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珍贵文献——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

曹隽平     2024-03-27 10:08:30

文/曹隽平

笔者有幸,从辛亥革命元勋黄兴的曾孙黄柏禹处得到一组照片。照片是1910年4月(阴历)黄兴在香港写给孙中山先生的信,同时附有民国政要谭延闿、于右任等十六人题跋,其中封面由蔡元培题写“黄克强先生上孙总理述革命计画书真迹”(图1)。观后心潮澎湃,我深感此信的珍贵及意义重大,亦感责任重大,乃逐字点校,研究整理,以飨广大读者。

图1  蔡元培题跋

一、《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

《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释文:

中山先生鉴:三月十四号之电及二十八号之详函,均前后收到。各同志读之,有此极大希望,靡不欢跃之至。兹委任状已办妥,同日由邮挂号寄上,乞查察施行为是。再将弟与伯先兄之意见略陈之,以备采择焉。

先生与军人所议之方略,与此间所已运动得手之情形略有不同。弟与伯先意,以为广东必可由省城下手,且必能由军队下手。此次新军之败,解散者虽有一标及炮二营工辎四营之多,然二标及三标之一营,皆未变动。现虽有议移高州之说,恐一时尚不能实行。而巡防队兵卒之表同情于此次正反者甚众,现总督水陆提(按:疑脱“督”字)皆以巡防队为可靠,闻往招湘人约干人(可断定多会党,运动必易,以湘人运动尤易)。北江一带约数百人,将来专为省防之用。李准原有之亲兵队,约千余人(内同志甚多),总共巡防计有三千之谱。若此兵数,一能运动,则外无反对者。其方法俟大款得手,先刺杀李准一人,使其部下将校自相混乱变更(因皆李私人多不得兵心,若易统领,则必更换其管带哨弁等,而兵卒之心更离矣);于此变更之时,广用金钱(兵卒皆不丰足,负债者甚多。益以嫖赌,其势更岌岌),不一月可悉收其众。前次之失,立可恢复。省城一得,兵众械足,无事不可为。至广西一隅同志之在陆军者(李书城、孙棨、杨源濬等均在此),约数十人,以刻尚未招兵训练,无可假手。至秋期则兵数想亦可招足。此方面不必顾虑,自能联合也。外会党一面,刻虽清乡,其人众稍为所慑,然兵去则聚,自成常例,至时亦可号召之。前所运动之基础,固未推坏,再扩张之,自易易也。总之,广东之事,视欵为难易,以普通一般之军队,多贪鄙嗜利,况有义字以激发之,富贵功名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此?此弟与伯先兄观察广东巡防军队之心理,而可以断定者也。故图广东之事,不必于边远,而可于省会,边远虽起易败(以我不能交通而彼得交通故),省会一得必成,事大相悬,不可不择(此次新军之败,乃在例外)。倘先生与军人已议择一地点,为训练兵卒接收器械之处,亦不难图之,而为省城之外援。现广州湾已查得一地(此李应生与甄吉亭到该处查获者),可向法人批租。其地为旧公园,目下有一法人垦之不利,该处之公使堂欲弃之,价不过三千余金。又有房屋多间(有一大洋楼),另给千余元均可得。又李应生亦有地在该处,伊祖父给之,使其自营者,亦可为之开辟。又张静皆兄亦有意至该处垦者,如一得款,可由李、张、甄等出名至该处领地,藏数千人,势亦不难。且新军中之高州人欲归者,颇能团结一气,不为少馁。其该处之来联盟者,日进无已(前新军中之头目为之主盟,巡防、会党皆有)。若二标移往该处,则势更好(闻五月间其在茂名化州之营房可起)。此处可決定为之,一便于接械;二便于出西江,扼上游(南宁)之冲,收服巡防各队,略定西省南服,将来其有助于省军必大也。郭人漳处,自弟出后,弟曾通信一次,乃言王德润事,未见其覆。今袁督之子,与伊至交,且兼有戚谊,若与商约,恐必举发其阴谋,惟有至时降服之,否亦杀之不足惜。至其所部之众,其新军一营,驻廉州者为伯先旧部,今正闻广州之事,已跃跃欲试。余一营为湖南老营,多不满意于伊。他则皆巡防耳,一朝有变,反侧随之,无他虑也。然弟当试以他术,嗜利之徒,或能可动亦未可知,然总以不告以秘密为是。

