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曾利华:人生一定要去一趟德令哈——中国文化地理散文选本《听说我在德令哈》读后感

  湖南文联   2024-06-03 16:11:00

图片


人生一定要去一趟德令哈 ——中国文化地理散文选本《听说我在德令哈》读后感

文丨曾利华

有人说:“一个人在青海高原待过,便不可能完整地回到故乡。”湖南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甘建华就是这样。他曾在青海求学工作11年,返回故乡衡阳后,始终不曾停止对那片茫茫戈壁的关注与思念。多年以来,他把对柴达木浓烈的情怀,化作文化上的支持,不仅写了大量讴歌柴达木的散文、诗歌、文史笔记,而且主编出版了十来部柴达木题材的诗文选本。2023年夏,身为德令哈市作协荣誉主席的他,在参加第六届海子诗歌节时,萌发了为德令哈主编出版一部中国文化地理散文选本的念头。于是,半年之后,一部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听说我在德令哈》,呈现在全国各地读者面前。
这个散文选本一共精选了55名作家关于德令哈的58篇美文,全景式展现了戈壁新城德令哈的人文地理。入选作家都基于个体在不同年代、不同时间的亲历亲闻,写出了不同视角下的德令哈,读来令人爱不释手,甚至也会萌生一个念头:今生一定要去一趟德令哈!

浓厚的地域特色

德令哈,现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海拔2900米左右,系蒙古语“阿力腾德令哈”的音译,意为“金色世界”或“金色原野”,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深居绵延两千里的祁连山麓。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一方面让作家们笔下的德令哈,染上了遥远、辽阔、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涉及德令哈独特的地理景观,当然更有对德令哈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价值判断,为德令哈贴上了独一无二的人文地理标签。
通过阅读这些有着浓厚地域色彩和文化意味的散文,德令哈的戈壁草原、山川河流、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地貌景观瞬间刻入心头:源出祁连山系哈尔拜山一路蜿蜒而来的巴音河,如玉带般从德令哈穿城而过;北去十公里奇石突兀、危峰壁立、古柏蓊翳的柏树山上,奔跑着野驴、林麝、石羊甚至雪豹;经风沙、烈日和时光的淬炼,浑身上下沾满了尘土的芨芨草,在茫茫戈壁滩上始终透着倔强之气;距德令哈西南四五十公里处,一淡一咸的情人湖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终年少雨的德令哈,飘着白云的蔚蓝天空,那么高,那么远,纯净得一尘不染;还有神秘莫测的“外星人遗址”,以及怀头他拉岩画、阿力腾德令哈寺院、海子诗歌陈列馆、海子诗歌碑林;更有沙漠中常见的骆驼刺、红柳、梭梭、沙棘、钻天杨,它们都成了作家们着墨彩绘的景物。通过几十篇栩栩如生的描述,一幅灵动唯美的神秘长卷,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鲜明的在场表达

这个散文选本的另一个特点是“鲜明的在场表达”。55位作家中,除了广东籍著名作家黄国钦、浙江籍著名作家柴薪,其他人都亲临或者路过了德令哈,对德令哈有着最直观、最笃定、最深刻的印象。
是什么原因让这众多的作家不远万里长途跋涉至德令哈?笔者注意到大体有这么几类:一是因为学习、工作或服役原因,曾经在柴达木盆地生活过,如毛微昭、王贵如、王文泸、井石、杨志鹏、杨东亮、田毅、甘建华、凌须斌、王晓峰;二是出生或自小生活在德令哈的,如刘玉峰、乌席勒、李南、清香、斯琴夫、王丽一、吴婕;三是受组织委派对口支援过德令哈,如范丹、郭立网;四是从2012年开始,应邀参加德令哈海子诗歌节的,如谢冕、叶延滨、吉狄马加、尹汉胤、向以鲜、赵克红、南鸥、马启代、赵永红;五是因为海子那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慕名而来,如舒洁、徐迅、徐文华、鲍贝、李万华、李静,这里面有两位衡阳人:伍卫军、罗诗斌。
这些有着不同经历、不同阅历的作家,涉足同一个地方德令哈,因为关注点的不同,因为来的时间不同,因为情感生发不尽相同,笔下的德令哈自是丰富多彩仪态万千,进一步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可以说,广大读者通过作家们多维度的广角镜,并伴随他们在场时丰富的情感体验,看到了更为真实、更加迷人的德令哈。

