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10:16:03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萧克,不仅功勋卓著,在生活中还极其勤劳、谦虚、俭朴。在萧克家里挂着一幅牌匾,上面写着“勤劳勤俭”四个大字,这是萧克将军的座右铭,也是萧家家风。
“季子归来无锦裳”
萧克出身贫寒,年幼时就饱经社会折磨,尝遍了世间艰辛。他早年在嘉禾县甲种师范简习所读书时,总穿着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与有钱人家子弟相比格外寒酸。但他并不以此为耻。他说:“我曾读过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深受文中‘贫非罪’的观念影响。”他从不认为贫穷就不能成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依然保持俭朴作风,家中大人的衣服改了给孩子穿,洗头洗澡水存起来冲马桶,住旧房,常吃窝头糙米。面对人生坎坷,萧克从不消极、悲观,勤劳的本性不改。1969年在江西云山垦殖场时,他自己种菜、砍柴、烧饭、缝补衣服,还买了一套工具学做木工,做的板凳、桌子、书架等简易家具像模像样,他对自己能够自食其力颇感欣慰。
1981年12月,离家50多年后第一次回家乡的萧克在侄孙萧化文家吃午饭。他特意打招呼:“不要破费,煮点瓜麻糊(南瓜稀饭)就行了。”那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酸青菜吃南瓜稀饭。母校嘉禾县第一中学请他去讲革命传统。临走时,他在墙上题了一首《还乡吟》以作训诫:“离家半纪经百战,至今耄耋始还乡。全村老小倾家出,季子归来无锦裳。”
“累一点是应该的”
萧克常说:“勤劳勤俭是咱的传家宝,要把勤劳勤俭的家风一辈辈地传下去。”1994年,他得知老家的萧氏宗族开始修谱,就专门写了“勤劳勤俭”四个字寄回去,后来又写信强调:“修谱也要发扬先代和后来者勤劳勤俭的精神。”他常常告诫儿孙和后辈要勤劳持家,靠双手创造生活。他的家人承袭其风骨,以奢华为耻,以奋斗为荣。
萧克的儿子萧星华谨遵父亲的教导,学习刻苦,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后来,萧星华下放到洞庭湖农场接受再教育,劳动非常辛苦,每次出完工,都累得头晕眼花。萧克写信告诉儿子:“一个人年轻时能吃点苦,是他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萧星华被调到国家体委和武警部队后,萧克又多次嘱咐他: “在外面要努力工作,不要希冀家人的任何帮助。”
萧克一家三口
萧克对两个孙子萧云志、萧云松是非常疼爱的,但是这种疼爱同样是有规矩的。萧克不许他们炫耀自己的身份,他说:“没有人民群众,你们什么都不是。”萧云志、萧云松始终遵照爷爷的教诲,上学时穿着补丁衣服,午餐吃窝窝头,连老师都看不下去,多次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后来,萧云松大学毕业后到中学教书。萧云志大学毕业后到工厂工作,由于周末常常需要加班,一回到家就说太累。奶奶蹇先佛听后虽然心疼,但仍然教育他:“累一点是应该的,现在工作谁不辛苦。”
老家的侄子、外甥,萧克没帮他们任何一个人介绍工作。有个侄儿曾写信给萧克想请求照顾。萧克回信:“学习全靠自己,自己没有本事,找靠山也无用。”这个侄儿听了萧克的教诲,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有“小气”有大方
萧克对自己的生活很“小气”,对群众却很大方。
1985年,萧克得知家乡小街田要架设高压线,便慷慨解囊。1997年,萧克动员社会有识之士,资助小街田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他还从微薄的稿费收入与多年的积蓄中挤出部分资金,并带动有关单位和个人捐资,在郴州设立“萧克教育奖”,奖励该市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萧克逝世前向家人提出了“三不准”:老家房子不准重新装修,自己去世后不准大操大办,家人不准随便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照顾。他始终强调“搞特权是可耻的,要靠自己干出成绩来”。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萧石英、萧化文等20多位家乡亲属前去悼念。葬礼结束后,20多位亲属一致谢绝治丧工作人员准备给他们买返程车票的提议,萧石英代表家属告诉工作人员:“我们不能坏了将军一生的规矩,要让他走得安心。”
摘自《正家》,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