连络他省之军队及会党,此最宜注意者。今满洲之马杰及渤海之海贼,去岁萱野返日,已带有二三人来,均有势力者。伊等只要求费用,即可活动,至少可集合三五千之众,乱满洲方面,趋近杀虎口、张家口一带(口外无兵,可随意越过),以惊撼北京,此最为出奇者也。势虽不成,牵北清之兵力有余。又北清之新军,同志在其间者亦不少,前岁西挪拉氏之变,伊等欲乘机运动,虽无大效力,然种子已播,兹更欲图之,亦不难也。长江一带之会党,久已倾心于吾党,一有号召,至可助其威焰;尤以浙江一部为可用,王金发君等可得主动之。至三江之陆军,其将校半多同志,今岁闻伯先兄在粤举事,皆有握拳透爪之势,若事前与之联络,择其缜密者为之枢纽,势不难与两粤并。湖北之陆军虽腐败,然开通者亦不少。去岁有孙武(湖北人)者竭力运动,闻成绩亦好。湘中之新军,虽不及万人,然有数同志为管带、队官等;又督练公所及参谋等多同志,人较他处亦不弱。云南同志亦多得力,其经营有不俟他处,彼亦为之之势。此次巨欵若成,择其紧要,辨其缓急以图之,必有谷中一鸣,众山皆应之象。而吾党散漫之态亦从而精神活动,可无疑也。

军人拟聘武员及各种技师前来,预备充组织及教练之用,此事弟等思之颇有难处。无论难得地点,即有地点(譬如已得广州湾言),恐集合多人,耳目众多,流言四起,外人或不注意,满吏则必为之枕席不安也。况多数外人来此,尤易招目,此事可否婉曲商之,云吾党初期之预备,须稍宽以时日,然后招聘人员(俟初期预备完全,由此间报告后,然后招聘,方为妥当)。在伊等视之,以为此等事必非速速可成,而吾等于稍宽之时日中,得完全成功,出伊意外,想伊亦不见忌,必乐为我用也。我等于事起后,伊等之来,自是有益。此两无妨害之事,伊亦必允从。否则伊来,如事前败坏或放逐之类,皆于大局有关,且于教练实际上断不能施行。此种情形,想先生亦知之深矣。

组织总机关之人材,弟意必多求之各省同志中,以为将来调和省界之计。一有欵,弟拟去日本招求。已归内地之同志(有胆识者),来日会议后,分遣担任赴内地运动各事,其智识卓绝或不能回内地者,则留驻日本,或招来港中,为组织总机关之人员。但目今不能详举其人名。以近二三年来,未与共办一事,而为外间浮言所中者居多。必须开诚布公、推心置腹以感之,彼方见信,如孙少侯君其人也。杨笃生君在英专志科学,有欸先生必要之归,此人思想缜密,有类精卫,文采人品亦如之,美材也。蔡孑民君在德,此人虽无阔达之度,而办事精细有余,亦难多得。吴稚晖君甚属人望,惟偏于理想,若办事稍低减其手腕,自亦当行出色。他如在东 (当为笔误,多一东字)山西之景定成君,湖北之黄运甓君,四川之李肇甫,湖南之左仲远、龚超(已出狱)、张百莼(三君皆有才,可办事,惟宜一方面)、刘揆一、宋教仁,山东之商启予、丁惟汾,陕西之于右任,江苏之章梓等,皆能办事,此不过举其一二。至其能在内地实行运动者,亦不乏人,想可招之使来。若我辈能虚怀咨商,不存意见,人未有不乐与共事者也。赵伯先兄于军事甚踊跃担任,此次款项若成,可委广东发难之军事于伊命,弟为之参谋,以补其短,庶于事有济。伯兄刻虽不能入内地,以军界多属望于伊,为之自亦易易。若能得一次大会议,分担责任,各尽其才,事无不成矣。

