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推动艺术与思政融合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17 08:38:40

张莉莉 孟庆刚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论。发挥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重要途径。

推动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好的文艺,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培树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两者在核心目标方面有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性。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抽象化、理论化之特点,学生学起来难免无具象无抓手。加之传统的思政教学多是理论灌输,长此以往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兴趣、减少接受效果。而把思政元素融于歌声里、汇于琴房里、集于舞台上、浸于笔墨中,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独特内涵,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摒弃假恶丑。比如,在讲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对党的忠诚拥护时,不妨以《红星照我去战斗》为例,通过对这首歌曲慷慨激昂的演唱,嵌入对歌曲时代背景的详细介绍,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讲到舍己为人时,不妨嵌入油画《罗盛教》的赏析以及英雄的故事,从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出发,挖掘其人格魅力、精神品质,塑造青年学子的价值观……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之美、探索艺术之真、体会艺术之蕴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高校思政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把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逻辑关系是先立德后树人,德育为先。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有德行、懂操守之人。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具有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高等学校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中,用好艺术教育美育和德育的功能,尤为重要。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宗旨不会变。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让思政课充满“艺术味”,让青年学子于欣赏艺术的娱乐中领悟时代精神,于不知不觉中提升道德精神境界。思政教育与专业特色结合的大思政课,能升华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悟与认同,让他们得以在美的领悟中感受思想伟力、触摸信仰温度、汲取前行力量。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既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更实现了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艺铸魂,为新时代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书写了生动的注脚。

推进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会为艺术和思政教育融合注入活力。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变,恰恰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艺术和思政教育融合中,高校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创新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辩、说、写、弹、唱、跳、创、编、导等能力,用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的理解,使思政课变得多姿多彩。比如,怀化学院举办的“活色生香”活动,将课堂教学、创作实践、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开展微宣讲、表演小品、唱革命歌曲,使思政教育融于“歌”“舞”“画”“戏”,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鉴赏创作能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践证明,让青年学生沉浸式参与到“艺术+思政”的表演过程中去,通过真切领会与感悟来触动人心、启迪思想,能够有效加深思政课教学互动、积极参与、引发共鸣的沉浸式教学体验效果。

【作者分别系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地方高校师范生美育培养与德育融合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23YBJ14)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