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学习丨激昂科学家精神的动力机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6 08:42:54

周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我们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全面认识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前提和关键是激昂科学家精神的动力机制,让更多科技工作者见贤思齐。

品质塑造历练爱国之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始终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标签,其以中国科学家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为遵循,是历史文化积淀和教育培养塑造的结果。中国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与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和历史传统,在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集中表现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将激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国家需求催生奉献之情。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是需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大批中国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把满足国家需求作为强大的科研动力。他们舍弃“小我”,瞄准国家重大问题选定事业方向;他们追求“大我”,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他们实现“无我”,融入国家建设、实现人生价值。正如“中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深刻感悟到的那样:“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超越“自我”、舍弃“小我”、追求“大我”的无私奉献,得益于他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无我”境界。

科技发展激发创新之志。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从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到重视“推进原始创新”,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创新精神不断书写科技事业发展新篇章。“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建构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事业召唤凝聚协同之力。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面进步的基石。中国科技进步史是一部科学家的协同奋斗史,比如执行“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的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当前,现代科学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现代科学研究的交叉学科、交叉领域将不断增多,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大范围、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将成为必然要求。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在科研上协力向前,相互启发和砥砺;要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以集体合力催生科研“乘数效应”。

价值追求孕育求实之风。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过程。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他们专注、勤奋,在科研中肯下“真”功夫、“细”功夫;他们敢于突破、敢闯新路,不断开拓新领域、攀登新高峰。比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为取得第一手重要资料,曾穿着简单的防护服,冒着地下核爆炸的强辐射危险,爬进最危险的爆心。正是在求实精神的影响和带动下,无数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无数科技工作者有了求真的方法论和精神动力,无数科技成果得以产生并实现转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秉承求实之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科学传承彰显育人之品。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在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之间传递的,不仅有知识、方法,更有放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的精神和“门风”。比如,钱学森同志回国后开设了许多试验班,培养出一大批顶尖科技人才,并表示他们做的肯定比自己一个人做得多、贡献也大得多。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科学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主动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做好传帮带、跑好接力跑。

(作者单位:长沙市委党校)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