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刘志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06 16:08:5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文 通讯员 刘志光
蒸浏记,这家起步于浏阳的蒸菜企业,走出湖南走向全国。发展至今,各地城市直营门店16家,加盟店213家,年终端销售额达到2.6亿元,一跃成为浏阳蒸菜全国连锁品牌。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民发家致富。
蒸浏记是如何做大做强?怎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通过商标保护,让产业变品牌,变成一个与“洋快餐”叫板的中式快餐知名品牌,进入了中国快餐的第一方阵的呢?浏阳蒸菜产业协会会长、“蒸浏记”创始人彭诚进行了分享。“我们用十年的坚持在做一件事——立志把蒸菜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品牌。”彭诚说。
一碗端向世界的蒸菜:曾亮相联合国总部,如今开进机场高铁站
5月23日11时40分,离登车还有半个多小时,常德市的李先生走进长沙火车站的蒸浏记,点了一份豆豉蒸排骨、一份蒸水蛋,“方便,快捷,味道也不错!”
如今,越来越多像李先生这样经常在外的人,成为蒸浏记的拥趸。而这背后是蒸浏记主动出击,快速布局机场、高铁站和高速服务区等区域交通枢纽。
彭诚介绍,今年五一期间,蒸浏记再次刷新开店速度——在湖南、广东两省6店同天开业。其中,布局大湾区的东莞东火车站店,是蒸浏记在“铁公机”的第32家门店。
作为浏阳蒸菜产业协会会长,彭诚说,过去的浏阳蒸菜多以夫妻店形式经营,一口蒸锅、一个蒸笼,有品类、无品牌,难成规模。“如果一直是这样,那么浏阳蒸菜就难以产业化,不能成为别人认可的品牌。”
于是,蒸浏记一直在着力改变小、散、乱的单打独斗模式,打通厨房到餐桌的生产链,并不断地做大做强。
凭借“生鲜、冷链、日配、到店”这一餐饮供应链,蒸浏记走出浏阳,走出湖南,走向世界。作为浏阳餐饮的代表,“蒸浏记”曾受邀赴法国巴黎参加“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法国”系列活动,亮相纽约联合国总部。
前两年,全国餐饮乃至零售业因为种种原因经历了一次大浪淘沙。见惯了商场“悲欢离合”的彭诚直言,在飞机场、高铁站开店的最底层逻辑就是盈利能力,“谁盈利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来。”
上午10时,位于高铁长沙南站候车大厅的蒸浏记门店工作人员阳海面带笑容地迎接每一位走进门店的客人。她在这里工作近一年了,早已适应现在的节奏,“现点现吃不用等的方式,很受消费者欢迎。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000多名客人。”
从长沙高铁站进站口的店,到候车大厅的店,再到出站口的店,彭诚步履未停、脚步生风,“蒸浏记在高铁长沙南站已有4家店,第5家店开始准备了。”
蒸浏记坚持的经营逻辑,不仅在销售端,也渗透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把芥菜制作成干菜到食客餐桌,需经历农户种植、合作社采收、加工厂初制、蒸浏记中央厨房配送、全冷链物流、蒸浏记门店制作……每个环节,都要能平衡,产业链条才能运转下去。“这也是蒸浏记越做越大,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原因。”
一碗来自浏阳的蒸菜:每一份半成品都从浏阳的中央厨房出发
“这一碗蒸浏记,满载600年非遗传承。”蒸浏记橘子洲景区店的文化墙,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打卡。
传承600年,是浏阳蒸菜的厚重历史。相传,明朝初年,客家人迁徙至浏阳河之源大围山时,把客家人独特的干菜、坛子菜、腊制品等加工技艺与汉代就已产生的浏阳豆豉结合,慢慢形成一种特色风味菜系。
浏阳蒸菜食材来源广泛,天上飞的、山中跑的、地里栽的、水里游的、水里长的、家里养的,都可以拿来蒸着吃,几乎达到了无菜不蒸的境界。
2011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浏阳“中国蒸菜之乡”称号;2013年,浏阳蒸菜获得“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017年,浏阳蒸菜认定为长沙市级“非遗”项目。据统计,浏阳蒸菜门店遍布全国,总量接近2万家,年营业额超220亿元。
蒸浏记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浏阳蒸菜全国连锁品牌,在浏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我们对“蒸浏记”商标进行了全方面注册保护。现在全国各大城市有直营门店16家,加盟门店213家,年终端销售额达到2.6亿元,彭诚介绍说。
位于浏阳经开区的蒸浏记中央厨房,就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各门店当天上报订单,下午2点收集订单上报生产计划,晚上在中央厨房配齐食材,当天晚上至次日凌晨冷链发送至门店冰柜。“各门店可以实现‘零厨师’,轻量化运行,既节省了运营成本,也保证了产品的标准化。”
一碗满载农民丰收喜悦的蒸菜:蒸浏记取材超过半数源自浏阳
餐饮行业,一端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一端连着市民的餐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蒸浏记超过50%的原材料都来自浏阳。”彭诚说,通过订单式采购和标准化支持,助力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村种植、养殖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成长。“我们的大部分食材原料都采购自浏阳,就连豆豉、酱油、醋等调味料也主要来自浏阳的企业供应。”
李承宗是浏阳关口道源湖村一位擅长制作腊肉的农民,引起了蒸浏记的注意。在蒸浏记的帮助下,他改进了加工工艺,将自己的小作坊升级为浏阳山柴房食品有限公司。随着蒸浏记采购量的增加,他的企业规模也日益壮大,不仅成为了蒸浏记的重要供应商,还向市场销售了大量产品。仅在2023年,蒸浏记就从他那里采购了90吨腊肉。村书记周英国透露,目前李承宗的企业雇用了五六十名农民,每年支付工资总额超过六百万元。村民们利用他家的腊肉制作的粽子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在他的引领下,周边农民养殖的鸡、猪、鸭、鱼等农产品也打开了销路。他的成功还激励了其他村民开设腊味厂,他们村庄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腊味与粽子生产地,一年腊味销售额高达一个多亿。
2023年11月16日,位于浏阳河源头的小河乡乌石村,一座新建的蔬菜加工厂投入使用,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腌制池散发出特有的蔬菜腌制香味。工人们忙于蔬菜加工、分拣与包装工作。越来越多的村民尝试种植芥菜或扩大种植规模,罗建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去年我种了70亩芥菜,每亩地能带来2400元的毛收入。”罗建新欣喜地说。
“新蔬菜加工厂的投产为乌石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村书记赖平表示,新增的净菜生产线还能生产冬瓜干、豆角干等产品,丰富了蔬菜种类,预计年产净菜将达到500吨。浏阳的蒸菜企业聪厨利用这种梅干菜制作的浏阳扣肉非常受欢迎,年销售额高达三个多亿。而蒸浏记去年仅浏阳扣肉这一单品,就售出了五十多万份。随着浏阳扣肉在市场上的热销,张坊的陈桥村和古港的古城村也相继建立了类似的蔬菜加工企业或合作社。
“如今,在蒸浏记的示范带动下,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指导下,浏阳蒸菜协会以商标富农为抓手,聪厨、十八碗、兄弟蒸菜、灶真香等一大批新的蒸菜商标品牌涌现出来,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向全国示范大步迈进。”浏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王文
一审:封豪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