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王东:巨变与不变——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

  湖南文联   2024-06-03 16:07:12

图片

巨变与不变——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

文丨王东

在参加电影《周立波回清溪》首映式的前一天,满怀对周立波先生的敬仰和对电影的期待,专程又去了一趟益阳清溪村,沉浸式地感受周立波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山乡的诸多巨变。当我站在周立波故居的时候,还在想象他当年坐在书桌前创作的场景,果然,在第二天首映式上影片里看到的画面,跟我想象的如出一辙,甚至人物站位和镜头角度都预想到了,这也许就是从现实走进电影的体验。电影《周立波回清溪》讲述的正是六十多年前,周立波饱含对故土的眷念深情,回到清溪村,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并创作著名小说《山乡巨变》的故事。他怀着人民作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敏锐的视角和质朴的语言,“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图片

周立波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成为不朽的时代经典,他以共产党人不变的为民情怀,绘乡村之巨变,生动诠释了“文艺源于人民生活”的道理。而今天,我们又迎来了新山乡巨变,无数党员干部用不变的信念,换来农业发展的巨变;用不变的情怀,换来乡村面貌的巨变;用不变的初心,换来群众生活的巨变。
时代风貌之变
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很多作家都积极融入到农村生活中,用切身体验来激发文学创作灵感。电影《周立波回清溪》开篇便是周立波创作陷入困境,并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到清溪村参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情节,简洁地交代故事背景,然后直入主题,周立波在与乡亲们一起劳动,深刻体会到农民心理情感的变化与波动。随着人物的陆续出现,我们看到了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之间的隔阂,及统一政策与具体实际之间的复杂纠结,这些都为周立波创作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提供了丰厚而真切的素材,影片通过周立波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中国广大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图片

影片结尾,周立波扮演者站在了十字街头,身后出现了正片中多次提到的“早日开上拖拉机”的场景,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处理,就是理想照进现实的样子。影片饱含乡愁,充满深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学第一村”诗画田园、焕然一新的时代画卷。时代在巨变,由“兴办合作社”到“乡村振兴战略”,由“山乡巨变”到“新山乡巨变”,盛世如您所愿。

图片

近年来,清溪村已被打造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高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共同富裕的典型”。在清溪村,随处可见梁晓声、阿来、刘慈欣等名家的清溪书屋,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已成为爆火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众多文艺爱好者追随周立波先生的脚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学微旅行。
艺术表现之变
周立波先生是从湖南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与家乡人民深厚的情感。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从乡村现实生活中取材,书写农村时代变革图景,以栩栩如生的笔法,为当代文学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电影《周立波回清溪》,从开头无从下笔到片尾传世之作诞生,选取周立波回清溪村的一个横断面,生动塑造了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形象。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呈现形式也不断发展。如果说周立波用文字描绘山乡巨变,那么这部电影则用镜头诠释新山乡巨变。文字带给读者深厚的底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电影用唯美写实、充满意境的画面,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影片在清溪村拍摄,原生态的村落,古朴的院落,流淌着岁月痕迹的家具、农具,都让我们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的清溪村,尤其是大量田野、竹林、茶园的画面,呈现出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周立波在清溪村的多数生活场景都在故居实景拍摄,画面质感倍增,影片中几组插秧的镜头,更是拍出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出了清溪村地域文化特质。
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也非常鲜活,可信可感。有周立波这样回乡助力兴办合作社的作家,有性格直爽的基层干部,有学成归来的高材生,有追求进步的入党积极分子,当然也有思想上私有意识根深蒂固的富农,有对合作社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有游手好闲的“张赖皮”……每个角色都有性格、有诉求,生动地镌刻出一个个在激荡时代中前行的身影。兴办合作社需要争取广泛的群众认同和支持,如何改变思想观念并争取他们入社,基层干部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宣传合作化的优势,分头到村民家中促膝长谈,组团到邻村学习成功经验……经过不懈努力,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合作社的优势,打消了原有顾虑,农村生产合作化运动艰难而坚定地在清溪村开展。但周立波的堂哥周咬筋誓死抵抗合作社事件,让周立波认识到,统一的政策并不适用于所有个体,他根据自己的实地调查,给上级党组织写信,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及时完善相关政策,为促进合作化运动做出了贡献。
信仰初心不变
不论时代风貌如何变,还是艺术表现如何变,共产党人、文艺工作者的信仰和初心永远不变。“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正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怀着朴素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挥洒热汗水,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周立波在《谈创作》中曾写道,“从事创作的人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于人的广泛的深刻的观察”。周立波先生以自身的真切感受,凝结满腔热忱,书写了历史变革的一曲曲赞歌。而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既有好看的故事,又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是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次新探索,通过擦亮“文学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清溪模式”,一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正徐徐展开。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