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万里水云阔 ——湖南洞庭湖治理实现新跨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20 09:28:46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仲春时节,洞庭湖水天一色,迷人景色引人驻足。

洞庭湖是三湘儿女的母亲湖,也是湖南治水的“主战场”。近年来,湖南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引领,系统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实现新跨越。如今的洞庭湖一湖碧波映天际,江湖万里水云阔。

(如今的洞庭湖一湖碧波映天际。图片来源新湖南)

0.5米,见证湖区防洪能力

洪涝灾害历来是洞庭湖的“头等威胁”。兴水利、除水害,保洞庭安澜,势在必行。

3月19日,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抓紧施工,确保“朝天口工程”在汛情到来前全部完工。

堤防,是抵御洪水的第一张“王牌”。近年来,洞庭湖区142公里长江干堤加高加固,24个蓄洪垸1161公里堤防为湖区筑起一道“铜墙铁壁”。2022年初,水利部批复同意城陵矶站警戒水位由32.5米调整为33.0米,提高0.5米。警戒水位提高,从一个侧面表明洞庭湖防洪能力提升。

蓄滞洪区,是防御流域大洪水、保障整体防洪安全的关键“底牌”。湖南全面推进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三大垸安全建设一期工程和分洪闸工程。分洪闸、安全区和安全台,成为垸内蓄洪区13.44万居民的“保护神”。

曾经,洞庭湖区在外河洪水和内涝的双重夹击下,水患不断。湖南通过撇洪、闸排、滞涝、电排等综合措施提升洞庭湖区排涝能力,为“全国粮仓”夯实安全根基。

近10年,湖南持续推进洞庭湖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泵站为龙头,内湖和撇洪河为依托,小型泵站及河网渠系相结合的排涝格局,有效缓解渍涝灾害。

(洞庭湖通过加强泵站建设,缓解渍涝灾害。通讯员供图)

10亿立方米,彰显湖区水系活力

在人们印象中,洞庭湖是“水窝子”,不缺水。但“水窝子”却常常喊“渴”。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和近年来江湖关系变化等影响,枯水期“长江水”进不来、“洞庭水”留不住成为新常态。

湖南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洞庭湖北部地区水网,为洞庭湖“解渴”。

2018年补水一期工程启动,2023年补水二期工程完工。两期补水工程打通了洞庭湖补水的“任督二脉”,新增补水流量达338立方米每秒。如今,洞庭湖8个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引水排水蓄水效率明显提升。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大旱中,补水工程“马力全开”,为洞庭湖北部地区累计补水超10亿立方米。

补水既要联通大水网,还要畅通“微循环”。通过开展洞庭湖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专项行动,疏浚沟渠、清淤塘坝,加快水网循环,源头活水源源不断送到田间地头。 

依托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湖区人民喝上了安全放心水。洞庭湖周边16个大规模水厂,每天供水达48.09万吨。截至2023年底,洞庭湖区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959处,城市管网延伸到千家万户,将汩汩清泉引入千家万户。

(长江干堤君山风景优美。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摄)

Ⅲ类水质,印证大湖生态质量

三月洞庭,湖风吹动,雁、鹤、鹬、鸥腾空,鸟鸣声声,气象万千。

大通湖是洞庭湖区最大的内湖,水质一度退化到劣Ⅴ类。湖南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大通湖“刮骨疗伤”。通过改扩建涵闸、改造生态补水泵站、建设湖岸生态带等措施,截污水、引活水,国控断面水质达Ⅲ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湖南系统推进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河湖水系连通等,筑牢洞庭湖生态屏障。

积极推进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全面推进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畅通洞庭湖区垸内外水系,洞庭湖水质得以改善。总磷浓度由2015年的0.112毫克每升下降为2023年的0.054毫克每升,西洞庭湖、南洞庭湖的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湖区生态正全面复苏。

开展“洞庭清波”等专项行动,加强洞庭湖生态环境管护。幸福河湖、乡镇样板河湖、水利风景区,润泽湖区百姓幸福生活;黄盖湖、柳叶湖、黄家湖等一批生态优良的精品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创新模式,走出一条洞庭治水好路子。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吸引金融机构“试水”洞庭。数字孪生洞庭湖系统为防汛抗旱、工程调度、综合管理增添“智慧”。

3月初,江豚结伴来到南洞庭湖“春游”,成为洞庭湖生态环境蝶变的见证。麋鹿跳跃、江豚嬉戏、候鸟翔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编:黄琼

一审:黄琼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