤县志》(1990)载:酉水河即古五溪之一。《龙山县志》(1985)载:酉水,古名白水河,又名酉溪。
自东汉开始,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千百年间,因武陵少数民族频繁起义,“五溪”成为史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地名。历史文献对“五溪”确指哪五溪,内容不一,涉及的河流有雄溪(巫水)、樠溪、酉溪、辰溪(锦江)、武溪(泸水)、溆溪、無溪(舞水)、朗溪(渠水)、月溪和沅溪。“酉溪”始终在“五溪”之内。细读《水经注》关于“五溪”的记载,不难发现,郦道元只说从“辰溪口”汇入沅水的“辰溪”是五溪之一,并没有说酉溪就是酉水。
《水经注》关于酉水的记载较为详细,但郦道元为什么不说“酉溪”就“酉水”?有两种可能,一是知道“酉溪”不是“酉水”,二是不知道“酉溪”是哪条河。
古“五溪”之“酉溪”是指沅陵县酉溪,在古丈县境称河蓬河,古称白羊溪,发源于古丈县河蓬乡窝土田。《辰州府志》(乾隆)载:酉溪五溪之一,在县西七十里流五十里至乌速(乌宿)绕小酉山汇入酉江,土人以二水所汇,故称小酉(山)为二酉山。《古丈坪厅志》(光绪)载:(酉水)又东至乌宿保,酉溪合草塘溪、施溪、葛竹溪、耍利溪诸水绕小酉山下东北来注之,酉溪即本厅之白羊溪也。《古丈县志》(2019)载:酉溪河发源于河蓬乡老寨,县境内称河蓬河,在河蓬乡苏家寨出境,出境后称酉溪河。光绪《秀山县志》认为“若楚人所曰酉溪,则山洞细波未足亦当大名也”。
“受水”之名见于《水经注》。《水经注》“沅水”条载:酉水又南注沅水,阚骃谓之受水,其水所决入,名曰酉口。说“受水”是酉水别名的仅见《古丈坪厅志》(光绪):北河即九江中酉江,一名受水。从《水经注》“沅水”条看,“受水”一词不是出自郦道元,而是北凉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阚骃在其所撰地理总志《十三州志》中所用之词,是指两条河流交汇处。《辰州府志》(乾隆)载:酉江……中又受明溪、小酉溪诸水至县西入沅,谓之酉口,又谓之受水。“受水”是指酉水汇入沅水的地方,即《水经注》所谓之“酉口”,现沅陵县城溪子口。
“白河”之名历史典籍和地方志中不载,仅见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白河流域几个码头》开篇引用了小说《边城》的一段文字,首句为:白河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小说《边城》明确告诉读者:“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从文大师为何给酉水取名白河?小说《边城》给读者说得十分明白:“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可见,“更始水”“酉溪”“受水”“白河”皆不是酉水河的别名,但都与酉水河有密切关系,更始水、酉溪是酉水的支流,受水则是酉水与沅水的交汇处,白河是沈从文先生在文学作品中对酉水河的美称。
酉水一河美名多
河流类地名有个显著特征就是“随地为名”,一河多名。900多里酉水河干流上有白水河、北河、佛潭河、卯洞河、后溪河、酉水河等称谓,特指不同的河段,承载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白水河”是对酉水河上游河段(宣恩县沙道沟镇小河与白水河交汇处以上至锣鼓川)的称谓。《宣恩县志》(2011)载:酉水河发源于……其左岸支流小河汇入处以上叫白水河,以下叫酉水河。白水河之名因何而得,县志上无记载,当地人说是因酉水河一条源流由白水孔流出,故名白水河。
历史上,人们曾将百福司以上的酉水河段称为白水河。《龙山县志》(光绪)载:“白水河,源有二,皆在湖北宣恩县忠峝里地……至畬刀沟合北流二十里至叶家渡入龙山北境”。同时又载“果利河……至水寨、小龙潭入白水河”“补家河,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洗罗里黄家湾……出白杨坪入白水河”“皮渡河……至两河口入白水河”。皮渡河是酉水河支流,在来凤县百福司镇梅子坳村卯洞下方注入酉水河。可见,清光绪时,百福司以上酉水河段都称白水河。
“北河”是对酉水河中下游河段(酉阳大溪镇白果村以下至沅陵县城溪子口)的称谓。《清一统志》(湖南通志):其自四川酉阳州而下经保靖永顺沅陵入沅者。曰北河。所汇水皆酉水。《来凤县志》(1990)载:(酉水河)在宣恩县境一段叫白水河……穿过卯洞经百福司至鸡笼滩,流入四川省酉阳县境内为北河。酉水河沿途县志均有“北河”的记载。《秀山县志》(2001):酉水河(又名北河),属沅江水系,是秀山最大的过境河。光绪《龙山县志》将皮渡河与酉水汇入处百福司以上河段称白水河,将里耶以下河段称北河。“杨家溪,源出八面山……至里耶入北河”“吴家溪……历长滩(长潭)入北河”“洗车溪……出隆头镇入北河”。《保靖县志》(同治):保邑之水名北河。《永顺县志》(民国):酉水……今称曰北河。《古丈坪厅志》(光绪):北河即九江中酉江。《沅陵县志》(1993):酉水又称北河。“北河”是一个方位地名,因酉水与沅水在沅陵县城相汇,沅水在南,酉水在北,故将酉水河称北河。