纵深的历史挖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一首诗、一篇文章而成就一个地方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德令哈,就是一座因诗而名的戈壁新城。假如没有天才横溢、英年早逝的诗人海子,断不会有那么多人知晓德令哈。海子用生命成全了诗歌,又用诗歌成全了德令哈,让德令哈从荒凉中走来,一路走向繁华,走向世界。在这个选本中,这首原题《日记》、更名《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现代新诗,被众多作家写进了各自的佳构。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因为这首诗,作家们置身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有敬佩,有怀念,有伤感,有抒怀。但他们并不只是沉湎于对海子的怀念,更着意探寻“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的前世今生。在德令哈,历史的回响总是萦绕耳畔,挥之不去。德令哈不仅有德都蒙古英雄史诗,还曾是丝绸南路的驿站。在国家开展核实验时期,德令哈曾建立工业卫生站,专门负责放射性核监测。德令哈农场在中国监狱史、农垦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曾被誉为“柴达木的粮仓”,创造了小麦、洋芋、青稞、油菜的高产奇迹,书写了中国农垦文化的不朽篇章,为今日推动德令哈市高质量发展留下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从荒凉中一路走来,今天的德令哈已然成为一座现代化高原新城,楼宇高低错落,街道整洁,交通发达,热闹非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观光。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浙江援青的坚强配合下,德令哈的经济不断增长,不但建有新能源产业园区,而且打造出全国光热发电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成功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大规模光热电站的国家。

唯美的文学意境

写文化地理散文,最易陷于照搬文化地理史料的误区,从而造成千文一面和文风僵化的弊端,同时也让这类散文的文学意境和美学品质大打折扣。优秀的文化地理散文,当在尊重历史真实和地域原貌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意境的构建。这就需要作家们以独到的眼光,独辟蹊径,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象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以富于个性又极具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实现情景史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辉映,让文章散发出韵味无穷的独有光泽。从这个层面看,本书主编在甄选《听说我在德令哈》这本文化地理选本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确保了入选的每一篇文章的品质。选本中的文章,取材广泛,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文字凝练,构建了唯美的文学意境,充分展现了德令哈的绝美风光和地域文化。
《听说我在德令哈》这篇被选为书名的作品,系杭州女作家鲍贝所写,这篇写2009年时期德令哈的散文,情景交融,写得极为细腻流畅,语言极具美感,极富张力。写德令哈的阳光,她用了“走在阳光下,能听见皮肤被灼伤的声音”;写德令哈的风,她写下了“我把窗推开一点,就那么一点,汹涌的风灌进来,冻得我直打冷战”;写那时的德令哈,她写道:“这是一座陷落荒凉的城池……这座城市缺少花草树木,像一个严重失却水分的人的躯体,只剩下一副骨架与干枯的脏器。”阅读此文时,读者不知不觉就被鲍贝牵着,似乎成了她的一个同伴,一路随她感受了2009年时德令哈的荒凉、诗意和德令哈人的热情。甘建华在写《诗人海子与德令哈》《现代诗城德令哈》等篇章时,思维十分开阔,视野极为恢宏,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去青海省会西宁求学路过德令哈,到此后的1989年、2014年、2016年乃至2023年,因参加海西州文联换届、建州60周年大庆、海西采风、海子诗歌节等多次身临其境德令哈的所见、所思、所悟,大跨度写出了德令哈的历史性巨变。
此外,书中收录的李万华、李南、李静、清香、舒洁、王丽一等不少名家的文章,既注重文学意境的构建,又突出历史的真实,下笔行云流水,用句空灵飘逸,读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岁月不居,时光不老。国内众多著名作家热捧的德令哈,日新月异变化的德令哈,超常崇文诗意遍地的德令哈,值得我们双向奔赴。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