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12:31:40
童年玩什么?千万种答案中,一定有玩泥巴这个选项。有趣的是,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童年时代,史前人类也是从“玩泥巴”开始他们的探索和创造之旅。早在1.8万年前,湖南人便掌握泥土塑形的技艺。7600年前,他们甚至用泥巴创造出代表中国史前艺术的瑰宝——白陶。
白陶,珍贵而独特,是史前湖南的一大创造,它如同明灯照亮了史前幽暗的丛林。那么,7600年前的湖南人与白陶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湖南史前白陶重见天日
上百万年前,人类还只会制作简单的石器。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学会用泥巴与火焰,巧妙制作陶器,从而留下万年前的独特烙印。这一创新不仅是工艺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初步尝试,更是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
陶器的诞生或许源于一次偶然。远古人类用火时,发现火旁边的泥土好像变硬了。于是,他们随手拿一块泥土捏成喜欢的造型,然后放入火中,烧着烧着,便烧出了经验,人类的泥土实验也因此成功。
1974年,在湖南常德澧县梦溪镇三元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湖南史前白陶首次面世。考古学家在此发现珍贵的白陶残片,这一发现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随后,在环洞庭湖、沅水、湘江等区域的32处遗址中,距今7600至5500年前的白陶被相继发掘出来,这些白陶在湖南乃至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史前艺术浪潮。其中,以怀化洪江高庙遗址、常德安乡汤家岗遗址、郴州桂阳千家坪遗址发现的白陶最为丰富。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出土的陶器往往有多种颜色,如红陶、灰陶、黑陶等,这些都是根据器表颜色来命名。白陶,严格来讲,应称为“白色陶器”,其器表颜色都以白色为主,是陶器群中十分珍贵、精美的器皿。
↑三元宫遗址出土的白陶残片
中国最早的八角星纹
1977年夏天,安乡县刘家村遭遇连日暴雨,冲刷出水渠中的史前秘密——一些碎陶片和石头。村民与学生发现后,将其拿回家砌墙。时任该村民办学校的校长周德春见状,迅速请来曾参加过考古培训的邻村教师潘能艳。经二人初步判定,这些应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器具,他们立即打包,带到县城和省城请专家鉴定。
1978年11月,湖南考古学家对安乡汤家岗遗址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拉开该遗址考古的序幕。在这次发掘中,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带有八角星图案的白陶盘。这些白陶盘数量多且形态完整,是湖南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
而在1991年对洪江高庙遗址的深入发掘中,考古学家见到了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八角星纹。这个等分的八角星图案被视为太阳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揭示了先民如何通过立杆测影的方式来确定太阳运行的周年规律,是我国年代最古老的太阳历的最早源头。
↑八角星纹白陶盘
神秘图形代表什么
白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表面布满的浅浮雕似的戳刻纹样。这些纹样很少雷同,充满了神秘与浪漫,它们并非仅仅为了美观,更多的是与人们的信仰、精神寄托有关。
其中,太阳作为天空中最耀眼的存在,每天东升西落,给予大地温暖和光明。远古人通过经年累月的观察,逐渐产生了万物生长与太阳息息相关的原始认知,因此将太阳视为神圣的存在,对其抱有深深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在湖南白陶的太阳纹中得到完美体现。
此外,神鸟和神兽图像也是湖南白陶的重要文化元素。史前先民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将飞禽走兽神化,并对其进行顶礼膜拜,形成了早期信仰中的原始神灵崇拜。神鸟和神兽也经常一起出现在白陶上,说明鸟、兽合崇可能是湖南白陶首创。后世龙、凤成为中华民族尊崇的两个重要载体,与鸟、兽合崇虽无直接因果关系,但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想象一下,7600年前的湖南人抬头仰望辽阔的天穹,认为心中敬畏的那些神们就在其中,于是他们低下头,用灵巧的双手在陶胎上精心刻画出獠牙神兽、凤鸟、太阳以及八角星的样子,在祭祀仪式上,将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陶器敬奉给天地。他们用智慧和艺术天赋,创造出中国史前艺术的瑰宝,而这些纹饰里隐藏的精彩文化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探索人类文明的重要线索。
↑高庙遗址出土白陶上刻划有太阳纹
↑彩绘吐舌獠牙兽面纹
考古知识点
↑千家坪遗址出土的亚腰罐
↑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杯
↑汤家岗遗址出土的白陶盘
白陶盘装饰工艺有哪些?
从汤家岗遗址出土的白陶器皿中,湖南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数十种图形和符号,这些盘纹精美繁复,有点线纹、网纹、旋涡纹、波状纹等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那么,白陶盘上的多种图案是如何完成的呢?据考古学家介绍,白陶的装饰工艺非常复杂,包括打磨、施衣、刻纹、戳纹、填彩或绘彩 等。
器表打磨,即在陶器成型施纹前,陶工们会对器表进行反复打磨,使器表渗出一层薄薄的泥浆,直至器表光滑,目的是为后续工艺作好铺垫。
接下来陶工们会在器胎外面施一层白色外衣,再进行器表刻纹。在此之前,他们会精心构思空间设计,勾画图案,通过阴、阳纹饰逐一进行雕刻。
主纹雕刻成型后,陶工们还会在凹陷处用带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小凸点的戳具,戳印出点状或方格状阴纹,以此增强图案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完成一件白陶上的图案,可能同时采用刻划、雕刻、戳印等多种施纹方式。
当然,后期还有一些艺术天分高的陶工,会进行填彩或彩绘装饰,为白陶盘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黏土变成白陶,需要几步?
考古学家根据研究与检测,推测出白陶盘制作的奥秘。黏土变成白陶,需要以下几步:
1.坯体制作: 陶工们就地取材,在遗址内及周围区域挖取制陶所需要的含铁量较低的高铝质耐火黏土或高镁质易熔黏土等原料,筛选、淘洗后制成可塑的泥料,然后再经过制坯、整形、打磨、晾晒等过程,得到胎体厚薄均匀、器表光滑平整的白陶盘坯体。
2.器表装饰: 首先需要进行构图、勾勒轮廓。陶工们主要使用戳印和刻划两类技法。戳印篦点纹的工具是一种端面为多个小方块的竹木篾片。刻划纹样则可能使用了尖锐的竹、木或骨质工具。少数白陶盘上还有填彩或彩绘装饰。
3.烧制成器: 早期白陶的烧成温度大多在990℃以下,晚期白陶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以上,需要在封闭环境下的陶窑才能烧制出来哦!
(执行/李佳玲 陈暑艳 卢李)
责编:邱访蓉
一审:黄帝子
二审:姚瑶
三审:王明辉
我要问