佛潭河是来凤县境酉水河仙佛寺段的称谓。《来凤县志》(同治):佛潭河……在宣恩境内为白水河,西南流入来凤县界,即古五溪之酉溪也,初入县界为佛潭河,于县诸水为最大,故曰大河。《来凤县志》(乾隆):佛塘河,在佛塘崖下,发源宣恩县忠峝,诸水合,近凤寨渡,河出卯峝,达辰州。
佛潭河得名于与仙佛寺有关。仙佛寺是石窟与庙宇相结合的建筑,位于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城东7公里的酉水河边佛潭岩崖壁之上。石窟开始凿于(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现存唯一的大型摩崖石窟,造像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两湖地区佛教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古寺上依百米绝壁,下临酉水深潭,故称佛潭,此段酉水河也就叫做佛潭河。
卯洞河是对酉水河卯洞河段的称谓。《清史稿》:酉水……又南与皮渡河合,为卯洞河,西南错入酉阳州。卯洞河是因卯洞而得名。酉水河在来凤县百福司镇穿透梅子坳山,形成一个巨洞,人们称之为卯洞,是900里酉水最神奇壮观的地方。
卯洞因何得名?卯洞肯定是因酉水而得名。《来凤县志》(同治)载:“卯峒即酉峒,古卯字作戼,酉字作丣,后世误丣为戼,遂谓之卯峒。认为“卯洞”是“酉洞”的误称。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亦持此观点。但何时称“酉洞”,何时误为“卯洞”,没有记载。笔者认为“卯洞”是古人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来命名的。“卯”指代“木”,按“水生木”的法则,“卯洞”因“酉水”而得名;“卯洞”是山,山即土,“酉”指代“金”,按“土生金”的法则,“卯洞河(酉水河卯洞段)”因“卯洞”而得名。“酉水”与“卯洞”相生相克,生生不息,造福人类。“卯洞”之名体现了古人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后溪河是酉阳县酉水河镇河段的称谓。《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同治):后溪河即酉水也。后溪即后溪村,位于酉水河西岸,是酉阳县原后溪镇现酉水河镇镇政府的驻地,自古是川东的重要集市。此段酉水河因经过后溪村,故名后溪河。“后溪”是土家语“哈乞”的误记,“哈”是“克哈”的简化,指“山坳上的坪地”,“乞”指“大”,土家语“哈乞”即“大坪”。后溪村位于酉水河边,地势平坦,故名大坪。后溪河即大坪河。
酉水河有源流、上游和中下游之分,宣恩县椿木营乡锣鼓圈村的锣鼓川以上是酉水河的源流;锣鼓川以下至沙道沟镇小河与白水河交汇处河段是酉水河的上游,叫白水河;沙道沟镇小河与白水河交汇处以下至沅陵县城溪子口是酉水河中下游,称酉水河或酉水。
酉水因何得名,古籍上无记载,现代人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有的认为因酉氏得名。上古时期现酉水流域为黄帝子孙酉氏封地,因而将酉氏封地主要河流叫酉水。有的认为酉水因酒得名。酉水流域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自古产美酒,考古出土了很多盛酒的器物,古时“酉”通“酒”,酉水河就是出产美酒的河。有的认为酉水流域是土家族八个部落聚居住之地,现在还有许多人会说土家语,按名随主人的原则,“酉水”的“酉”应是古代土家语的汉字记音,现在已不知其义。有的认为酉水因酉源山得名,酉水就是发源于酉源山的河流。
笔者认为酉水因流向、生态而得名。酉水从宣恩县发源后,自东北——西南方向流至秀山县大溪乡,在八面山南端与穿河盖两座大山之间切开一个口子,突然转向东流,在沅陵县城附近注入沅水,沿途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水质清澈。沅陵县城即古辰州府治所。“辰”是地支第五位,五行属土,在方位上指东南方,在颜色上指黄色,在历法上指农历三月。“酉”是地支第十位,五行属阴金,在方位上指正西方,在颜色上指白色,在历法上指农历八月,代表成熟、祥和、美好。因此,“酉水”从本义来讲即金水、清澈之水、西方之水;从引申含义来讲即美好之水、祥和之水。“酉水”过“佛潭”穿“卯洞”入“辰州”,奔洞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神秘感。
千里酉水奔洞庭
酉水河的源头就像酉水河的名字一样,总像是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有三源、二源、一源三种说法,延续了千百年。
在汉至宋代,只有一源说。《汉书》载:武陵郡……佷山,零阳,充。酉源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水经注》载: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充县之酉源山。
