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屈原墓的千古疑案

彭仁满     2024-04-10 16:06:32

文/彭仁满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出生地一说楚国丹阳秭归,二说江陵郢都,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在楚怀王时期,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负责管理内政外交事务,坚定“联齐抗秦”,一心期望国家强盛。然而,由于遭受贵族排挤和诽谤,他先被楚怀王疏远、降职,后被顷襄王“怒迁”,来到磊石山、玉笥山上隐居,作《天问》《九歌》《思美人》《悲回风》《哀郢》,等待顷襄王招他回都。

苦苦等待的十一年中,不敢越江夏,历沅湘。七十岁时,回朝无望,涉江就重华舜帝,两年后回到“屈潭”之左凤凰玉笥山作《离骚》《怀沙》《惜往日》。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受到巨大打击,在无尽的绝望中,他选择端午磊石山祭龙之日,写下《怀沙》《惜往日》,自沉河泊潭汨罗渊,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然而屈原沉江后,尸体到底有没有打捞上来,有没有屈原墓,由于先秦、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均无具体信息,只在唐代的文献和诗人的诗句中,见到屈原墓的身影。从而屈原墓就成了千古疑案,扑朔迷离。

屈原墓的源起

《湘阴县图志》记载最早是传说宋玉到汨罗渊为屈原招魂,并在汨罗渊北立屈原墓、屈原塔、招屈亭而来。

《水经注》中最早记载“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没有说明是庙碑还是墓碑。

唐杜佑(735年至812年)《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唐代的汨罗就是汨罗渊,江是罗江,汨罗江名始于宋代,《方舆览胜》记:“沉沙处曰汨罗江。”并记渊北有忠洁侯屈原庙。李吉甫(758年至于814年)《元和郡县图志》记:“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考湘阴隋唐县城地距正在河泊潭川(春)江嘴处。唐清江(806年前)《湘州怀古》云:“潇湘连汨罗(指渊),复对九疑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说明屈原墓离汨罗渊不远。唐太和二年(828年),蒋妨认为:“灵归于泉,尸归于坟,魂归于祠为其实”,写下《汨罗碑记》:“屈碑立兮,谗人泣兮”,唐代的汨罗为汨罗渊,《湘阴县图志》考此碑为屈原墓碑。

宋《岳阳风土志》记,汨罗渊北有忠洁侯屈原庙;宋《汨罗庙记》则详细说明“其右为庙,其左为冢”,指出它位于汨罗庙的东边。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二十三》记:“屈潭在湘阴县六十里,郦道元水经云汨水西经玉笥山又西为屈潭,即罗潭也。屈原渔父篇,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乃作怀沙之赋,自投汨罗而死。图经今有屈原冢,在江侧,或谓楚人招魂葬焉,又有屈大夫碑而字灭无迹矣,贾谊渡湘为赋以吊原,史迁亦尝经此水。”明确记载渊北有“楚人招魂葬”的屈原墓。此地虽然是汨罗江文献中出现的第一屈原墓,是不是衣冠冢,还要对古汨罗山进行全面考古(此地汨罗庙及亭、隋玉州治遗址均有考古价值)。

《明志》记载:“屈原墓在汨罗山上。”嘉靖《湘阴县志》也记载:“汨罗山即屈原墓。”

清代乾隆版《湘阴县志》亦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湖广通志》:“汨罗江在县北七十里。”可知,汨罗山在此均称的汨罗渊北汨罗山。

汨罗山疑案

民国前对汨罗的定位即楚罗渊、屈潭,汉汨罗渊、宋明清汨罗江、清河泊潭的统一名称。均以屈潭的位置作定论。《荆州记》定位“去县(罗城)三十里。”宋《画幔记》定位“去龙渥(磊石龙窝)十里许。”具体地点均指向河泊潭川江嘴。

《长沙府志山川考》:“汨罗江在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二水,一南流为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合,曰汨罗,西流入湘。”《一统志》:“汨水、罗水复合屈潭,故曰汨罗。”所以屈潭就是汨罗,即河泊潭川江嘴是无误的。

屈潭汨罗渊北名汨罗山、屈潭之左名玉笥山、罗水之北名罗山均是天经地义的。但到今天随着地名的变更和迁移,清光绪《湘阴县图志》图标汨罗山在罗山上,汨罗山到底在哪又变成了疑案。

清《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今玉笥山地距、方位均不合),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玉笥山、屈潭、汨罗山、汨罗江、磊石山,从南到北非常清楚地载明了具体地点。玉笥山与汨罗山相连。汨罗山、玉笥山正是今天凤凰山凤凰台南的两个山头,两山全长大约六里长。所以宋《重修汨罗庙记》云“两山(汨罗山、磊石山)对峙,一水萦回,是谓汨罗。”

