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左宗棠为何事决裂?曾国藩好友另有说法

眭达明   《文史博览》   2024-03-25 15:30:33

左宗棠画像

文/眭达明

曾国藩与左宗棠决裂起因,历来认为是湘军攻下金陵之后,围绕太平天国幼天王下落问题,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而彻底伤了和气。

但也有不同声音。曾国藩至交欧阳兆熊,就另有说法:

文正(曾国藩)用兵主持重,除霆营(鲍超的部队)外,如徽防朱(朱品隆)、唐(唐训方)两大营,恪靖(左宗棠)皆不以为然。一日来咨,极诋文正用人之谬,词旨亢厉,令人难堪。文正复之云:“昔富将军咨唐义渠中丞云贵部院实属调度乖方之至。贵部堂博学多师,不仅取则古人,亦且效法时贤,其于富将军可谓深造有得,后先辉映,实深佩服……”恪靖好以气陵(凌)人,文正则以诙谐出之,从此恪靖亦无一字见及矣。

欧阳兆熊文中写到的富将军叫富明阿,唐义渠叫唐训方。同治二年(1863)四月,湘军名将唐训方实授安徽巡抚,颇负时望,却与满族权贵集团发生利益冲突。为了与湘军集团争夺安徽领导权,当年七月,在僧格林沁唆使下,富明阿移文指责唐训方指挥调动部队毫无章法,数月之后唐即受到降调处分。

此事颇为清议所不取,曾国藩也愤愤不平。此后不久,左宗棠来信,也对曾国藩用人用兵横加指责,态度恶劣,令人难堪。曾国藩回信时却调侃答之,讽刺他博学多师,不独取法古人,而且学习时贤,与满人草包将军富明阿可谓同一腔调,让人佩服之至。

曾国藩的回信以谑制虐,态度不亢不卑,确实令人喷饭。历来孤高的左宗棠,觉得自己受了莫大侮辱,由此断了与曾国藩的联系,确有可能。

据资料记载,欧阳兆熊所说的左宗棠“极诋文正用人之谬”一信,写于同治三年(1864)二月二十六日,曾国藩的复信当是数天之后。这两封信后来虽未收进左宗棠和曾国藩的个人全集,但主要意思欧阳兆熊已经转述了,读者完全可以从中领略他俩的交锋情况。

另外同治三年三月初三,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对此事也有详细记载:

夜,中丞来,见示中堂咨到复左制府咨文……左赋性褊躁,不记人善,因中堂前次奏牍有云,粤逆由皖、浙南窜之路有二,西路泾、旌、石、泰、阜俱已设守,东路昌化、淳安、开化各处已升咨左分别扼守等语。又此次扫清歙南,歙南即系浙境,大逢其怒,故有此嚣陵(凌)之态。其实中堂系指歙县南乡,并非与浙争功也。小人得位,无礼至此,中堂以调侃答之,不恶而严,自是胜人举动。

赵烈文的日记足以证明欧阳兆熊的说法不是孤证,更不是空穴来风,因而是值得相信的。

不过欧阳兆熊有一点说得不对,那就是“从此恪靖亦无一字见及矣”。在《左宗棠全集》里,确实看不到同治三年三月以后写给曾国藩的书信,但在《曾国藩全集》中,不仅当年五月之前有数封回复左宗棠的书信,而且曾国藩的日记、奏稿以及写给他人的书信当中,都分别提到了六月中旬湘军攻克金陵前后,左宗棠还给他来过信。由此可见,曾、左完全断了书信联系,是在同治三年七月之后,此前数月并非“无一字见及”。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史博览》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