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论丨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 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13 08:26:44

郭润葵

遍布神州大地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农耕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发掘、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路径。作为农业大省和文化大省,湖南拥有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9处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效利用这些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促进农业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具有深远意义。  坚持以绿色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从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万年人工栽培稻种,到澧县彭头山遗址稻田遗存,再到城头山遗址环濠农业聚落,以及今天沅水之滨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等农耕文化记忆,湖南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南始终坚持以绿色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科学统筹生态保护和增进百姓福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其次,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结合,多管齐下、多部门合作。全面启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程,从资源独特性、价值层次、转化利用的可行性等维度,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据此对全省范围内各类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评估、分类,进而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与差异化开发方案。健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与评估制度,加强政策创设和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分门别类构建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省、市、县三级农业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并从中优选拟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亟须产业振兴,需要新业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首先,应当聚焦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生态产业集群。拓宽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产业链,开发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例如,“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农耕文化深度游,引领游客追溯华夏稻作文明的源头;安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之旅,探秘杂交水稻科研奇迹背后的故事;“漫步梯田王国·领略紫鹊奇观”之旅,体验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的奇妙融合等,涵盖农耕文化沉浸体验、传统手工艺研习、生产生活习俗欣赏等多个内容。其次,拓展生态产业链,强化活化传承与利用,加快实现文旅文创产品转型升级及融合创新。巧妙融合传统农作物及古老加工工艺,匠心打造地域色彩鲜明的农产品及衍生文创商品,有序增加商业业态,注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文化记忆的有机导入。最后,以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为抓手,探索“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生态产业化”共生发展模式,培育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生态产业新业态。以节庆为纽带,巧妙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节日等元素,精心策划一系列应季而生、主题鲜明的节事旅游活动,赋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更强的季节感、故事性和参与度。

坚持以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生态化赋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振兴新优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生态化是文化遗产、地方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是生态农业技术富集的结果,对丰富生物多样性、完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构建独特农业生态景观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引领和赋能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乡村振兴新优势。优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主体不同,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不一致,加快构建跨区域农业文化产业联盟,既注重差异化布局,又加强产业分工,构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明显、协调联动、相互配套的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合理培育世界级、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产业集群。依托现有的9个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积极推动申报建成具有优势的世界级和国家级项目,在做优做强各自主导农业文化遗产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湘西农耕文化龙头地位和集聚功能,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和效率。依托数字赋能。立足自身的农业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广水田立体种养模式,以特色养殖、种植与休闲观光为主的模式集成开发,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综合体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缔结各个美丽乡村单元相互连接的旅游带,从而催生生态产业、生态生活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与规模效应,着力打造湖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链。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