以上所述意见,弟与伯先兄相同,可作两人函视也。

弟自去腊来港省,事败后,郁郁居此,一筹莫展。二月十八与展兄伯先同赴新加坡,欲运动小款,以接济港中目前之危困。适先生此函至,毅生兄电弟等返港。弟与伯先兄先后返港,展兄稍留,少得款后,亦当归也。现港中穷乏已极,势将不支。先生处如可筹得二三千元电来,以解眉急,尤为盼切。

再要者,该军人及资家如不能运动,此刻想先生处已得实答,此委任状亦不必给之。以其中人名与省分不同者多,倘后日发见,必传为笑柄也。至要!至要!又弟在新加(按:此处脱“坡”字)时,宫崎由日来电,约弟来港相晤。及弟来港,伊偕儿玉右二来。此人与寺内正毅有关系,大约日政府见满洲交涉,无大进步,而清军队之表同情于吾党者日多,或一旦吾党势力可成,伊既无要求于满政府,而又不见好于吾党,两无所据。又恐他国与吾党密近,将来排斥己国于东亚,殊难立足。有此隐情,故宫崎乘间运动长谷川大将名好道者,由长谷川将宫崎所铺张吾党之势力绍介于寺内。故寺内密派儿玉与宫崎来调查吾党势力,不过证实宫崎之前言耳。在港不过一礼拜,弟稍夸张出之,略言法美国民皆表同情,或能怂恿之,亦未可知也。精卫兄事,详毅、实两兄函。不另。手此。即请

筹安

弟黄兴顿首  四月初五日

图2  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

黄兴 ,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黄兴在此信中从起义、人事、训练、外援等方面向孙中山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军事上,此信首先向孙中山建议在广东起义需从“必可由省城下手,且必能由军队下手”,并详细分析军队有利于革命的现状;其次详述“连络他省之军队及会党,此最宜注意者”。

人事上,黄兴针对国内各省一一布局,“组织总机关之人材,弟意必多求之各省同志中,以为将来调和省界之计”,并说“若能得一次大会议,分担责任,各尽其才,事无不成矣”。

信中提及的赵伯先(1881—1911)名赵声,清末在新军担任军官,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孙中山和黄兴的亲密战友。1911年4月27日,赵伯先具体策划、组织并领导了惊震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赵伯先因壮志未酬,悲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病逝于香港。

信中另两次提及某“军人”,暂不可考。

此信早年曾为孙中山的机要秘书曾省三收藏。曾省三,字繁龙,号楚湘,湖北省应城市陈河镇梅岭村曾家湾人,生于光绪戌子年(1888),1964年病逝于台湾。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文字秘书、机要秘书,是辛亥革命的早期参与者、重要文献的起草执笔者之一。

曾省三早年毕业于日本明治法政大学,与孙中山先生一起留学日本,从此追随孙中山先生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关于此信的来源,原收藏者曾省三在跋中写道:“犹幸服务沪滨环尤路四十四号中国国民党本部事务所时,于故纸堆中捡得黄克强先生致总理一书”,用曾省三的话说是“于故纸堆中捡得黄克强先生致总理一书”是不是真从“故纸堆中捡得”呢?对此,黄兴的长子黄一欧并不完全认同曾省三的说法,他在1963年1月12日曾经写道:

“据我所知,事实略有出入。一九二八年,李翊东在上海告我:有先君庚戌年四月致中山先生的一封长信,原为中山先生长期收藏于环龙路四十四号办公室抽屉中,作故人之纪念。一九二五年三月,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曾省三时为事务所秘书,于清理先生遗物时检出自存,外间鲜有知者(李翊东号西屏,湖北黄冈人,当年与曾同为环龙路事务所秘书,故知之甚念)。我托西屏向曾致意,希望备价转让,以留先人手泽。当时因曾索价甚巨,我一时拿不出来,没有谈妥。于是,建议影印出来,以广流传。……”(选自《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2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用黄一欧的说法,曾省三是利用职务之便,在中国国民党本部事务所整理孙中山先生的遗物时,带走了这封珍贵的信件,而当黄一欧“托西屏向曾致意,希望备价转让,以留先人手泽。当时因曾索价甚巨,我一时拿不出来,没有谈妥”。

二、《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的题跋

曾省三在得到《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后,从1927 年开始,陆续请吴敬恒、居正、张人杰、谭延闿、张继、林森、胡汉民、杨庶堪、章炳麟题跋,在于右任资助下于民国二十年(1931)出版,后又请了林森、戴传贤、林凤游等题跋,在曾省三逝世后,有关部门于1973年出版。

