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湖湘文化的青春特质

刘光斌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5-07 11:55:17

2024年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具有独特的青春特质。湖湘文化中的青春特质,主要是指长期浸润在湖湘文化沃土中的青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突出体现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的奉献精神等方面。

第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湖湘文化的传承中表现得尤为生动,这一精神也被以一代代湖湘青年所继承和发扬。

湘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发轫于屈原等人,屈原在《离骚》所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楚国灭亡之际,屈原毅然选择以身殉国、投江自尽,这样的精神对后世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子祠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湖湘青年毅然扛起爱国主义大旗,发出救国图强的呐喊。例如,谭嗣同就义时年仅33岁,他在戊戌变法中所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激励了无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有志之士。又如杨度《湖南少年歌》所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呼吁湖湘青年振作精神、报效国家。

再如毛泽东26岁时以《湘江评论》创刊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于青年一代应当承担起改变国家、社会之责任的坚定信念。“忧国忧民”作为湖湘青年的基本底色,是湖湘文化青春特质的首要内容。

第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求变创新是湖湘文化的突出特色,从屈原开创全新文学体裁“楚辞”,到周敦颐开辟宋明理学,都表现了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需要指出的是,湘人的创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多体现为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胸怀。例如,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振兴中华,这一思想冲击了对当时“天朝上国”自大思想和“重道轻器”传统观念,成为了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新民学会旧址

又如,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学会之初,就作出向外发展的决策。毛泽东指出:“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有打先锋的人。”之后,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列著作,毛泽东也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帮助下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成为在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这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可见,“敢为人先”作为湖湘文化的突出特色,是湖湘文化青春特质的重要内容。它浸育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青年,他们正是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征程中敢为人先,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才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第三,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民间有熟语来表示形容湖南人特别是湖湘青年的性格: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了得难;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不怕死,这实际上体现了湖南人在困难面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特质。

例如,黄兴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在其33岁时就率中华国民军南路军200余人在广西钦廉上思一带与2万余清军鏖战40多天,七战七捷;在其36岁时参加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清廷两广总督府,右手食指中指中弹,同年又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争取时间。

雷锋

又如,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时年仅22岁,他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激励了无数人。

再如,23岁的导游文花枝在2005年在带团旅游时遭遇了车祸,在救援过程中,她坚持让救援人员先救助游客,而她的左腿因重伤不得不截肢,但她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还如,湖南衡阳人谭千秋作为东汽中学的一名老师,在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用双手将来不及逃离的4名学生塞进课桌下,然后张开双臂紧紧趴在课桌上,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钢铁长城。

回溯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这些湖南人,“不怕牺牲”作为湖湘青年的鲜明品质,是湖湘文化青春特质的重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这些青春特质是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和养成的,是湖南青年血脉中的文化精神。新时代我们发掘湖湘文化的青春特质,对于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湖湘文化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厚植青年文化自信,培养具有经世致用的人才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立足新时代,我们应当以湖湘文化中的青春特质来涵育新时代的青年。

第一,丰富湖湘文化的青春特质的内涵。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不仅要看到历史中的湖湘文化的青春特质,还要在其忧国忧民、敢为人先和不怕牺牲的内涵基础之上,结合当前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结合当前青年人的使命任务,结合新时代青年的榜样模范,创新其中的内涵,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第二,整合湖湘文化的青春特质的育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3月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时指出:“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他在2020年9月考察湖湘文化的重要地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也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除了这两处之外,湖南还拥有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等革命纪念遗址,我们应当要把这些育人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贴近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

第三,增强湖湘文化的青春特质的传播效能。当代青年能否感知到、关注到湖湘文化的青春特质,是增强湖湘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的关键。为此,一方面要拓宽传播渠道,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选择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方式来传播。另一方面,要优化传播内容,用青年思维和青年表达来传播湖湘文化,让湖湘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青年特质成为当代青年愿意了解、想要了解的内容。(作者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