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

屈胜龙     2024-04-29 10:15:22

1949年10月1日,任弼时因病未参加开国大典 ,当听到开国大典的礼炮声时,他笑了。

文/屈胜龙

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任家新屋(今汨罗市弼时镇弼时村弼时组)的一户乡村教师家庭。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叶剑英元帅在《哀悼任弼时同志》中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信念坚定,爱党爱国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信念坚定不移志、锚定目标不迷途,虽道阻且长,但绝不退缩。

任弼时自幼受到屈原求索精神和范仲淹忧乐精神的熏陶,立志报国。

任弼时4岁时,父亲任裕道教他抄写《前出师表》等古文经典。还给他讲花木兰代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1921年5月任弼时写给父亲的家书

1911年,任弼时入本乡省立作民两等小学堂读书。1914年入族学序贤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依然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继续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人民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任弼时在作文里写道:“吾国国势之孱弱至今而日极矣,外有强邻之逼,内有剧寇之萌,忧国者曰:国危矣!国亡矣!”

1915年,任弼时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小学读书。3月,他在作文《爱国说》中说:“现今吾国与外国交涉宜提倡国货,不用外货,亦爱国之一法。”1918年4月,又在作文《言志》中说:“我中国处此危机时刻,战不能,不战不能,无可如何。有心者能无陨涕。故吾志习工业,以图工业振兴。”

1918年夏,任弼时入长沙私立明德中学,1919年转入长沙长郡联立中学。五四运动爆发,任弼时开始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接触马克思主义。不久,他参加了毛泽东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通过毛泽东的介绍,任弼时赴上海作留俄准备。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4日,任弼时收到父亲的来信,劝其“谋事上海”、从长计议,但他决心已定。

1921年5月任弼时启程,7月抵俄,8月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任弼时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和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等。1922年12月7日,任弼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场列宁墓前,堂兄任作民问他:“你已经决定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了吗?”任弼时回答:“决定了!”

1921年,在莫斯科留学时的任弼时

1924年8月任弼时回国,担任团中央的领导工作,兼任上海大学俄文教授。1928年3月,任弼时调党中央机关工作。10月,任弼时到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巡视工作时被捕。国民党当局施以夹棍、顶砖、跪铁链、压杠子、皮鞭抽打等刑罚,但任弼时咬牙坚持,严守秘密。年底被党中央营救出狱。1929年11月17日,任弼时在上海再次被捕。敌人施用电刑,背部被电烙烧了两个拳头大的窟窿,仍坚贞不屈。任弼时在受刑后回到拘留室对同时被捕的周朴农说:“我们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要经得住考验,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

坚持真理,敢于斗争

骆驼敢于挑战极端天气和自身生理极限,坚持与烈日严寒、风霜雪雨作斗争。

任弼时善于观察思考,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斗争中推动理论成熟,指导实践。

1927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对汪精卫抱着幻想,委曲求全,步步退让,还责备工农行动“过火”。6月下旬的一天,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总书记任弼时代表团中央将一份主张武装工农、发动土地革命,和汪精卫作斗争的《政治意见书》(简称《意见书》)递给陈独秀,陈独秀不以为然地说:“幼稚!荒唐!”当场把《意见书》撕碎,摔在地上。6月23日晚,任弼时再次将《意见书》委托中央秘书长蔡和森递交。陈独秀直接“碎之于地”。7月3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会议,任弼时要求宣读《意见书》。陈独秀居高临下地说:“现在是讨论怎样行动,没有时间讨论上海大学教师的讲义。”任弼时据理力争:“迅速武装工友,发动土地革命,和汪精卫作斗争,难道不是当前最重要的行动吗?!”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23岁的任弼时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从此任弼时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党员书》中指出:“青年团以及中央委员会的代表,证明自己最近期间政治上的坚决性。”后来任弼时谈到这场争论时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934年10月17日深夜,中央随军代表、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率部从梵净山区甘溪突围,在讲明敌情后他对战友们说:“我们都是土地革命中走出来的,要同生死共患难,要坚决勇敢地打出去!前面就是贺龙的部队,打过去就是胜利!”

