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的抗战文化景观

魏颖     2024-06-12 10:34:52

文/魏颖

岳麓山下,橘子洲畔,有一所“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她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诞生,由原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而成。虽然是新组建的大学,却有着超百年的办校历史,至今仍保留有抗战时期修建的校舍,这所大学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南大学。

漫步中南大学校本部中段,升华大道北侧,两座上镶鎏金立体大字“民主楼”与“和平楼”的教学办公楼格外醒目,它们是两座姊妹楼,造型像飞机,两翼合围成内院,由现代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始建于1936-1937年。这两座姊妹楼是中南大学现存最早的校舍,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历史见证,而且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

中南大学民主楼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北平顷刻间成为国防的最前线。在1932年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梅贻琦校长忧心忡忡地谈到:“至于本学年未来之一年中,能否仍照这样安安静静的读书,此时自不可知,此后惟有大家在校一天,各人本其职务上应当做的事,努力尽其责任而已。”如何在国难当头中坚守杏坛,守护安静的书桌和有秩序的课堂,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有人提议将清华大学迁往湖南,不仅因为湖南远离日寇侵略,而且湖南盛产稻谷,即使哪天日本封锁中国,迁往湖南的清华师生也不至于无粮可食。具体迁往湖南哪里呢?经过反复考虑和协商,清华大学将目标锁定在自古有“鱼米之乡”美称的长沙。

在东北沦陷、华北岌岌可危之际,当时位于湖南长沙湘江东岸的私立湘雅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前身)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湘雅医学院始建于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雅礼协会为首的中美两国医学教育家共同经营,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教严谨著称,特别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涌现了一大批悬壶济世、服务抗战的英才俊杰,与北平协和医院齐负盛名,有“北协和,南湘雅”之誉。

在与教育部、湖南省政府和湘雅医学院积极沟通下,清华大学决定停建北平的文、法学院大楼,将40万元基建款项转投长沙岳麓山,筹建新校舍,以作为华北战事爆发的退路。据湘雅老档案与湖南省档案馆与记载,1936年7月,清华大学与湘雅医学院签订了《国立清华大学 湖南育群学会合办湘雅医学院草案》;湖南省政府依国立清华大学之需,将长沙湘江河西岳麓山下东南角处的百余亩土地赠与清华,清华得此土地后,拟修建校舍,作为将来的研究所、文法学院、理工学院、学生宿舍、教职员宿舍之用;梅贻琦校长为清华转移到长沙做了两年的准备工作,并就清华与湘雅的合作关系,与湘雅医学院院长王子玕曾有过9封来往书信,这些书信,展现了清华大学与湘雅医学院有较密切的交往和不一般的情谊。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随着战争迅速蔓延到华北各地,一所又一所的大学纷纷迁往内陆。为保留中华民族的文脉薪火,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与教育部磋商后决定将三校联合,并于1937年9月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下简称长沙临大)。最终到校的长沙临大学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华631人,北大342人,南开147人,另外还有战时特殊情况下的218名借读生;教师共有148人,其中清华73人,北大55人,南开20人。

长沙临大组建初期,清华计划利用原来在岳麓山南麓左家垅修建的校舍,包括两栋教学楼(即今天的“民主楼”“和平楼”)和两栋学生宿舍,但因长沙雨季较长,影响了施工进度,到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建之时,这些校舍尚无法交付使用。长沙临大只得租借湘江河东的韭菜园圣经学院等地为校址办学,理学院的大部分则借用了湘雅医学院的校舍。

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大开始正式上课,据蒋梦麟校长回忆当时的情形:“虽然设备简陋,学校大致还差强人意,师生精神极佳,图书馆图书虽然有限,阅览室却经常座无虚席。”同年12月,南京沦陷,武汉危机,战火直逼长沙,潮水般的爱国青年争先恐后要求参军。面对大批学生申请离校,梅贻琦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保持镇静,坚守本业,为国家将来的复兴做准备。”在日寇炮火的袭击下,维持了四个月的长沙临大被迫西迁昆明,是为世界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

中南大学和平楼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正如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所传唱的,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清华、北大、南开奋力图存,先在湖南组建了长沙临大,因风云紧急,师生们又跋山涉水到昆明。清华、北大、南开的绝大部分图书、设备、仪器等也陆续迁运昆明,而由清华大学出资,在岳麓山南麓左家垅兴建的校舍则无法搬迁。这些校舍在抗战中数度接受炮火洗礼,特别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寇纵火烧房,其破坏程度惨不忍睹。“和平楼”“民主楼”,还有一栋学生校舍经过修缮与改造,却保留下来,它们历经国民革命军税警训练团、长沙清华中学、湖南人民革命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的办学历史,最终成为中南大学校本部内长沙市人民政府挂牌的近现代保护建筑。

凝望“和平楼”与“民主楼”,楼栋呈工字型,灰色简瓦铺盖,橘红色外墙,糅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典雅秀丽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简约大方,现为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的教学办公楼。两幢古楼仍沿袭了当年“和平”“民主”的命名,寓意对国家和平、民主的信仰和追求。在那段峥嵘岁月,广大师生正是满怀对和平、民主的信念,面对“血与火”的抗日救亡战争,仍然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未来的民族复兴和文化建设寻求精神武器与科学武器。这两幢古楼就像一双眼睛,见证了左家垅近百年的沧桑与蝶变,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标。

沿着“民主楼”右侧的小路往上走,有一座为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而建的园林名曰“省园”。1987年,中南矿冶学院(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建升华楼,挖出三枚日军投下的未爆炸弹和多枚迫击炮弹,其中一枚经过排爆处理后陈列于省园,放置于安徽灵璧石上,其造型宛如一只面对炮弹震慑的东方醒狮,在仰天怒吼。

中南大学省园

参观中南大学的“和平楼”“民主楼”,以及省园的炮弹和灵璧石,不仅能够体验日本侵华的硝烟弹火并非时空遥远的历史,它曾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且可以切身感受长沙临大(西南联大的前身)师生在艰苦环境中为保留中华文明的薪火,所表现的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蓬勃向上的理想主义情怀,以及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更加居安思危,基于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理念去应对外部纷纭复杂的变化,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自觉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将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