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一位别具手眼的史评家

    2024-02-26 16:45:53

王夫之画像

公元1692年2月18日,“清初三大家”之一的王夫之在家中逝世,享年七十四岁,所以今天是王夫之逝世330周年纪念日。

王夫之自幼随父兄读书,七岁就读完了十三经,十三岁考中秀才,二十二岁又考中举人。此后经历明清鼎革之变,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转入流亡生涯,仍坚持治学著书。晚年隐居于湖南衡阳石船山麓,潜心著述,自署船山病叟,故世亦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一生著述极多,涉及经学、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而博学多通的学养和盛衰兴亡的经历,也使得王夫之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特别深入,在其晚年写作的两部史评著作《读通鉴论》和《宋论》中,很多评论都可谓别具手眼,下面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两则。

萧何建未央宫,是功是过?

《读通鉴论》卷二第十三条《萧何以壮丽示威》,评论的是萧何营建未央宫之事。萧何在汉初天下刚刚平定时,就建造了宏伟壮丽的未央宫,搞得刘邦都很生气,责问萧何为啥要在这种困难的时候修建这么豪华的宫殿?萧何的回答是:“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萧何的理由有三层:第一,现在还比较乱,趁乱把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办了,免得今后再扰民;第二,天子是天下共主,如果住的地方太寒碜,无法显示天子的威严;第三,我一次性把宫殿的标准建得比较高,免得后世再来扩建啥的。萧何说的似乎也颇有道理,因此刘邦听了他的解释后,还挺高兴。

不过,司马光对萧何这个说法并不赞成,于是在《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的形式对萧何的观点一一作了批驳。第一,天下未定,天子更应该节约用度以解民生之急,而不应该急着给自己修宫殿;第二,天子应该靠仁义道德威服天下,而不是靠壮丽的宫殿;第三,作为天子,为子孙树立节俭的榜样还来不及,反而建这样奢侈的宫殿,不是教后世子孙奢侈吗?并认为汉武帝后来大兴土木的行为,可能就是由此诱发的。

司马光从民生和道德的立场出发抨击萧何,义正辞严,似乎无可辩驳。而王夫之在评论中,对萧何的说法并没有完全否定,反而肯定了其合理性。认为萧何“以壮丽示威”的说法,虽然鄙陋,但“亦未尝非人情也”。并结合日常生活举例子说,佛寺道观往往修得金碧辉煌,还要鸣钟击鼓,到那里参拜的人,未必是服膺佛道的学说,而是被佛寺道观的庄严壮丽感染了。所以,“以壮丽示威”,是符合人之常情的。王夫之认为,萧何的鄙陋之处,在于只知道用宫殿的壮丽来彰显天子德威,而不懂得用灌注仁义精神的礼乐仪式来彰显天子德威。

对于司马光从不懂节俭的角度批评萧何,王夫之也表示不满,反问道:“难道像萧道成那样吝啬,就可以跟大禹相比了吗?”萧道成是南齐的开国皇帝,提倡节俭,把宫里的金银器物都换成铁器,并且禁止民间使用各种华丽饰物,甚至不准穿绣花裙,这当然是节俭到有点荒诞了。王夫之认为,一味强调节俭,可能会导致连礼乐也被简省掉。

范仲淹不懂军事,何以保西陲安宁?

《宋论》卷四第九则谈到韩琦和范仲淹的优劣得失之时,王夫之指出韩琦这个人“磊落而英多,任人之所不能任,为人之所不敢为”,但无“曲体求详之密用”,不属于办事特别周密的人。所以,韩琦在西北边疆守边时,比较勇于进取,举措失当而致败。而等到回朝执政之时,对于“法度、典礼、铨除、田赋”等方面,都不是他熟悉的事务,所以没有大事更张。

而范仲淹则不同,他一心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纯薄,一系于其心”,“惟恐有伤于物,而恶人之伤物也独切”。当他在西北镇守边疆时,因为自己不长于军事,所以不求有功,不胡乱作为,故能“终保西陲”。

而等到回到中央执政时,因为自己“好善恶恶”的个性,不能容忍“伤物”现象的存在,因此急于推行政治改革,大事更张,革除弊政,“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北宋政局因此纷乱不安,甚至“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

王夫之由此认为,韩琦和范仲淹都是“善用其短,而不善用其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往往我们才干优长的方面,我们还会加强学习,因而做相关的事情就会比较自信而不够慎重,正所谓“才所有余,不觉其敬之弛也”,反而容易出问题。反而我们不擅长的方面,行事会比较谨慎,不致胡作非为。这种观点也颇为令人警醒。

由上述两则史论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的史论确实别具手眼,往往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这是因为,王夫之的史论,往往既有历史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他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往往着眼长远,善于做长时段的分析;其深厚的经学和子学功底,也使他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而且他又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所有问题都围绕着“上下古今得失兴亡之故”而展开,所论多别开生面而发人深省。

梁启超曾经评价说,《读通鉴论》《宋论》虽然“不是船山第一等著作,但在史评一类书里头,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而且由于王夫之的其他著作大多是艰深的经学或哲学著作,这两部史论因为论及大家相对熟悉的历史问题,反而是其最受读者欢迎的两部著作。相信读完之后,能够让你透过一层来审视历史与人生,发现别样的风景。

三全本《读通鉴论》《宋论》,对原文作了详尽的注释、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部著作。

摘自“中华书局”微信公众号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