1936年7月,任弼时、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集结于四川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师。二、六军团和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任弼时任政委。此时,因信息阻隔,任弼时并不知道张国焘已于1935年10月另立“中央”,公开分裂党和红军。但是,任弼时察觉到张国焘的言行极不正常,并展开坚决斗争。

任弼时首先严禁在二、六两军团发放张国焘派人送来的反对中央路线、攻击中央领导的《干部必读》等材料,并烧掉了这些文件。任弼时要求四方面军来的干部只准讲团结,不准讲反对党中央和毛主席,不准讲一、四方面军之间的问题。张国焘派人向任弼时提出“两个方面军首先应该一致”,任弼时回答:“唯有在十二月决议(即瓦窑堡会议决议)的基础上才能一致!”张国焘要召开党的会议,任弼时提出:“报告哪个做?有争论结论怎么做?!”张国焘又说要召开两军联席会议,想以多数压少数。任弼时坚决抵制:“不能以多数压少数!”他警告张国焘:“红二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对党中央、毛主席有最高的信仰。二方面军干部从来不盲目服从。你如果要强迫他们反党,那他们就会要翻脸,他们是不认识你的。”

任弼时与朱德等同志一起,做好了二、四方面军的团结工作。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

宽厚待人,精诚团结

骆驼完全融入驼队,群集性强,为着共同目标同心同向同行,相守相伴,有护群性。

任弼时胸襟开阔、光明磊落,为人宽厚、待人真诚,不摆架子、关心同志。

对于同志们的缺点,任弼时从不发脾气训人,而是耐心说服,循循善诱;和干部谈话,从不随意打断别人,而是认真倾听再发表意见。他常用商量的口吻说:“你看这样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的?”有一位随任弼时工作多年的同志说,“在任弼时同志面前,慌张的人会变为镇定的人,软弱的人会坚强起来。”

1933年初,博古等临时中央负责人到了瑞金。在执行“左”倾路线的博古眼中,任弼时的工作是保守的,于是以“加强省委工作”为名,免去了任弼时中央局组织部部长的职务,调任湘赣省委书记。当时,湘赣省委原书记王首道被王明路线打成右倾保守主义,并被撤销职务,多次进行大会斗争,被调到白露、袁州一带搞基层工作。由于环境很苦,王首道手脚生疮,又患了疟疾。还有许多同志被乱抓乱杀。

任弼时反对这种做法,在省委会议上强调指出:“抓人杀人都要有确凿的证据,杀人必须经过省委的批准。”任弼时进行调查研究,倾听了王震等同志的意见,采取慎重态度,保护了王首道、张启龙、张平化等一批同志。1979年4月30日,王首道写下《寄弼时》:“我在湘赣边,心疑‘左’势凌。大祸从天降,蒙诬被罪刑。君独能兼听,广纳同志评。为人持慎重,刀下始留情。”

1934年秋,任弼时率红六军团西征途中,每当开会,大家喊他任政委。任弼时马上说:“不要叫我这个职务,叫我任弼时同志,或者任胡子,在革命队伍里我们都是同志啊。”他告诉身边工作人员,革命队伍内不论上级下级、干部战士,只是分工不同,都是同志关系。

1936年7月在长征途中,任弼时同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时任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主任傅钟竟夜长谈。他带傅去红军司令部机要科看电报,并说:“凡我看过的你都可以看。”看过一、四方面军分开前后的来往电报后,任弼时再次找傅长谈。他明白地说:“看来,不是中央丢下你们走了,是你们不跟上中央走,中央才先走的。责任不在中央,在你们。”他还诚恳地说:“按照列宁的党性原则,我们不是不参加党内斗争,必须考虑到,我们是拿枪的,彼此都带着队伍,意见有分歧不好搞斗争的!我们还在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人间罕见,团结一致比什么都重要。”