题跋作者及释文如下:

1.张人杰题跋(图3):

此庚戌年克强先生致总理之书也,是年元旦,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先生在港所作,其时同志辈虑谋继起,余亦与焉。 明年辛亥遂演黄花冈之悇剧,全国同胞激于是役,群起排满,万众一心,双十起义,克复武昌。 元年元旦,总理就大总统职于南京,民国以立。 迨总理逊位,袁氏叛国,群尤窃据,祸乱相寻,十六年中吾党仆而复起者屡矣。 去年出师北伐,双十重克武昌,始成今局。 追念同志相继流血者数万众,而革命之功未告大成,后死同志可不勉哉? 曾君携此嘱题,读一过泫然矣! 先生手迹不可多得,而此书于革命史具大篑键,非寻常函牍,至宝也,省三先生知之。

张人杰

民国十六年(1927)二月十一日

图3 张人杰题跋

张人杰(1877—1950),祖籍安徽徽州(今歙县),字静江。早年纳赀捐道台,曾随孙宝琦出使法国。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资助孙中山在华南沿海一带发动武装起义,为“国民党四大元老”。1926年,被选为中央执委会常务委员会主席,旋辞职让位于蒋介石。历任浙江省临时政府主席、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委员、全国建设委员会主席等职。

张人杰素有艺术修养,此跋草书不事雕琢,逸笔草草,既有王羲之的简淡洒脱,又得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雄强豪放。

2.谭延闿题跋(图4):

自革命以来,世人但见成功之速,不以为侥幸,则故为大言以夸饰之,其为易视一也,庸知当时志士仁人经营之艰苦,志虑之缜密,乃至甘心为不可之谋,以求一当。如此书所云,真可使百世下读者感奋兴起也,克强先生雄杰迈伦,瞻视非常,而其书乃下笔不苟,首尾完具,如此又可知成大事者自有其气度,非卤莽灭裂所能参矣。省三兄出示因记所见。

时民国十六年(1927)二月十五日

茶陵谭延闿记于南昌寓斋

图4 谭延闿题跋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国民政府主席。

谭延闿是民国学颜的书法大家,此跋是谭延闿北伐战争期间驻军南昌所书,虽无其大字榜书的雍容宽博,但一丝不苟的楷书笔法,足见谭书写时小心奕奕的恭谨与谦卑。

3.胡汉民题跋(图5):

此乃克强先生于庚戌四月寄总理书,盖在新军失败后,庇能会议统筹广州三月之役以前,其后进行计划大略如书中所言,则此当为革命文献中不朽之作,非徒文字可宝也!余与先生共处数年,共从事于钦、廉、镇南关、河口新军,广州诸役先生雄健不可一世,而处事接物则虚中缜密,转为流辈所弗逮。先生使人事无大小辄曰“慢慢细细”,余耳熟是语,以为即先生生平治己之格言,而癸丑宋案事起,及甲寅改组中华革命党,先生意见微不同于总理者,亦以此故。然广州三月廿九乃毅然不顾一切,以牺牲之精神,为开国之先导,此先生之不可及也!

民国十七年(1928)一月二十日,汉民谨致

图5  胡汉民题跋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出生于广东番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汉民曾在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中负责筹饷运械工作,曾任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立法院院长。1936年5月12日,在广州逝世。

胡汉民早年乃科举出身,如他对黄兴的赞誉“慢慢细细”一样,此跋充溢着书卷气,不温不火,超然冷峻。

4.林森题跋(图6):

观此书足见克强先生心思缜密,措置周详,辅佐总理进行革命,厥功伟矣。

民国二十年(1931)十一月二十六日

林森谨题于首都(图6)

图6  林森题跋

林森(1868—1943),晚年自号青芝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曾任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为人谨慎矜持,此跋与其人一样平实无奇。

5.张继题跋(图7):

有完整之历史,乃有完整之国运,前人之功业愈表彰,后人之德力愈发扬。

省三同志将印行克强先生上总理书谨题其后

张继民廿年(1931)

