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税务:“五溪”聚非遗 税助新发展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25 09:49:45

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聚集地,怀化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全市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40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00余人。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化市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持续优化税费服务,助力“五溪非遗”焕发新活力。

税惠加“料” 百年甜酱醇香四溢

“洪江甜酱”是怀化市百年老字号源春酱坊于清咸丰五年开创的品牌,作为洪江名菜“血粑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自2011年起,“洪江甜酱”先后入选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怀化本土“乡味”的一个闪亮印记。

“甜酱的制作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恒心。”怀化市洪江百年酱园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洪伟一边介绍一边揭开瓦缸查看甜酱的色泽。

延续百年的甜酱制作技艺,从选料和料、蒸煮面粉、煤房发酵,再到入缸晾晒、定期翻制、观察色泽,每一步都极为考究,生产周期长达三年。漫长的时光赋予了洪江甜酱浓郁的酱香和酯香,持续的税费政策红利同样为非遗产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去年我们享受了上万元的税收优惠,这笔钱算下来可以给一个工人发好几个月工资,感觉很暖心。”杨洪伟表示,

在税费政策“红利”的支持下,企业发展信心十足,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开拓线上销售渠道,让更多匠人们留在家乡,在做好非遗传承的同时,把纯粹的“家乡味儿”传递给更多的人。

服务增“味” 侗家萝卜回味无穷

在“和平之城”—芷江侗族自治县,也有着如同“洪江甜酱”一样的“乡味非遗”。在这里,几乎家家有腌菜坛子、酸水罐子,“酸”字文章里写出了芷江人的“甜蜜”,也描出了手艺人的“绝技”。2023年,芷江酸萝卜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项“好吃的非遗”遍布芷江大街小巷,每家店售卖的酸萝卜因“母水”不同,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味。其中,“侗古佬”酸萝卜,在坚持传统老坛发酵、手工炮制,保持原生态脆爽口感的同时,还创新添加了柠檬进行增香,口感好、味道正,成为芷江酸萝卜中的“网红”。

“我们侗族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侗家人爱吃酸,酸萝卜更是我们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走进位于龙津风雨桥旁的“侗古佬”泡菜店,侗古佬酸萝卜传承人张艳艳正在向来往的顾客宣传“非遗”背后的故事。

“作为手艺人,我们对经营开店、纳税申报等都不太了解,好在有税务干部经常上门手把手辅导办理涉税业务,让我们能专心投入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当中。”张艳艳表示,祖辈的智慧需要代代相传,自己将技艺传授给数百名学员,原本家传的手艺也由此遍布大江南北。

将非遗融入万千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最好的传承。如今,芷江酸萝卜火爆出圈,一道道“酸”味,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拉满城市氛围感,满溢出烟火气。

税宣添“彩” 一梭一线成就美好

走进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坡村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吱吱呀呀的织锦声从三层木质织楼内响起,织娘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59岁的粟田梅在各个织机前踱步,时不时地停下脚步,一边俯身指导,一边向税务干部介绍侗锦织艺手法及流程。

“老祖宗引以为傲的手艺应该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侗锦织造技艺传承人粟田梅说道,侗锦织造工艺复杂,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十多道工序,想要学成挑战性极大。一心想将侗锦发扬光大的粟田梅拿出多年积蓄,办起了侗锦坊、揽起了徒弟,至今已免费培训了数千人。

据悉,侗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拥有独特的编织工艺、生动的民族纹样、深刻的文化内涵,历经两千余年而不失风采,是我国著名织锦之一。2008年,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税务部门“小马灯”志愿服务队创新税收宣传方式和服务模式,通过“非遗+税宣”模式,助力本土非遗向新发展。

“侗锦织造技艺能不断发展传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也要感谢税务部门的帮助。” 粟田梅说道,当地税务部门在提供细致到位的税费服务基础上,积极为侗锦产业发展牵线搭桥,拍摄税收宣传视频《乡愁,是那方侗锦》让更多人了解侗锦文化,感觉暖心又贴心,对以后的发展我们充满了信心。

“非遗是留在记忆里的传承,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国家税务总局怀化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盘海源表示,税务部门将持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继续精准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用“税力量”激发非遗产业活力,护航非遗产业在传承与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唐鹏晟 刘杨慧)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喻志科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