由此可知今天的玉笥山和汨罗山均在罗水之北,旧为罗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罗山之上的屈原墓并不是文献记载的屈原墓,是民间传说的屈原墓,所以称之为十二疑冢。

罗山十二疑冢

罗山因位于罗水之北而名。屈原墓与屈原投江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据河市和楚塘传说,汨水倒流三十里,屈原投江后十日在河市晒尸墩才被打捞上来,人们发现他的头部被大鱼咬去了一半。为了让他拥有全尸安葬,他的女儿女媭用金子为他配上了半个头,将其安葬在了汨罗山上。在传说中,女媭为了保护屈原的坟墓不受盗墓,曾用罗裙在楚塘兜土赶筑疑冢。这一举动感动了周围的百姓,他们纷纷前来相助,一夜之间便修起了形似小山的12座疑冢,这就是今天所见的“十二疑冢”。

疑冢说,从文献资料上看,产生于明嘉靖年间。清张廷玉所编《明史》卷四十四记载:“屈原墓,即汨罗江(指渊)畔。有碑曰三闾大夫墓。王庄有诗:孤坟云寒猿叫断,荒祠日暮鹤飞回。《离骚》三复情何限,谩采苹花奠一杯。”“疑冢,在青草城东。王庄诗:疑冢何劳苦用心,没堆青草独相寻。屈原只葬江鱼腹,留得香风直到今。”明嘉靖《湘阴县志》互见。这是史料中发现清前写屈原墓为疑冢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一首诗。青草城指的是古罗城。疑冢在罗城东北方位基本也是对的。说明王庄先到了汨罗渊屈原墓,又到了疑冢,否定了疑冢的存在。

另一个否定十二疑冢的是清代的黄世宗。《湘阴县图志》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黄世崇《重立楚三闾大夫墓碑记》记载:“《通志》及《明一统志》记载甚详,汨罗山为今烈女岭,亦非解地,历二千余年并无疑冢之说,不足辨也。”打开《通志》《明一统志》,都将玉笥山、屈原墓、屈原潭记录在“县北七十里”一个位置上。说明黄世崇的石碑立在了汨罗渊北的汨罗山上,而不是今天的汨罗山(实罗山)。

乌龟山屈原疑墓

1981年9月9日,楚塘乌龟山上发现一座个人的楚墓。之后有研究人员到实地十二疑冢考察后,结合有关史料的记载进行考证,认为此地不是屈原的墓地,而屈原墓当是独人墓地的乌龟山楚墓。他以宋《汨罗庙记》“其右为庙,其左为冢”立论,却又以乾隆屈子祠当宋代汨罗庙(实在汨罗渊北),写《汨罗山屈原墓地辨析》,认为清乾隆《湘阴县志》等记载的“汨罗山”要比屈原十二疑冢的“汨罗山”要远五、六里,屈原墓地应在今玉笥山。玉笥山与清乾隆《湘阴县志》记载的“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相吻合。其实此句中的汨罗江不是今天的汨罗江,是汨罗渊。此文还认为,玉笥山在汨罗江畔,古时亦称汨罗山,屈原投江处的罗渊、屈原祠均在此,也符合“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的民间说法。因为罗渊屈原潭是“三十里”定论千古锁定了的。所以汨罗山、罗渊到今天的玉笥山处,并不是历史事实。他又说今玉笥山北一里的乌龟山顶有一座战国大墓,封土堆底径25米,高约6米,其位置恰好与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相吻合。又说,清乾隆以前,屈原墓并无十二疑冢之说。由于汨罗庙、汨罗渊事实上并不在此,所论与历史文献依据不符。但是,如果通过以后考古考定汨罗渊屈原墓为衣冠冢、十二疑冢无屈原墓,此地楚墓就是屈原墓的最佳定位。因为其对面就是河市的晒尸墩(传说中的屈原尸体出现地),符合就近安葬的原理。

汨罗专家针对此文观点写《屈原墓位置何在》考辨,同样以宋代汨罗庙“右庙左冢”立论,从宋汨罗庙和汨罗山位置考证、屈原投江地点考证、屈原归葬汨罗山的必然性、屈原墓十二疑冢传说的由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屈原墓地在今天的汨罗山(实罗山),而不在乌龟山。同样此文证明不了宋汨罗庙、汨罗渊在南阳渡,证明不了“浪势屈原冢”,十二疑冢与南阳寺旧址隔河而望,还相隔十多公里,“右庙左冢”成天方夜谭。但十二疑冢内有没有屈原墓,这要等待战国古墓的全面考证才能得出真相,此文所说的必然性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总的来说屈原墓立在汨罗渊北才合“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的历史真相。屈原墓立在河泊潭汨罗渊北汨罗山的历史清晰地长达近2000年。比十二疑冢的说法要早2000年。所以文献中的屈原墓并不是十二疑冢的屈原墓。

摘自《岳阳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