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江 2024-06-17 16:33:53
资料图(记者 陈旭东 摄)
文/李海江
壶天镇在湘乡的西北角,是一个与娄底、宁乡交界的边陲古镇。这里山多、水少、田窄,尤以岩石最多。
壶天的山,雄浑者大多称寨,寨下有冲,冲内有村。曾经以“八寨”闻名:三角寨、张公寨、东蒙寨、鹰窠寨、金银寨、云盘寨、四角寨、仙女寨。壶天旧时为宝庆、安化往华容、益阳、长沙、湘潭必经之地,历代为兵家所争。
三角寨,方圆几十里,山高林密,冲多谷深。唐宋以来,常有兵马在此驻扎。至元末明初,有人称“铜马一郎”的贺兴隆在此结寨抗元,威名大振,战功显赫。传说陈友谅自立汉王后,封其为湖广参军,易华为湖广参政,共同抗元。贺兴隆归顺朱元璋后,同徐达取辰州、沅州,被封为宝庆指挥同知,镇守邵阳。试想一下,在那个乱云飞渡、英雄辈出的时代,三角寨的威风大概可与乌石寨并立。只是随着历史的烟尘飞逝,今天知晓这段史事的已经不多。
山多而以石为质。据地质学考证,壶天地质以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学上具有典型代表性,被地质学专家命名为“壶天群”。溶洞较多,银泉广布。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岩石成分特殊,国家地理学命名为“壶天岩”,属国内外特别的一种,与娄底、涟源地质相同。因此,以石为景成为壶天的特色。
明朝时,当地名士李龙江,曾任兵部主事,写过一首“壶天八景”的诗:“白云归去隐禅宫,翠列遥空四角峰。仙迹至今留夜月,胜岩从古卧神龙。钟鼓呯哙声同壮,狮虎威然势并雄。造化分明图画轴,纵横一望兴无穷。”诗中所提与清顺治举人谢时所咏的归云、角峰、仙迹、圣岩、石钟、石鼓、石狮、石虎通称为“壶天八景”。遗憾的是,沧海桑田数百年后,很多景致已无迹考证,徒留空名供人怀想。不过,壶天石乡的特质应是无疑,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村落仍以“石”或“岩”字命名,如中石、石鼓、石艺、石坪、石狮、石春、牌子石、马鞍石、岩龙、岩前、岩江等等。
壶天的石景中,至今仍有迹可循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岩龙洞。在今壶天镇岩前村有一高约三百米的馒头山,面北矗立在开阔的田塅之间,如一位老将在此巍然挺立固守边镇,又如一位老农瘦骨嶙峋悠居此地。山前通一马路,路侧立一小寺,寺后藏一巨洞。从岩龙寺后拾阶而上数十步,至洞口有一股清气扑面而来,冬暖夏凉,令人舒心。洞内怪石林立,内部又分若干洞室,空旷幽然,深不可测。雨季时,洞壁渗水如珠,溪流潺潺,泠泠作响。多年前,这里一直是方圆百里内一个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常在观音菩萨生辰、忌日时举行佛会法事、唱木偶戏,成为当地信众一个重要的集会地。
岩龙洞这一独特的景观与文化,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当地名士和游人驻足。明代万历年间湘乡知县揭士奇就曾写过一首300余字的《游岩龙洞》五言长诗,赞曰“谁持万钧斧,将此神胜劈。”清朝当地名士罗信南赋诗《岩龙洞》:“豁闭含岈云气屯,禅房也爱傍龙门。阴崖北向风常冷,溪水南来口欲吞。终古蛰身迷首尾,何时霖雨洒乾坤。我来秉火观神物,鳞甲层层手可扪。”此后,文人名士到此多有吟咏,驻足流连。如今,岩龙洞已成为壶天的一处名胜。
壶天的山石,不仅给人留下了不少赏玩吟咏之景,更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用之中,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条壶天老街,铺满了青石板,承载了几乎所有壶天人对家乡的记忆。每一块石板铺在老街的路面,似乎都在讲述一段非同寻常的往事。清朝、民国年间,当地人开山凿石,千磨万击,设法搬运,方才铺就这条石道,历经百年风雨而不朽。透过时光的隧道,也许壶天人还能依稀看到老街繁华时的那些脚印,带着泥泞却铿锵有力。
旧时壶天百姓人家的门框和门墩多用方石做成,家用物什中也常见石器,如石凳、石桌、石缸、石磨、石井、石墓,比比皆是。一直以来,石料、石灰、石雕、水泥等行业曾是当地经济的重要产业。壶天的“振兴水泥”上世纪90年代一度驰销省内外,成为全市重要的乡镇企业品牌之一。就连满山放养的羊群,也似乎是由石头养育的,“壶天石羊”如今已与“砂子岭猪”齐名,成为闻名遐迩的当地特产。
生活在山乡石邑的壶天人,不仅有一种对石头的深刻情感,更是浸润了一种“坚硬如石”的性格。在壶天的方言中常有一句“板板石头一样”,形容做人方方正正、严严实实。壶天人常说自己是个“直人子”,做起事来只晓得“三担牛屎六箢箕”,与人交往“一是一、二是二”,就是死也要“骑起死、墩起埋”(指“站着死、竖着埋”的意思),这些直爽诚实的品性就和石头一样干脆利落。大概因为这里的土地贫瘠,缺水多旱,人多地少,人们少不了需要外出谋生,所以陶冶出一种刚劲而倔强的性子,锤炼出更能吃苦耐劳、霸蛮舍死的精神。
因此,壶天人似乎天生适合驰骋疆场,自古以来就有尚武当兵的传统。据当地人贺济贤先生统计,壶天籍名人中大多出身行伍,其中尤以近代左宗棠部下杨昌浚(别号“壶天老人”)为代表,曾官至陕甘总督。其文武双全,有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一句闻名于世。此外,还有蒋凝学、蒋益澧等湘军将领,至今“蒋氏宗祠”遗训尤在。至民国以来,又有李炎光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当代又出了多名将官,当兵入伍之风一直为湘乡之最。所谓地灵人杰,与有荣焉。
山以石峻,海为川归。壶天地势缺水。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建起了合东水库等一批“高峡平湖”。这让刚毅如石的壶天人终于多了几分从容与柔和,浇灌出成千上万亩良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壶天这方山水为当地人的骨血中注入了硬气与柔情,使他们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脚步更加稳健。
一切随着时间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大概只有这山与石的禀性和脾气了。
摘自湘潭日报“湖湘源”公众号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