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戏剧化进程

郭丰涛   《书屋》   2024-06-06 09:41:06

文/郭丰涛

在对屈原形象进行历史建构的长河中,戏剧无疑扮演着独特且相当重要的角色。较之于庄重、严谨的学术研究,戏剧文体的优越之处,在于剧作家可以借由戏剧尽情挥洒自己的创作激情,写出心中理想的人物形象,甚至为此重构、虚构历史。另外,戏剧艺术因其“能感人”的视听特质,受到各个阶层的民众喜爱,普及面深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与郭沫若就屈原历史真实性问题展开反复辩论的侯外庐,最终不得不承认,“结果是文学和艺术战胜了史学和哲学。今天,已经抹不去中国人心目中郭沫若所加工的屈原形象”。屈原的戏剧化进程无疑促进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普及,更为重要的是将屈原精神与历代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与时代命题结合起来,使“屈原”永葆活力。

屈原的戏剧演绎始于隋唐时期的“水傀儡戏”,《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六引《大业拾遗记》所载杜宝《水饰图经》,记录了隋代大业十二年(616)上巳节在曲水中演出的七十二种“水傀儡戏”,其中《屈原遇渔父》《屈原沉汨罗水》关涉屈原,大致取材于《渔父》篇。“水傀儡戏”尚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曲形态。至元朝,体制完备的“屈原戏”形成,历明清而不衰,总共诞生二十一部“屈原戏”。遗憾的是,元明时期的剧目皆已佚失,目前存留下来的十一部皆为清代剧目。

元代诞生三部“屈原戏”:睢景臣《屈原投江》、吴弘道《楚大夫屈原投江》、无名氏《屈大夫江潭行吟》。虽然剧本不可得见,但由剧名大体可推测出剧作家关注的是屈原放逐后,行吟泽畔直至沉江的悲剧人生节点。

明代出现四部“屈原戏”:袁于令《汨罗记》,吕天成《神女》《双栖记》,徐应乾《汨罗》。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载,袁于令《汨罗记》“极状屈子之忠愤”,可惜的是“记成乃成秦灰,不可得见”,不过,“乃成秦灰”的《汨罗记》“惟散其事于《神女》《双栖记》中”。可知吕天成的两部剧应与袁剧有很深关联。

有清一代,“屈原戏”颇为繁盛,诞生十四部剧目。可惜的是,有三部剧本遗失,分别为顾彩《楚辞谱》、丁澎《演骚》、朱瑞图《秋兰佩》。剧本存世者十一部,其中以屈原为主角的作品六部,乃郑瑜《汨罗江》、尤侗《读离骚》、张坚《怀沙记》、汪柱《楚正则采兰纫佩》、周乐清《纫兰佩》、胡盍朋《汨罗沙》;三部以屈原为配角的作品,即静斋居士(姜城)《吊湘》、楚客(杨宗岱)《离骚影》、丁耀亢《化人游》;另有两部承应戏,为张照的《正则成仙》《渔家言乐》。

到了二十世纪,屈原依然深受现代剧作家青睐,诞生二十六部迥异于元、明、清的现代“屈原戏”剧目。但是,由于郭沫若话剧《屈原》熠耀光环的遮蔽,大量剧目遗失在文学史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两部“屈原戏”。1920年12月27日,身居日本的郭沫若创作了独幕诗剧《湘累》,发表于《学艺》第二卷第十期,后收入其声名远播的诗集《女神》中。1929年,王显廷创作独幕剧《怀沙》,连载于1929年5月8日、9日的《泰东日报》。这两部剧目,体制简短,情节简单,以发抒情感为主。

具有浓郁民族化风格的高佩琅六幕话剧《屈原》,完成于1934年12月13日,连载于《文艺月刊》九卷第一、二期。止戈的两幕话剧《抱石沉江》,刊载于《广播周报》1935年第五十二期。侯枫创作的三幕歌剧《屈原》,发表于1936年《绸缪月刊》第二卷第七期。晚景不佳的王茨荪,创作独幕剧《汨罗江畔》,刊载于1939年《新命》第一卷第十号。1942年,诞生了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屈原题材剧目,即1942年1月2日起,郭沫若仅用十天创作完成的五幕话剧《屈原》,该剧连载于《中央日报》副刊,同年3月,由文林出版社结集出版。郭沫若《屈原》上演不到一个月,歌剧学校毕业不久的禹仲琪,在参考郭沫若《屈原》的基础上,创作两幕诗歌剧《放逐交响乐》,重庆国训书店1942年8月出版。在延安解放区,中央党校五六部俱乐部主任何效宁,于1943年参考郭剧创编了九场京剧《屈原》。1946年,关中“八一剧团”团长袁光(后姜炳泰参加)同样参考郭剧创编了十场秦腔《屈原》,首演于陕甘宁边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是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获取世界认可的一张文化名片。同年,全国各地、各领域纷纷举办各种纪念屈原的活动,屈原题材戏剧的创作亦进入“繁盛期”。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话剧《屈原》经过“大修”后,1953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同时,在参考郭沫若定本《屈原》基础上诞生一系列戏曲文本群落:华东戏曲研究院陈西汀1953年创作十一场京剧《屈原》,刊载于1955年《剧本》;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才女苏青1953年创作六幕十一场越剧《楚宫怨》,由芳华越剧团首演;1953年,张韵笙创作京剧《屈原》,乃云南省1955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剧目;1953年,薛寿山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汨罗江》(又名《屈子遗恨》),由甘肃省秦剧实验社首演;1953年,洛阳市艺术研究室李振山创作曲剧《屈原》,于1954年端午节前后在洛阳唱响;1954年,袁光、姜炳泰对1946年的秦腔剧本《屈原》重新改编上演;1955年,西南川剧院研究室编剧创编川剧《屈原》;1957年,赵循伯创作十三场京剧《屈原》,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9年,马师曾创编粤剧《屈原》。

二十世纪后期,诞生三部屈原题材剧目。1987年,盛和煜创作湘剧《山鬼》,刊载于《剧本》1987年第十一期,剧中屈原角色的荒诞设定引发巨大争议;施光南1990年完成酝酿多年的六幕歌剧《屈原》,遗憾的是,施氏同年病逝,在其逝世八年后该剧正式上演;1994年,吴双、潘伟行执笔九幕话剧《春秋魂》,刊于《剧本》1996年第二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书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