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8 06:33:09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5月18日03版
长沙湘江岸畔的大塘遗址地带,满河滩的夹砂红陶、灰陶、黑陶碎片
一片彩陶,来自7000年前的庆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登
长沙已知最早的绘画作品长什么样?
彩绘双耳陶罐残片。
太阳照耀,高大的树冠,凤鸟口衔禾穗,昂首似舞……一片来自7000年前的彩绘陶片,记载着长沙地区艺术肇始。
5月17日,长沙博物馆“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灯光照射下,这片彩绘双耳陶罐残片给人“一步千年”之感,似乎在诉说自己漫长的身世。
在其出土的故乡,长沙湘江岸畔的大塘遗址地带,7000年前的长沙先民,开启了长沙地区最早的艺术黎明。
不起眼的陶片,是7000年前长沙地区图腾符号
长沙城南郊,湘江南路向南,江岸绵长,河东一侧平坦的河流冲积台地,村舍生烟。大塘遗址隐藏于此,天心区南托街道滨州新村三兴片大塘组的湘江堤岸之下。
早在1986年,这里发现满河滩的夹砂红陶、灰陶、黑陶碎片,最耀眼的发现是一件7000年前白陶彩绘双耳陶罐残片。残片虽小,却惊艳“江湖”。“这件一级文物,是已知长江以南地区出土的同时代最精美的彩陶,见证长沙地区艺术史的发端。”长沙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立华介绍。
彩绘双耳陶罐纹饰。
残片是一个彩绘陶罐的部分口缘,高9.2厘米,以其高度推测,这个完整的彩绘陶罐通高至少30厘米。但真正让文物专家震惊的,是残陶上的彩绘。
这片残陶满身纹饰,口沿顶部是一层水波纹,水波纹下面有干栏式建筑纹饰,还有舞蹈人物形态的格纹,耳部刻有4瓣花卉纹。肩部以下彩绘了对称的高冠凤鸟,凤鸟以高大的树冠相隔,鸟衔禾穗,昂首朝阳,尾翼飘逸,上方太阳纹“光芒”照射……“绘画写实,精美匀称,线条细密流畅,充满想象力。”王立华介绍,构图意境美好,描绘春天谷物生长、生机勃发的景象,寓意先民崇拜太阳、祈求丰收的审美思想。
除了太阳、凤鸟,大塘遗址还出土许多复杂的刻画符号和图案。其中一件器物底部中央刻有神人兽面纹饰,似一兽面,张口伸舌,上下各伸出两颗交错的獠牙,顶部有三根竖线条伸出,是为“冠”,整体造型古朴大方又不失威严。据专家推测,这或许就是史前大塘氏族的族徽。
7000年前,长沙先民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烧制出白陶、灰陶和彩陶,将原始信仰、崇拜和审美萌芽刻画在陶器上,产生了长沙地区最早的图腾符号——凤鸟、兽面。
在湘江岸畔,“看见”7000年前的先民庆典
史前时代,长沙先民沿湘江河岸而居,他们渔猎,学会了建造房屋。在7000年前,他们已经进入农耕文明。
大塘遗址是长沙先民走向大规模稻作最早的一个先民聚落文化遗存,出土大量刻画太阳、飞鸟、房屋、水波、植物、舞蹈形态等纹饰陶片,还有磨制的石斧、石凿、石刀、石镰,可清晰“看见”7000年前大塘氏族生活场景与烟火。
大塘遗址出土的神人兽面纹饰。
先民聚落的生活中,祭祀是一件大事。王立华推测,大塘遗址出土的彩绘双耳陶罐残片,从稀有的白陶用材、绘画之巧来看,这件制作精美的彩绘碎片不是生活实用具,而带有特殊功能,“很可能是先民聚落的头领、酋长、祭司等特定人物,专门用于祈求、祭祀等一些隆重场合的器物。”
先民祭祀仪式(模拟)。
大塘遗址出土实物中,真真切切“听”到长沙先民第一声“粗犷的歌声、激奋的舞蹈”。已故的长沙博物馆原馆长黄纲正曾经谈到,这里发生过远古时期娱神图腾性质的庆典,“从这些碎片里,看到先民们的意识在醒来,诸神的意识也在醒来;仿佛听到7000年前,有人在湘江水畔发出歌声、跳起舞来,这是一种人与诸神共同复活时的歌舞。”
长沙先民因稻作农业定居下来,祭祀和庆典仪式在每个春秋到来的时节,定期召开。先民聚集祭坛,膜拜太阳,天空凤鸟衔稻禾飞过,湘江流水汤汤,万物生长。部落酋长立于祭台,手持禾苗,挥洒甘露,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先民崇拜太阳、自然、谷物,面向湘江,载歌载舞,热烈奔放,从祭神祈天中获得快乐,情感在与诸神共舞中升华。
先民的干栏式房屋(模拟)。
遍地遗留的碎陶,如同7000年前“老照片”,“拍”下先民歌舞的节奏、身影和生活情景,定格湘江边最初的庆典文化之源。透过这些碎陶彩绘,也让我们能与远古时期的盛典仪式“神交”。
责编:范远志
一审:范远志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