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地名故事|化龙池

陈先枢     2024-04-30 15:34:33

撰稿/陈先枢 

化龙池,今名化龙池巷,位于芙蓉区,旧称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与白果园遥相呼应,为省城长沙仅存的四条古麻石街道之一。长约300米,宽约4米,街道弯曲,成S形。明嘉靖年间曾在当地建善化县学宫。后在学宫西侧修建道路,逐渐形成街巷,因学宫 叫化龙池,街名亦衍化为化龙池。2004年,公布为长沙11条历史街巷之一。2006年被评选为“长沙十佳老地名”,今规划为历史地段,形成“清吧一条街”。

2004年未修缮前的化龙池 陈先枢摄

“有机更新”后的化龙池 陈先枢摄

化龙池东侧为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原善化学宫规模宏大,今残存一段青砖照墙,长约6米,高约4米,墙基凸出之须弥座虽经岁月的磨损,“ ”的炙烤,仍较为完整地留存了下来。

善化县学宫照壁遗迹 陈先枢摄

善化县学宫原在城南兴仁坊,后多次迁移,明嘉靖四十年(1561)改迁今地。万历九年(1581),知县冯应鳌在学宫前横开一路,曰“玉带街”,外渠曰“玉带沟”,南北分别建“兴贤”“育才”石坊,规制渐备。昔时为何称其为玉带街,实为 所经之雅称。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唐源又于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路曰“鳌背”,池曰“化龙”。长沙城因之又多一“化龙池”街名。清初,学宫毁于兵火,顺治十五年(1658)知县孙国泰重建。以后屡损屡修,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三年(1864)。清光绪《善化县志》绘有善化县学宫图,其规制与长沙府学宫如出一辙。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

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善化县学宫图

昔时的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道,闻名全市乃至全省的油鞋木屐经销商铺大多集中于此,素享“长沙秦淮河”之美誉,清雍正年间进士张鹏翀有诗赞曰:

寒霞网集龙湾市,

新月人归鳌背街。

漫信古来卑湿地,

楼台灯火似秦淮。

化龙池南侧的东文庙坪、出入是门亦系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出入是门”之街名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出入是门趣园巷与东文庙坪接界处,尚存善化县学宫围墙、拱门遗迹,为青砖灌斗墙, 墙顶砌有墙檐,长约20米,高约5米,右下部有砖砌拱门痕迹,疑即“出入是门”遗址。此街原通向学宫南门,因学宫西门平时紧闭,出入必走此门。也寓意进入仕途,必出入是门。

善化县学宫围墙、拱门遗迹 陈先枢摄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 番石山房位于化龙池。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从小天资过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以优异成绩中乡试第一名,翌年成进士,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咸丰四年离开官场,以书法著述自娱。同治元年(1862)后,任长沙 山长多年。在此期间,何绍基居于化龙池中段,其居室自取名为“ 番石山房”,把终生心灵的感悟凝聚笔端,在书山墨海中遨游。诗中多次提及化龙池。如《秋旱》:

深秋懒上定王台,

日气薰蒸眼怕开。

晚稼难将农望补,

闲云不送雨声来。

荒原愁咏王孙草,

夹道空忙举子槐。

最惜门前萧淡意,

化龙池水浅如杯。

2005年建于化龙池的何绍基诗墙 陈先枢摄

入住化龙池的名人还有刘建绪,其公馆曾为化龙池最有气势的宅院,高大的石库门上饰有浮雕;进深三进,厅堂宽大,内有花园庭院,毁于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开发的高潮中。刘建绪(1892—1978),字恢先,长沙府醴陵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1916年保定军校毕业,入湘军。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旅长、副军长。抗日战争时,任第十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随后兼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春在香港与刘斐等联名,通电拥护新政协。1951年去巴西定居。

刘建绪

在2005年芙蓉区历史街巷建设指挥部召开的“化龙池史迹”座谈会上,当地老人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30年7月工农红军攻下长沙后,因刘建绪参与过“围剿”红军,红军官兵欲放火烧毁刘建绪公馆。刘的街邻百姓害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乃苦苦央求红军不要放火烧房。红军体恤民情,答应了百姓的请求。当时化龙池街上的铺地麻石因年久失修,已残缺不全,刘建绪为感谢街邻保住了他的公馆,遂从丁字湾定购大批坚固厚实的麻石条块对化龙池麻石路面进行了全面修缮。化龙池的百姓至今还没有忘记刘建绪做的好事。

摘自《长沙市历史地名故事》,湖南地图出版社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