图7  张继题跋

张继,1882 年出生,河北省沧县(今南皮县孙清屯人),国民党元老,原名溥,字溥泉。1899 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1905 年 8 月,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任该会司法部判事,直隶主盟人,兼《民报》编辑和发行人。学任同盟会本部交际部主任兼河北支部长、国会第一届参议院议长。

张继此跋不计工拙,然章法之空灵、笔法之荒率、结体之欹侧,颇耐玩味。

6.居正题跋(图8):

“曾子省三历服务于吾党本部上海环龙路四十四号事务所,此事务所自民国五年起,继续租住至民国十七年止,积存党中重要文件盈箧盈笥,尝命以时整理,分别弃置。与其事者,每检得总理手书及要人函札,争存之以为宝。曾子省三独无所得。一日,于故纸篓中再检,忽得一封书,启而视之,乃即今所庄严得诸名家题赞不置之克强黄先生手书也。余固知克强先生事必躬亲,信尤亲笔,即在军书旁午中从不肯假手于参军记,故思及同盟会时代,克强先生此类手书必多,今皆不及见,而此书几毁,假曾子省三手而幸存,殆亦神明呵护,此信,史之一页也欤?

中华民国廿有一年(1932)大暑节后三日

川居正识于同泰寺侧蓝家庄

图8  居正题跋

居正,中国当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年轻时赴日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组织共进会,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勋,曾任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

居正书法如其名,以正面取势,不同于二王一派的左低右高,风神峻朗,圆润遒劲。

7.杨庶堪题跋(图9):

癸丑后于识克强先生于日本东京,观其气度雍容,若不审为啥喑呜叱咤横刀跃马之雄者,今楚香兄出示其庚戌遗札,具见谋国之审慎周详,雅如其人。克强元功蓋莫广州汉阳两役,若然苦战之绩,特其显著焉?一行其始固谋定后动,蓄款集材,皇皇焉唯恐稍有踈失,生腐心,筹策何如也?世徒见辛亥成功之易,乃遽谬谈以为倖,获读此笺,当复废然!克强伟略可概见之。又或疑中山先生于革命前厪能倡说而非实践若黄者。此笺益可考见两先生分功之绩,真能携手创相与创艁民国,而凡喙宜于茲息者,斯亦信史之一,吾党先进若孙黄视今之叫嚣隳突者,为何如哉?

民国廿一年(1932)

七月杨庶堪识

图9  杨庶堪题跋

杨庶堪(1881年12月9日—1942年8月6日),四川巴县人。1906年春,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杨庶堪为负责人。1912年,重庆同盟支部公推杨庶堪、张培爵为起义领导人。1918年,广州护法军政府任命杨庶堪为四川省省长。1924年3月,孙中山任命其为广东省省长。1939年,汪精卫在南京组织伪政府,强邀杨庶堪参加。杨不从,带病潜逃至香港,转抵重庆。1942年8月6日,病逝于重庆市南岸大石坝寓所,终年62岁。

杨庶堪擅书法,以章草见长,字字独立,但与历史上的章草不同,他的章草结体偏长,此跋草、行相掺,饶有意趣。

8.商震题跋(图10):

辛亥以前之革命文献率多散佚不可考,治党史者每引以为憾,省三同志出示所藏庚戌年四月黄克强先生致总理之手书,虽事隔三十余年而楮墨如新,首尾亦完整。观于此,则广州革命前后之史实,与夫各省革命运动之计划又复浮荡于吾人之心目中,而先生谋事之缜密周详,尤令人钦仰不置也。岁月易得,国本未固,近维昔年同志多已作壮烈之牺牲,而今日者外患凭陵,举国上下正复作决死之斗争,抚今伤往,为之黯然,披览徘徊,因书所感。

民国三十年(1941)元月

商震拜观并识

图10  商震题跋

商震(1888—1978),字启予,直隶省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省大城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历任绥远都统、河北省政府主席、山西省政府主席、天津市长、河南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的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战后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参军长、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侨居日本。

商震虽然是军人出身,但从此跋可见他在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上是下了功夫的,该跋草法精熟,洋洋洒洒,笔下生风。

9.戴传贤题跋(图11):