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三源说盛行。《辰州府志》(乾隆)载:酉江,今沅陵县西里许,溯源千里,中分三支,北自湖北宣恩,南自贵州松桃,中则自酉阳州之酉源山。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同治《保靖县志》、光绪《古丈坪厅志》、民国《永顺县志》以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皆持此观点。
在现代,三源说、二源说、一源说并存,一源说是主流。
三源说仅见《保靖县志》(1990):酉水河上游有三大支流。中间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池铺犀牛潭……出石堤进入酉水。北部支流由湖北宣恩源山而来……至石堤与中支汇入酉水。南部支流由贵州松桃县而来,发源于平头司……至江口汇入酉水。
二源说仅见《湘西州志》(1999):酉水是沅江的最大一级支流,自古有南北二源之称。 北源为主干流,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酉源山……南源称秀山河,发源于贵州省松桃县山羊溪。南北二源在秀山石堤汇合后……下江口右会花垣河……尔后从凤滩水电厂大坝出州境,经沅陵县城汇人沅江。此南源记载存在明显错误,南源称松桃河、花垣河,不称秀山河。南北二源汇合处在江口,不在石堤。在石堤与北源汇合应是中源,叫梅江河也称邑梅水,发源于秀山县钟灵镇(原中溪乡)。
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对酉水河源头的认识又回归到汉代的一源说,酉水河流域各县县志都将酉水河发源地指向湖北省宣恩县,但具体发源地却说法不一。
《秀山县志》(2001年)载:酉水河……发源于湖北宣恩县境。没有指实发源具体地点。《酉阳县志》(2002年):酉水河发源于湖北宣恩县与鹤峰交界的将军山。宣恩县有将军山,但不在湖北宣恩县与鹤峰交界之地,而在宣恩县沙道沟镇附近白水河中段,不是酉水河发源地。
《沅陵县志》(1993年):酉水(又称北河)……源于湖北省酉源山。此是套用《汉书》《水经注》“酉源山”是酉水发源地的说法。
《鹤峰县志》(1990):酉水源头,鹤峰、宣恩两县交界处。《宣恩县志》(光绪)“忠峝里”条载:“白水河,治东南一百六十里,发源晒坪羅戈川,流百余里至畬道沟,经栏柯坪与高罗河合流入卯洞”。《来凤县志》(1990):酉水河……源于宣恩县椿木营的锣锅川。《宣恩县志》(2011)载:酉水河发源于椿木营乡黄柏营,有两条源流,一条经马家垮,另一条经溪水坝,在锣鼓圈相汇。
“晒坪”“羅戈川”(即“锣锅川”),都是宣恩县椿木营乡锣鼓圈村小地名,皆在七姊妹山。七姊妹山可能是《水经注》所记“故武陵充县之酉源山”。充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即今湖南桑植县,今湖北宣恩县是其辖地。但“七姊妹山”“酉源山”光绪《宣恩县志》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没有记载。
“七姊妹山”之名始见1995年《宣恩县志》:七姊妹山,为县境内最大最高山,主峰火烧堡高程2014.5米。根据百度“七姊妹山”词条载,七姊妹山耸立在湖北省宣恩县东北部椿木营和长潭河两乡的交界处,与秦家大山、八大公山相望,是酉水与清江的分水岭,因七峰依次排列似传说中的七仙女而得名。山中有近万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植物“活化石”珙桐群落。2008年,七姊妹山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羅戈川”现在叫“锣鼓川”(高德电子地图标注为“罗谷川”),位于椿木营乡锣鼓圈村,是酉水河两条源流的交汇点,也是白水河的起点,不是酉水河的最终源头,酉水河源头还在七姊妹山深处。
2011年,湘西州“穿越酉水·探秘湘西”科考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酉水探源活动,按照“距离最远”的原则,最终将酉水河源头锁定在宣恩县七姊妹山东北部椿木营乡杨柳坨村(晒坪)以南约1.5公里处山坳上的泉眼,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5'20",北纬30°1'2",海拔高度1892米,并立有“酉水源”石碑。《龙山县志》(2012)载:酉水水源位于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晒坪)以南约1.5公里处的山坳上。这一记载采用了2011年科考成果,是对酉水源头最准确的记载。
酉水河从湖北宣恩县七姊妹山发源,“源头海拔高度1900米”(《宣恩县志》2011年),经来凤、龙山、酉阳、秀山,又经龙山、保靖、永顺、古丈、沅陵,在沅陵县城溪子口汇入沅水,奔向洞庭。“酉水干流全长477公里”(《湘西州志》1999年),是沅水最大支流。
责编:莫成
一审:莫成
二审:李寒露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