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江遇见美

    2024-06-10 09:17:36

文|贺辉才

最早知道桃江,是我在大学期间读了著名散文家叶梦的散文《小溪的梦》。

更早的时候我还认为桃花江与桃花源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才知道桃花江位于益阳的桃江,而桃花源则在常德。不过,两个地方皆美不胜收。

叶梦笔下的桃花江非常美。 沿岸盛开的桃花,捞虾的少女,浣洗的村姑,在青山绿水间鲜活美丽。尤其在《羞女山》中描写羞女,那简直是神来之笔。她下颔高翘,长发飘垂,双臂舒展,两膝微弯,线条是那样柔和,神态是那样逼真而安详,活脱脱一个富有生气的少女,赤裸裸地酣睡在那夕阳下的山岗,你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造化,你的灵魂也会由此升华。叶溪在桃江遇见美,那已渗透进骨髓,因为她就在山美水美的桃花江长大的,所以她的散文非常美。我曾经写了一篇短文评论《小溪的梦》,并在报刊发表了。

而真正让世人知晓桃江的是一首歌,即《桃花江是美人窝》。由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于1928年在南洋群岛巡演时创作。这首歌源自他的一段爱情经历,他在湖南桃江县桃花江畔遇到了自己的妻子梁惠方,这里的美丽景色和女子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曲一经传唱,便风靡天下,成为了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毫不夸张地说,黎锦辉先生的灵感来自在桃江遇见美了。

更有远者,屈原在桃江还真的遇到了美。据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贬,辗转来到桃江,已经是贫病交加,差点丧命,幸得美少女救起,从此,屈原更迷恋桃花江山美水美人美,并与之产生了凄美的爱情,在桃江居住了七年,并创作了巜天问》等震撼天地的诗篇。

值得一提的是,桃江的美山美水还孕育了一位大作家,他就是莫应丰,其老家就是桃花镇的崆峒村,妥妥的竹乡。桃江竹海就在崆峒村。莫应丰继巜将军吟》之后,其创作多以家乡的山水人文为背景,如巜美神》、《山高林密》、《驼背的竹乡》等,展示了的就是桃江的山美水美人美。莫应丰在桃江遇见美,那也是沉淀在其作品中。我非常敬重这位作家,在大学期间斗着胆给莫应丰先生去了一封信,意思是想研究莫应丰的作品。原本认为会泥入大海,想不到,莫主席还真的回复了我。当时我非常激动。可后来我从事教育工作,太忙,就放弃了文学评论。

你可以想象,一个地方,既有美景又出美女,那应该是心向往之的好地方。

走在桃江这块土地上,还真的看到山美水美了。城市不算大,可道路宽广且纵横交错,桃花江从城中穿过,且群山环绕。闻名遐迩的桃花江的羞女山距城区也只有二十公里,还有浮丘山也距城区不远。尤其是桃江竹海,距城区只有1.5公里,与城区联成了一片。那可是7万亩的竹林呀。

说起竹林,我倍感亲切。因为我的老家就是竹乡。我是在竹林中长大的。喜欢看遍山遍岭的竹林,那种绿浪翻滚的样子;喜欢看阳光透过竹林,那种闪闪烁烁的迷幻情境;喜欢看雨后大雾在竹林升腾,竹林在若隐若现中的神韵。

雨后的桃江竹林像洗过一样,看上去干干净净,非常美。盘山的道路虽然弯多且陡,但坚实也很美观。乘坐观光车在竹海里穿行,似乎走进了一个清凉世界。空气清新,深深地呼吸,顿时神清气爽。 原计划直奔山顶,攀登到天下第一龙孙景观塔,尔后再选择一个竹林秘境民宿,去一览竹海全境,去看看翠竹摇曳碧波翻浪的美景。然而,到达天问书院时下起了雨,只好打着雨伞在天问书院的观景台欣赏雨中的竹海。雨不是特别大,没有打雷,也没有闪电。倒像是在给竹海喷水,洗去尘埃,补充水分。打着伞观竹海还真的别有一番风味。往山顶望去,山顶的揽翠塔朦朦胧胧,周围掩映的翠竹也是朦朦胧胧。往下看,因下雨而形成的水帘,也把起伏跌宕的竹山弄得朦朦胧胧。朝远处看,倒是异常明亮,因为远处正是阳光高照。过了一会,雨停了,阳光透过竹林,照射在挂满水滴的竹叶上,一闪一闪的,发出晶莹的亮光。因太阳照射,水气蒸腾,萦绕在半山,形成雾的海洋,这又是一番奇观。妻子赞叹道:太美了。

山川之美那绝对是硬件,而与之相联系的文化那才是山川之魂。畅游桃江竹海,感触深的是竹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偌大一个竹文化博物馆,以竹为主题,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竹文化。从竹的起源与生长分布,到古往今来人们对竹资源的理解与运用,再到竹廉精神,揭示竹文化内涵。观览竹文化博物馆,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我们知道了竹的来世今生,并展示了未来竹产业的发展前景。桃江竹海竹文化真的做到位了。不仅正在建设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竹植物园,而且景区的各种建筑都打上了竹的印记。特别是那个位于山顶的景观台,造型巧思,似一个硕大的春笋,其外墙皆由竹子装饰。

我们在竹海里畅游,导游却非常辛苦。我突然觉得这批导游及工作人员细致耐心,身材匀称,相貌漂亮,肤色白皙,很有礼貌,也很专业,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与美丽的山水相协调,还真是从美人窝走出来的。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