创业艰难

民国三十三年(1944)初冬

戴传贤敬读拜识

图11  戴传贤题跋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1日),生于四川广汉,毕业于日本大学法科。曾任国民政府委员、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中华民国考试院长。代表著作有《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青年之路》等。1949年2月11日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

戴传贤此跋精整端严、谨肃静穆,可窥其一贯的文风与学术追求。

10.吴敬恒题跋(图12):

开国大谋

省三先生珍藏 

弟吴敬恒拜观

图12  吴敬恒题跋

吴敬恒(1865—1953),字稚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吴敬恒的篆书妙在自然,笔法不似铁线篆刻意求工,结体亦不强求整饬,落款行书有见苍茫。

11.曾省三题跋(图13):

功利之中于人心久矣,余甚惑焉。彼千乘之主,万家之侯,其迹非不赫然也,而其终如浮云之过,太虚湮没不彰,唯忠义之气,刚直之笔有德者之言,千载不朽,与世共存,其轻重为何如哉?余自稚龄就傅,后历于役军政党务有年,漠然无所合,亦不之厝意,犹幸服务沪滨环尤路四十四号中国国民党本部事务所时,于故纸堆中捡得黄克强先生致总理一书,详陈辛亥革命之宏读谟,与创建民国之百年大计,侃侃数千言,顾忠义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殆与武乡侯之出师表相伯仲,洵谠论也,至书法之秀劲杰,圆润挺拔尤其余事,及装潢成册宝而藏之,旋得党国耆彦海内贤达题识不少,余年近六旬,身世浮沈,虽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冗场愁境之中,而无与适然,每一展诵,觉道之将兴,斯文未丧,其在兹乎,其在兹乎?谨誌之以俟夫后之君子。

癸未(1943)冬月既望楚北曾省三谨识

图13  曾省三题跋

曾省三,字繁龙,号楚湘,乳名长发,湖北省应城市陈河镇梅岭村曾家湾人。生于光绪戌子年(1888),1964年病逝于台湾。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文字秘书、机要秘书,是辛亥革命的早期参与者、重要文献的起草执笔者之一。

曾省三行书与谭延闿的书法极似,谭延闿的书法在民国时期影响巨大,无论他的楷书还是行书都有很多人效仿,拙稚朴茂,元气淋漓。

12.冯玉祥题跋(图14):

克强先生致总理先生亲笔书跋

克强先生,开国元勋。

上书总理,计划週深。

眼光远大,不为牺牲。

为国为民,为祖为孙。

为万事业,开大太平。

洋洋书翰,字字赤忱。

笔力丰润,正大光明。

珍藏者谁?觉兄良朋。

国之瑰宝,敬佩无垠。

用书数语,以表心钦。

冯玉祥敬题

三三(1944),十一,二九

图14  冯玉祥题跋

冯玉祥(1882—1948),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人,生长于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元帅、西北军领袖。

冯玉祥此跋得汉隶精密严整之风,通篇墨色虚实浓淡相宜。如此多的小字长跋,在冯氏的书法中并不多见,如其所言“以表心钦”也。

13.章炳麟题跋(图15):

此函在庚戌年

章炳麟识

图15  章炳麟题跋

章炳麟(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字枚叔,号“太炎先生”等,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1897年,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11年担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6月14日病逝。

章炳麟虽只寥寥数字,然可见功力深厚,落款生涩朴厚尤其耐得咀嚼。

14.林凤游题跋(图16):

克强先生为人沉毅,慷慨智虑周慎,求贤若渴,事必躬亲,在时机未成熟则静如处子,事势一至则动如脱兔,故每一遇敌则所向无前,洵开国一巨杰也,苟无先生每役必从游,恐当日革命收工未必有如是之速,而议者或以为甲寅复兴,总理分驰相诟,病则谫之手,识先生矣然,则先生此函之废置于故纸堆中不亦宜哉?楚香先生独具只眼,网罗文献功在国家,阅者其三致焉。

中华民国纪元之四十有四年(1955)孟春月下浣

慰苍使者林凤游晦白氏纪于高雄

图16  林风游题跋

林凤游,长沙县人,留学日本,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为最早同盟会员,宣统三年任(陆军部)粮服科科员、军需付军校、南京临时政府陆军军需科长,1916年在柏文蔚手下,1920年任宪兵学校教官,1924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本营参谋处咨议。

