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成要素看新质战斗力建设

  解放军报   2024-05-31 19:51:14

引言

战斗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武器装备以及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战斗力建设是通过促进战斗力构成要素协调发展和有效集成,从而实现战斗力水平整体提升的实践活动。与传统战斗力相比,新质战斗力的基本要素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其“新”在于诸要素本身的发展变化。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需要从解析构成要素入手,分要素梳理发展重点,瞄准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夯实“新”基础——

推进新质武器装备体系化建设

武器装备是战斗力最基本的要素。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源于科技发展,而直接动因则是新质武器装备的产生。新兴科技作用于社会生产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于军事领域则首先反映为新质武器装备的产生。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基础在于新质武器装备的体系化发展。

抢占先机,探索性推进新领域武器装备建设。战争形态演变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作战领域的拓展,早一步在新兴领域形成能力,就会早一步占据未来战争的定义权和主导权。当前,战争正在持续向新空间、新领域拓展,深海、深空、极地、虚拟空间、信息空间、数字空间等不同领域,均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新战场。尽管有关新领域对抗的理论已在萌生发展,但先进的理念和发达的技术,只有通过战场上的武器装备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产生影响,没有装备支撑的新质战斗力建设只能停留在概念探索阶段。加强新领域武器装备开发,形成新质战斗力,是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必然之举。

顺应潮流,规模化推进新技术赋能装备升级。当前,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演进。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应紧扣技术升级迭代这个着力点,把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技术等新兴“技术群”作为增长点,通过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带动战斗力生成突破。新兴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并不全是“发明创造”新型装备,亦指通过技术赋能促进原有装备升级,从而实现装备体系的“脱胎换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以新技术赋能推动武器装备升级,是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的顺势之举。

占据主动,构建异质融合的装备建设新体系。一方面,新质战斗力应是能够应对更多领域挑战、满足更多运用需求的体系能力,其“新质”体现为能力拓展之“新”、向下兼容之“新”,而不是仅在某一方面领先、优于“高”“精”而疏于常规之“新”。另一方面,战争实践是复杂多变的,既有新质对抗、又有常规对决,胜负取决于双方高、中、低端能力的合理组合,这种能力要求直接体现在装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上。因此,从现实备战角度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更需重视武器装备体系的“新”“老”搭配,求能力集成之“新质”而非一枝独秀之“新颖”。

●突破“新”关键——

提升军事人员新质能力运用素养

“人”是战斗力构成的决定性要素,战斗力建设的基础在物,关键则在人。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前提是新质技术以装备成果的形式进入军事领域,关键则在于军事人员能动地、创造性地运用它。

以装备性能发掘为牵引,提升军事人员的新质能力认知素养。新的武器装备出现,不仅仅意味着新的性能产生或旧的性能改进,也意味着新的制胜机理蕴藏其中,需要被正确认知和运用。一战后,德军和法军同样看到了坦克强大的攻击力、防御力、机动力等优势,但由于对这一“新质”能力认知的不同,一方用之汇聚生成了机械化战争的钢铁洪流,一方则局限于步兵的“手臂”和“铠甲”,由此导致的战争实践结果也迥然不同。因此,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要义之一即聚焦新质装备性能开发,提升官兵的新质能力认知素养,使官兵在熟悉掌握武器装备显性性能的同时,对由“新质”衍生的隐性能力甚至制胜新机理进行持续挖掘,确保新质新用。

以军事任务场景为牵引,提升军事人员的新质能力使用素养。认识到战斗力的“新质”并不代表能够正确运用它。战斗力只有在战争实践或预实践中多次运用,才能真正发现其“新”所在、其“质”所优。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需要使新质战斗力在不同的实践场景中发挥作用,让“人”去认知它、适应它、运用它。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军事任务场景,让官兵在实战条件下检验新质战斗力的应用条件,提升对新质战斗力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发现新质战斗力对传统作战体系的“降维”优势,使之真正成为制胜战场的“利器”。

以战争形态发展为牵引,提升军事人员的新质能力拓展素养。“新质”具有时间相对性,今天的“新质”到了明天就有可能成为“传统”,新质战斗力建设需要军事人员具备更新、更勇敢的头脑。面对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如果不能及时摆脱“传统”机械化思维的束缚,保持对信息化智能化“新质”形态的敏锐感知,就可能像二战时期的波兰一样,即使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骑兵,面对德军“装甲洪流”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因此,在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的进程中,需要持续激发军事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跟“新”、研“新”、拓“新”、领“新”,通过跟踪研究战争形态演变、制胜机理变化,研判新质战斗力的拓展趋势,创新新质战斗力的运用理论,牵引新质战斗力建设持续迭代向前。

●集成“新”能力——

探寻人与武器装备结合的新途径

如果说人、武器装备是战斗力构成的硬件要素,那么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即为软件要素。当“战斗力”以个体或单武器平台发挥作用时,人与武器装备结合指二者的契合程度;而当“战斗力”以团体形式发挥作用时,人与武器装备结合的含义应是指通过组织形态优化,以改变人、装组合方式而产生新的能力增值,如通过体制编制调整、编成编组变化等形成能力增值等。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需要针对这一要素下功夫。

新质新建,以能力生成为目标组建新质力量。在战争实践中,除核武器外,数量有限或不成体系的新质装备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欲使新质能力在战争中发挥一定作用,则需要一定规模的、具备体系能力的新质力量存在。且“新质”即意味着这种力量的组织形态、运用机制、保障模式等是区别于传统力量的,需要一套新的机制模式来维持其运行,否则其“新质”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成建制的装甲部队出现,才使坦克摆脱了“支援步兵”的尴尬定位。因此,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组建专业化的新质力量部队必不可少。

新质新用,以能力发掘为目标探寻运行机制。新质之“新”,在于能力特性之新、制胜机理之新。对新质能力的发掘既需要理论创新,也依靠实践探索。因此,生成新质战斗力,需要构建专业的新质力量实验环境,贯穿建、用、保等不同环节,探索新质力量的应用场景和组织模式,对新质力量的运用理念、运用方式、运行机制等进行验证,发现新质力量的能力特性和能力短板,为成体系建设和运用新质力量打下扎实基础。

异质相融,以能力贡献为目标创新赋能范式。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初期并不能立刻取代传统能力,通常也不能立刻成为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力量。新质战斗力的价值在于通过与传统能力融合从而产生新的非对称优势,以及通过新质赋能带动整体能力体系的“质变”发展。因此,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既要在提高“新质”力量的建用效能上下功夫,也要在促进新质能力与传统能力的融合上下功夫。近些年的局部战争实践也启示我们,“新质”不足,抑或“旧质”不固,均会造成战争实践的被动,只有“新”“旧”有效组合,方是赢得战争的最佳保证。为此,要通过客观评估新质能力的贡献度,探索新质战斗力对传统战斗力的赋能机理和赋能模式,加大对传统对抗领域的“新质植入”研究和训练力度,推进“新”“旧”力量优势互补、融合增效的组织形态创新。(刘曙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编:姜河

一审:姜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解放军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