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0 10:58:36
文|贺辉才
第一次走进岳麓书院时,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那么大,那么多建筑,分不清东西南北。 去的次数多了,就熟悉了。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东麓山下,整体是背靠岳麓,大门朝东,眺望湘江。岳麓书院占地面积3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书院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
如果走进岳麓书院大门,就可以发现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岳麓书院内的南面有非常漂亮的园林建筑。岳麓书院园林八景是指岳麓书院内八个著名的景点,包括前四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以及后四景: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曲涧鸣泉。这些景点多在岳麓书院周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而著名。
仔细观察这一组组建筑,多为清代建筑。这是因为,岳麓书院历史上曾多次经历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
如果给这些建筑分类的话,可分为四组。一组是讲学部分。包括:讲堂、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明伦堂、百泉轩;一组是藏书楼;一组是祭祀:文庙、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六君子祠、船山祠、慎斋祠、屈子祠、文昌阁;一组是园林纪念性建筑。包括:赫曦台、杉庵、拟兰亭-汲泉亭、文泉、麓山寺碑亭、时务轩、园林碑廓、书院八景、道中庸亭、爱晚亭、自卑亭。从以上建筑名称看,有门、楼、房、祠、亭、廊、堂、斋等,建筑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古香古色。每处建筑皆很讲究,砌之即青砖,盖之即黄瓦,栋梁门窗皆上好木材,飞檐画栋,工艺很到位,突显了明清建筑艺术特色。加之,水榭楼台,清泉飞瀑,古树掩映,麓山衬托,是可观可游的好去处,这也是岳麓书院人气旺的基础条件。
走进岳麓书院,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愧为千年学府,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历代名人之题咏。或横匾,或名联,或诗词,或记文。多以匾、碑、木刻等形式以示之。加之一些珍贵之文献资料相关著作,以及藏书阁现存五万册图书。这是一份珍贵文化遗产。阅读浏览这些文化遗产,能更深入了解岳麓书院发展历程、办学宗旨、社会影响。这也是岳麓书院之重要特色。这也是游客流连忘返之根本原因。
当你走进岳麓书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门上方“岳麓书院”四个大字,门两边对联,上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御匾。当你走进讲堂,可就欣赏讲堂南北两壁嵌“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大字碑。前四字为朱熹手书,后四个字为山长欧阳正焕书。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属康熙御赐;二为“道南正脉”,属乾隆御赐。粗粗统计,这些名人碑刻超过40块。影响大的有唐代李邕的巜麓山寺碑》,文章、书法、碑刻皆佳,被誉为"三绝碑”。朱熹的诗碑,碑文为朱熹诗,吴大澂所刻。这里蕴藏着一个学术故事。那就是朱张会讲,朱张同游,互赠诗作别,后被传为佳话。
特别是九块《岳麓书院记》,既有艺术价值 ,又有文学价值,更有历史价值。大部分是时任山长所撰,记叙岳麓书院发展历程。如《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为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著名文学家王禹偁所撰,是最早记录岳麓书院历史的一篇珍贵文献。《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初年(1165年)书院主教张栻撰。这篇记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之基本纲领,于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学以致用、匡时济世之教育宗皆已经明确。
岳麓书院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并于今后影响深远。在于岳麓书院有着优良传统。
一是敬畏前贤。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一千多年一直延续。其场所,先是叫大成殿,后改为文庙。并建崇圣祠,祀孔子五代先祖。这标志尊崇儒学,敬畏先贤。建于清嘉庆年代的濂溪祠,是专门纪念周敦颐。周敦颐是理学开山鼻祖,其晚年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取道州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四箴亭专祀程颢、程颐。此两人均为理学奠基人。崇道祠专祀朱熹、张栻。朱熹、张栻均为大儒,理学大师。皆对岳麓书院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有着重大影响力,受书院师生敬仰。《六君子堂》专祀朱洞、李允则、刘珙、陈钢、杨茂元等六人。《船山祠》专祠王夫之。慎斋祠,专祠岳麓书院山长罗典。这些先贤均受到崇敬爱戴,以作为传统得以传承。
二是会讲辩论。岳麓书院有一种独特的会讲制度,不同学派在此进行讨论辩论,学生可旁听,形成自由开明之学术氛围。朱熹与张栻针对心性之学,在岳麓书院举行会讲辩论,朱张会讲,一两个月,传为佳话。前来听讲的学子学者跋山涉水而来,达一千余人,“座不能客”、“饮马池水立涸”。可谓盛况空前。 后来在明代,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及其弟子前来岳麓讲学,掀起又一学术思想交流高峰。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当今的岳麓书院也经常请各路文化名人前来讲座。
三是学习活跃。岳麓书院从一开始就不是注重应试科举教学,而是侧重培养学生品格思想修养,培养经时济世的精神。故教学方法灵活。辩论是学习形式的重要一环节。教师经常组织麓山学士就一论点进行辩论。因此,优秀学子、湖湘人物层出不穷。
正所谓“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