1912年,黄兴在长沙伍家井设湖南五金矿业股份公司,林为创办人。

新中国成立后,林凤游赴台。

林凤游此跋书于高雄,时在1955年,已是人书俱老,苍劲老辣,笔随意走,势劲而力不竭。

15.于右任题跋(图17):

开国诸先生虽不以工书称于世,而奇趣异致有为专家所不及者,盖由忠贞之气迸溢于字里行间,持此即之以胜人也!观斯册者,固首重于革命文献之保存,然其谋略之周密,文字之茂美,去夫精诚体国之感,召千载而下,就为之兴起也!

省三先生

右任

图17  于右任题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于右任融会四体之妙,博采众家之长,巧妙地化魏碑入草,达到了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其草书简洁婉约,笔意连绵,气魄宏大,被誉为“当代草圣”,此跋充分体现了他的草书成就。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中国汉字的草体书法,将之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

三、余论

1.《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的价值

在黄兴给孙中山写信之后的一年多时间,直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在各地举行的起义活动,基本上遵循了黄兴信中的工作思路,对此,题跋各位均给予高度评价:

“则广州革命前后之史实,与夫各省革命运动之计划又复浮荡于吾人之心目中”(商震)

“克强先生此类手书必多,今皆不及见,而此书几毁,假曾子省三手而幸存,殆亦神明呵護,此信,史之一页也欤?”(居正)

“先生手迹不可多得,而此书于革命史具大篑键,非寻常函牍,至宝也,”(张人杰)

“而其书乃下笔不苟,首尾完具,”(谭延闿)

毫无疑问,《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献,这当中,尤其胡汉民一语中的:“当为革命文献中不朽之作,非徒文字可宝也!”

2.黄兴的伟大人格

黄兴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智慧,其为人亦深孚众望。

林森等多人赞他心思缜密:“观此书足见克强先生心思缜密,措置周详”;

居正赞他:“克强先生事必躬亲,信尤亲笔,即在军书旁午中从不肯假手于参军记”;

胡汉民说他“雄健不可一世,而处事接物则虚中缜密,转为流辈所弗逮”;

林凤游与黄兴有乡党之谊,知“先生为人沉毅,慷慨智虑周慎,求贤若渴,事必躬亲,在时机未成熟则静如处子,事势一至则动如脱兔,故每一遇敌则所向无前,洵开国一巨杰也”;

杨庶堪则说“观其气度雍容,若不审为啥喑呜叱咤横刀跃马之雄者”;

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称“克强先生雄杰迈伦,瞻视非常,如此又可知成大事者自有其气度,非卤莽灭裂所能参”;

曾省三更是将他比作诸葛亮:“顾忠义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殆与武乡侯之出师表相伯仲,洵谠论也”。

以上种种,是对黄兴人格的高度评价。黄兴的伟大,还表现在他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数次礼让推崇孙中山,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枚举。

黄兴逝世后,国民政府在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今天仍然有来自各地的华人瞻仰。

3.黄兴的书法

关于黄兴的书法,于右任在跋中写道:“先生虽不以工书称于世,而奇趣异致有为专家所不及者,盖由忠贞之气迸溢于字里行间,持此即之以胜人也!”

原藏家曾省三评价:“书法之苍秀劲杰,圆润挺拔尤其余事。” 

笔者认为,黄兴虽以革命家和军事家名垂青史,其手札书法却深得董其昌行草三昧,字里行间充盈着一股文人气息,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书法创作一说,毛笔就是一种实用工具,长达十八页的信函,通篇笔墨纯熟,圆润俊秀,刚劲利落,不拖泥带水,无丝毫造作(也不可能扭捏作态),这也是整个清代文人手札书风的延续。所以,这既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幅珍贵的书法作品。

时光荏苒,2013年春,曾省三收藏的《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与《中华革命党民国三年十七次会议纪要》《孙中山手稿三十八件》在上海驰翰公司拍卖,这三件文献再现了1910—1917年的辛亥风云,当时曾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和关注。《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最后以1600万成交。这个价格,是对辛亥革命革命的缅怀,也是对革命家的敬礼。

摘自《文艺生活》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