为民服务,开拓奋进

骆驼总是矗立沙漠,凝神远眺,昂首阔步开拓新路,默默无闻负重前行。

任弼时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和问题,并帮助解决;工作能力极强,富有开拓精神。

1934年8月,任弼时率领红六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湘鄂川黔边界地区进军。每到一地,任弼时总是派人把老乡喊来闲叙家常,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他从老乡家里有几口人几亩地,一直问到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保安团”有哪些压迫,同时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弼时最愿意听同志们讲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他常说:“不合情理的事情很多,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哩。”他经常教育子女:“你们吃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

1937年8月25日,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10月下旬,任弼时和邓小平要求总政治部组织科长王平到河北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弼时强调:贯彻上面的方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抓武装。要大刀阔斧地干,不要像绣花一样;再一条就是抓政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我们的眼睛要看得远,现在我们搞的是抗日根据地,将来,这些地方就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前沿阵地。

1938年2月,任弼时与毛泽东、周恩来在延安凤凰山窑洞前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大会秘书长任弼时宣布开幕。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成为五大书记之一,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全票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是44名中央委员中4位获全票者之一。

任弼时为七大的胜利召开作出了重大贡献。七大的筹备工作是在任弼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付出了五年的心血。他负责组织对代表的选举、审查、接待,准备大会的各种文件,选择大会的会址。任弼时还参加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任弼时一贯强调,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和使用人才。他指出,在重要的领导和执行机关中,一定要配备有工作能力和党性坚强的干部。这些干部必须能够在党的路线与政策之下,富于创造精神,善于按照当地群众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地创造事业;对于那些不称职的或不适当的干部,必须加以调动,另用有才干有能力的干部去代替他,或者给以训练、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1949年2月,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访华时评价任弼时是“一个成熟的共产主义者,一位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经验的领导者,一位有涵养、有政治修养、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难得的领导人。”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任弼时在大会上发言:“我们要提出‘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新中国的建设’的口号,反对那种以为战争结束可以享福的论调。要认识到建设新中国需要经历艰苦的路程,它比战争还要复杂。”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骆驼不讲究生活条件,以食骆驼刺、仙人掌为主,能适应艰苦环境,付出多、贡献大,但获取极少。

任弼时遭受电刑时伤及心脏,加上长期劳累,导致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但仍坚持投入工作,且公而忘私、率领家风。

1928年底任弼时受刑出狱后,组织决定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妻子陈琮英也劝他休息。他说:“我在牢里已经休息够了,现在要抓紧工作,把坐牢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有时深夜三四点钟才回家。陈琮英问他:“你哪里来的这股劲,怎么不知道累呢?”任弼时答道:“从牢狱里来的。”

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粮食严重缺乏,野草也被吃光。任弼时带头吃皮带,煮了一个多小时,他幽默地说:“差不多了,咱们吃牛肉吧。”说完开始吃起来。

1947年底,任弼时拖着病躯和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毛泽东后来说:“胡宗南进攻延安以后,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战争。”

中央移驻西柏坡后,任弼时与毛主席等人彻夜不眠研究全国战局。医生多次告诫他必须卧床休息,他却说:“我们要迅速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我能躺得住吗?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任。”“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

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有关部门建议给书记处的同志每人做一套新衣服,以便参加入城阅兵式。任弼时反对说:“我们是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的,也能穿着这身衣服进北平。”

任弼时经常对陈琮英说,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那时是实行供给制。任弼时在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常常问陈琮英,菜金有没有超过标准,生活用品是不是按制度规定领取?不许为他搞特殊,也不许家人搞特殊。他告诫家人要注意节约,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经常嘱咐孩子们:一定要节约水电,电灯要人走灯关;自来水用时不要开得太大,用完要关紧;不要在墙上随便钉钉子挂衣服;窗户开了,一定要钩好,不然风一吹就要打破玻璃……

1950年10月24日晚,任弼时阅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报,又开始查看地图,随手将台历翻到25日。10月27日12时36分,任弼时溘然长逝,时年46岁。

骆驼已经远去,驼铃依然清脆——“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这是1921年5月任弼时在启程赴苏时写给父亲的家书。

摘自《岳阳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