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招“末班车”,“就业悖论”如何破解?

  新华报业网   2024-05-22 15:08:04

不太想去生产管理岗,父母也不让我去工厂当‘蓝领’,所以到现在工作还没着落。”在春招尾期的一场高校招聘会上,记者见到正在对着招聘岗位展板发愁的应届毕业生李川,“现在已经是春招‘末班车’了,我真不想被‘剩’下。”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内心很焦虑,但面对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蓝领”岗位,不少学生的第一反应又很犹豫。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求职市场上像李川这样的理工科毕业生并不在少数。而另一方面,很多制造业中小企业又面临着“招人难”困境。

一线岗位缺口大,却入不了学生的眼

生产一线管理岗是目前很多企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近日,在南京一所工科院校进行的招聘会上,记者发现,现场300余家企业有近半数生产一线岗位招聘人数在10人以上。尽管市场求才若渴,但这些岗位却并非大多数学生的心中首选。

李川的本科专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如果要对口就业,他的毕业去向基本上和食品生产、卫生监督、医药企业等分不开。然而,本科期间成绩平平,也缺少突出项目经验的李川“够不上”技术研发岗,目前最有把握“撬动”的就是生产管理岗。

“这些岗位薪资待遇其实还不错,好的月薪能到八九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但工作内容往往需要倒班,很辛苦,有的还只能单休。”李川说,父母也不愿意让自己应聘类似“上不了台面”的岗位,“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心有不甘。”

工资收入、上升通道、职业的社会评价、父母的看法等都是毕业生们求职关注的方面。不少毕业生表示,自己更偏向找一份坐办公室或实验室的“体面工作”。

“就我们企业来说,肯定是更愿意招专科、本科毕业生,尤其是专业对口的,他们不论是学习能力还是专业素养普遍会比社会工强很多。”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缪琴透露,近年来企业销售额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产线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设备保全、质检、物控等与产线相关的岗位需求量大,每年都会招聘大量储备生,高峰期一年招聘量约500人。“对于这些储备生我们不会直接定岗,而会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对他们先进行培训。比如先在产线待上一个月,再由老师傅带着熟悉工作流程。”然而,企业花大力气培养的技能人才,真正留下来的往往只有三四成。

看似“不美好”,其实还有高门槛

其实,很多看上去不那么“美好”的岗位并非谁都可以胜任,相反,还需要一定门槛。

“我们属于总公司的工业研发和制造中心,生产环节上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一线员工有千把人,接近公司总人数的一半,生产一线岗位是我们立足市场的基石。”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助理赵静告诉记者,随着自动化产线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很多一线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与想象中大不同。

以博瑞电力为例,目前在生产一线的正式员工整体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在这一学历层次的员工不会被安排到传统意义上的操作工岗位。他们往往侧重于设备的开机运行、调试编程等,更多则是以解决和协调问题为主的工作。

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学院副院长宋志国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对背后操作和维护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五轴联动机床等高端设备,对操作人员综合技能要求就很高。操作人员不仅要会编程操作,甚至还要会设计相配套的工装夹具等。”

“就业难”遇上“招工难”,如何破

致远生涯研究院院长吴沙曾在江苏多所高校进行职业规划培训,他表示,要让学生跟社会建立共生关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国计民生有着怎样的联系,未来需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后,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驱力。”

在南京工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辅导员马慧子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及岗位,学院前期通过主题班会、成长半月谈、生涯大讲堂等多种方式铺垫,多维度打通学生对就业去向的认知,构建生涯成长通道,同时也适当降低学生对于就业的心理预期,“过去学生主要关注质量管理、研发助理等岗位,现在有更多学生可以接受生产管理岗位、营销岗位。”

如何让企业招到更多想要的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协调匹配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是关键。

去年8月,省教育厅公布60个江苏省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其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淮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两个专业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成功入选。

“企业缺什么,我们就要补什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徐志鹏表示,在项目中,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工学交替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首批已遴选10名学生,今年6月将开展第二批20名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遴选工作。”

此外,也要想方设法打破社会对于“蓝领”工人的职业偏见。对此,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沙勇建议,制造业企业要逐步建立积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一线工人的技能培训、薪酬福利保障体系,让员工更好地“劳有所得,劳有所获”,鼓励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此以往,有利于提高“蓝领”的社会认可度。“当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人事部门也要重视对青年人的职称评定和价值引导,并给予相应的人才发展空间。未来的职称评定也应该在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沙勇以德国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为例,德国工程教育的实施与分流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在学前阶段,就会有一些工程技术启蒙课程和平台。在小学阶段,学校开设技术通识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予以分流。“孩子对于‘蓝领’工人、工程师的认知不能仅从大学时期才开始,要加大‘提前量’,而这一认知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记者手记: 何为好工作的标准?

据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47.7%希望进入国企工作,排名第一;毕业生期望行业中,IT互联网依然是大学生最向往的行业。不难看出,拥有一份“相对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想要找一份好工作是人之常情。关键就在于,“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在职业教育相当发达的德国,技工和教授同样重要。“蓝领”岗位在当地享受着高待遇和高社会地位,是不少毕业生未来最向往从事的岗位之一。相比之下,毕业后去生产一线做“蓝领”却是不少中国学生和家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一反差,是社会观念、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多方共同发力。

首先,“好工作”要与自身能力匹配。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很迷茫,这也就导致就业市场上的“盲从”现象。不充分考虑自身与岗位的适配度,而随大流哪个行业火就到哪里,很可能最终因不喜欢、不能胜任等原因导致不得不换岗。择业应以自身兴趣、能力水平等为舵,在一开始就确定好方向。

其次,“好工作”需要被社会认可。近年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大国工匠”进校园的新闻。对于涉世不深的毕业生来说,追这样的“明星”有助于摆正职业价值观,提升对一线基层岗位的职业认可度。实际上,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哪怕身处于平凡岗位,但将基层工作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榜样,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好工作”要在自我发展中造就。随着制造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制造业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少企业表示,操作工并不缺,缺的是高水平现场工程师。毕业生与其害怕生产一线岗位晋升通道不通畅,一辈子“耗”在车间里,倒不如先关注自己晋升的能力是否完备。基层工作不是虚度青春而是一场自我“修炼”,一流技能水平才是职位晋升的入场券。

责编:曹婕妤

一审:潘文秀

二审:詹娉俏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华报业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